李家山--西湾村--碛口镇

大木子

<h3>李家山:位于山西临县碛口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h3> <h3>进入李家山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漫山遍坡挂满大红枣的枣树。</h3> <h3>“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方式是其最大的亮点,全村的建筑以窑洞为主,凭依着70度山体因势利导,一气呵成又灵活多变,从山底一直漫到山顶。所形成的“立体村落"鸟瞰时有如布达拉宫般的状观恢弘。</h3> <h3>看似完全依山随意布局的窑洞,窑院,完美的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凝固成了一幅独到的西北风画面。</h3> <h3>三层楼院:一层大门上书“诗礼传家”,原有仪门,1990年左右被拆。该院建筑价值并不太高,整上看层次感极强,典型地表现了山地建筑群的特色。</h3> <h3>在最顶层窑洞或是在山坡开阔的地方,更有一些窑院将窑洞与明清砖瓦民居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h3> <h3>石道:李家山村内的交通由坡道与台阶构成,作为院落内外,室内外以及各个院落之间的联系纽带,古村的坡道和台阶相对丰富空间效果,联系各个空间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坡道,台阶在布局,设计上非常巧妙,并且形成了很好的景观效果。</h3> <h3>村子里的明清建筑分布在山坳两侧五,六十米高的山坡上,这些窑院之间都有蜿蜒的石道小路相连。</h3> <h3>从风水学讲,李家山村形似风凰,民居依风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h3> <h3>各家各户的窑院沿着坡壁阶梯状分布,上一层庭院的下面就是下一层窑洞的洞顶。</h3> <h3>李家山的美,简单而纯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黄色和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民居,在一片蔚蓝天空的掩映下,在无数木格门窗的点缀中,给人一种泼墨山水画的美感。</h3> <h3>望河楼:现在是家经济型的农家乐。</h3> <h3>西财主大院:这里虽然过去是大财主住的,但毕竟是一个小山村,条件有限,现己改为李家山村旅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湾村</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西湾村位于山西省吕梁临县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font></h3> <h3>西湾村是一个单姓村落,村里的几十户人几乎都姓陈,他们的迁居始祖是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明朝末年,陈师范迁居碛口,利用碛口的商贸条件在当地作搬运工起家,后来开店经营各种货物而发达起来。成为富商的陈师范便在湫水河边紧邻碛口的地方建起村落,以后的数代人又历经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村落建筑群。</h3> <h3>村中古宅在河边(湫水河)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穿。</h3> <h3>西湾村古民居整体设计非常奇特,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将全村所有的院落串联在一起,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村庄主人----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h3> <h3>火巷</h3> <h3>清新利落的山村景致,很有质感的画面。</h3> <h3>标落似山而建,下面一层民居的屋顶,是上一层民居的院子,整个古村落呈层叠状。</h3> <h3>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h3> <h3>西湾村的绣楼院</h3> <h3>绣楼院的内景:此院集中代表了西湾民居的风格,每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院落都有小门相通,院院相通,巷巷相连,走进一院即可遍串全村。</h3><h3>院子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外面宽阔的地方是原来的花园。</h3><h3>二层院内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两边厢房是小辈人的住处。</h3><h3>三层是望月楼,是长辈望月,品茶,休闲和贵客住宿的地方。</h3><h3>四层是绣楼,在楼梯拐弯处有“石鼓女儿墙"这样明显的标志。</h3><h3>只是很明显的地方贴着上楼参观每人15元。商业化很重。</h3> <h3>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亍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h3> <h3>西湾村,处处不乏精美绝论的砖雕,石雕,厚重的大门及门墩,匾额加楹联,当年的昌盛和气势扑面而来。</h3> <h3>巷子的地面用石块铺砌,两侧有石护墙,有的地方还建有蝶楼和供巡视的墙道。早先村子的外围建有封闭的村墙,只是如今都已塌毁了。</h3> <h3>木巷</h3> <h3>这是村中最具特色,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院落。是西湾村民居的代表。</h3> <h3>历经几百年兴衰沉浮的西湾村,用它那质朴的生活状态和古村落独特的建筑艺术,为黄河古渡口古老画卷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碛口古镇</h3><p style="text-align: left;">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部的吕梁市临县。因紧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而得名。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已的名声推向下游,游向四方。</h3><p style="text-align: left;">它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是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h3></font></h3> <h3>碛口兴于黄河,败于黄河!因紧靠大同碛,上游过来的船只无法通行,在碛口渡口靠岸后,货物转为陆路运输。碛口作为水旱码头,成就了它的繁荣昌盛,在京包,同蒲铁路相继建成后,货物都走了铁路,黄河水运价值一落千丈,碛口随之完成了它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从此被人遗忘在黄水沟壑中,在贫困的岁月中守望。</h3> <h3>九月的阳光照在黄河水面,河水缓缓向前,微波泛着光,这是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镇黄河水面之态。</h3> <h3>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h3> <h3>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h3> <h3>古老的院落仍然住着村民</h3> <h3>黑龙庙:是碛口古镇标志性建筑,也是碛口古镇的制高点。站在庙门前,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河曲折,聆听二碛涛声,俯瞰古镇全貌。</h3><h3>黑龙庙山门两侧有一副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此联非常准确地概括说明了碛口当时的繁荣景象。</h3>

西湾

黄河

李家山

民居

院落

古镇

一层

窑院

绣楼

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