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创伤”做借口,为自己搭建一间“安全屋”

如惠文堂

<br></br><h3>几年不见的楚楚突然在微信里跟我说,他要讲述一个朋友的故事,但我直觉这就是他的故事。</h3></br><h3>发来一张他自己的近照,矮小清瘦,戴一副黑边眼镜,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整个人散发出一股樟脑丸的气息,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给人以尘封已久的感觉。</h3></br> <h3><strong>接着发来一段微信:</strong>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其实很想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是非常害怕走出房间,踏出门就觉得心悸不已。</h3></br><h3>还没有来得及回复。</h3></br><h3><strong>楚楚又接着发来一句话:</strong>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而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h3></br><h3><strong>我问他:</strong>你认为他无法走出的原因是什么呢?</h3></br><h3><strong>楚楚:</strong>详细情况我不太清楚,也许是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凌吧。</h3></br><h3><strong>我又问:</strong>也就是说,你朋友“过去”的创伤造成了他今天的结果吗?</h3></br><h3><strong>楚楚发来一个疑问的表情:</strong>当然,凡事必然是有因才有果啊!</h3></br> <h3><strong>我又问:</strong>那就是说所有有过类似创伤的人,都会和你这位朋友一样闭门不出了。</h3></br><h3><strong>楚楚发来个惊叹的表情:</strong>您是什么意思啊!</h3></br><h3><strong>我说:</strong>如果坚持过去的创伤造就了今天的“结果”,那就成了宿命论,陷在“原生家庭”理论中的人,往往用“创伤”给自己搭建“安全屋”。</h3></br><h3><strong>往往得出这样的结果:</strong>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无法改变。</h3></br><h3><strong>楚楚反问:</strong>那我朋友的行为跟过去无关,不就是毫无理由地不出门了吗?</h3></br><h3><strong>我坚定地说:</strong>是的,沉溺在过去并不能把现在的问题解决,反而成为借口。我们换个角度看,我认为你的朋友是因为不想出门,所以才制造出不安和恐惧出门的情绪。</h3></br> <h3><strong>楚楚发来个擦汗的表情:</strong>您在开玩笑吧!您是说我的朋友在装病吗?</h3></br><h3><strong>我说:</strong>不是装病,你朋友感觉的不安和恐惧是真实的,甚至可能会感到头痛或者肚子痛。但是,这些症状是为了达到“不出门”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h3></br><h3><strong>楚楚:</strong>您在否认过去留下的心理创伤吗?</h3></br><h3><strong>我说:</strong>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h3></br>“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h3>楚楚沉默了一会儿。<br></br></h3></br><h3><strong>我又说:</strong>简单地讲,不是经历决定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经历的意义。并非说过去的痛苦经历对人毫无影响,但我们可以选择对过去的经历“赋予意义”,也就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h3></br><h3><strong>楚楚:</strong>什么意思?</h3></br><h3><strong>我说:</strong>二战期间的心理学家弗兰克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h3></br><h3>他本人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时,弗兰克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头脑中红色的霞光正慢慢透过厚厚云层弥散开来,他仿佛听见了妻子的呼唤,看见她的微笑,那率直而鼓舞的眼神……</h3></br><h3>弗兰克心中潮涌浪滚,体悟到圣者的话“人的救赎依靠爱与被爱”,他猛然警醒——</h3></br><h3>“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strong></strong></h3></br> <h3><strong>楚楚:</strong>那您是说我的朋友是主动选择“不出门”的吗?</h3></br><h3><strong>我说:</strong>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说明他有选择“不出门”的目的。你站在父母角度想,如果孩子总是不出门,自己会怎么想?</h3></br><h3><strong>楚楚:</strong>当然是担心,想方设法帮他振作精神,回归社会。</h3></br><h3><strong>我说:</strong>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不出门,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全方位地照顾。</h3></br><h3>而出了门,很有可能成为人海中无人注意的“小分子”,害怕没人重视自己,这是很多闲居者的心态。</h3></br><h3><strong>楚楚:</strong>您这样说让我很不舒服,但又觉得似乎有点道理,我考虑一下,明天给您回话。</h3></br> <h3>第二天晚上,楚楚给我发来微信。</h3></br><h3><strong>楚楚:</strong>您真的觉得我在为朋友咨询吗?</h3></br><h3><strong>我笑道:</strong>这个不重要,也许你就是这位朋友,也许这位朋友就是你,最重要是要解决问题。</h3></br><h3>楚楚沉默了一会,发来一段话。</h3></br><h3><strong>楚楚:</strong>这个朋友确实是我,昨晚我想了大半夜,您的话就像在一层层拨我的皮。我不太爱读书,工作也不很努力,现在职场竞争好激烈,我真的害怕被淘汰。</h3></br><h3>越想就越不想上班,继而觉得自己这种性格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温暖所致,心理隐隐有种报复感,觉得父母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h3></br><h3>不出门后,父母关心备至,好像感觉这种生活挺好,但是又觉得这种想法不对,所以就不断回想小时候,觉得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心安理得了很多。</h3></br><h3> <h3>您不说我从来不愿这样深入地对质自己,借口“原生家庭”是个很麻痹自我的避风港。</h3><br><h3>说真的,昨晚我自己一点点撕自己的伪装,好痛。不过谢谢您,我决定先迈出家门,迈出第一步。</h3><br><h3><strong>作者</strong>&nbsp;心悦&nbsp;|&nbsp;<strong>编辑</strong>&nbsp;星月</h3><br><h3>文章插图来自插画艺术家Matthias Heiderich,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或对此进行说明</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WnHsIWcb8GLSfrxty7Bo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