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故乡的老屋

黎夕旧叙

<h3>  我的故乡座落黄土丘陵之中,虽然她没有奇特险峻的大山,也没有雄伟壮观的瀑布,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有一种美,一种无以名状的美,一种雅而不俗的美,一种贵而不鄙的美,一种刻骨铭心的美,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熟悉的故土,有我挚爱的亲人,有我难忘的童年,有我美好的回忆。<br></h3><h3> 故乡的这座老屋始建于1968年(房屋的选址、定位、定向均是在外公主持下确定的),是父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和在亲戚及乡亲们的支持帮助下,用干打垒的方法筑起了二层泥瓦楼房(木工部分是外公无偿献工加工制作,在此向已辞世的外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怀念),在六十年代可谓是“洋楼”了。自从有了这座“洋楼”我们一家人从此告别了住茅草房的日子。</h3> <h3>  老屋由四间二层楼泥瓦房组成,它一字排开,屹立在六翁屯的核心风水宝地上,屋后山地树木郁郁葱葱;左右边有茂密的树木拥抱;屋前视野开阔,能远眺延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和通往远方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态环境再加上父亲的循循善诱,母亲的谆谆教诲,孕育了韦氏家族兄(姐)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淡泊名利,为而不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做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从而培养了韦氏兄(姐)弟有远大志向和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这是父母亲留给我们最大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在此向逝去的父母亲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使得韦氏家族后裔茁壮成长,由此开始步入社会,入职社会各行业成家立业。 <br></h3> <h3>  我们在这座“洋楼”度过了童年时代。当我们上中学读书和参加工作后就很少住在父母建的“洋楼”了,只有在放寒暑假才能回这屋与父母团聚。</h3> <h3>  由于这房屋依坡而建,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未,这二十年间,每年雨季来临,屋后总要发生地质灾害,滑下的土方少则十几担,多则上百个立方,塌方少时母亲和姐姐自行处置,每当发生大塌方时,母亲就向外家老表们求助,老表们每次接到求助信息后,不管自己有多重要的事情都先放下,及时赶来与母亲抢险救灾。几十年来也记不清屋后发生了多少次地质灾害,塌方的泥土通过母亲、姐姐和老表们的肩挑外运,最终得以保护这房子的安全,在此向参与抢险救灾,流下艰辛汗水的老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 自1984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年事已高无力维护这房屋了。姐姐和姐夫自觉承担起护理和修缮这座房屋的重任,几十年来,这房屋在姐姐和姐夫的悉心护理下,得以保持原有的英姿和容貌(在此向姐姐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已去世的姐夫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怀念),直到母亲、姐姐、姐夫一起进城生活后,这房屋无人关照和护理,它的容颜逐渐变得苍老,加速了生命衰期。每年只有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兄(姐)弟才回到这房屋相聚烧火煮饭。</h3> <h3>  现在,我们虽然难得回故乡,但每每回到故乡,除了迫不及待地寻找小时候的味道外,也会随着家人一起走进亲朋好友家聚餐或邀好友到新屋坐坐,聊聊家常,一起喝点小酒,一起享受这天伦之乐。</h3><h3>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的老屋越想越浓恋,故乡的声音越听越亲切,故乡的故事说也说不尽。我爱故乡的生活,爱它有趣,爱它的热闹,爱它的淳朴……</h3> <h3>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瞧,峰山墙上蜜蜂箱依然架在哪儿。</h3> <h3>  从一楼仰望二楼,四根粗壮的柱子承载着整座房子的重量,一根根碗口粗大的杉木桁条支撑着厚实的杉木楼板。正因为有它们的“鼎力相助”,才让我们一家在屋中安全度过几十个春秋。</h3> <h3>  这座老屋是父母亲留给我们最大的物质遗产,它年轻时是四兄(姐)弟温馨的港湾和避风港,是我们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起点。它步入中老年后仍为我们遮风挡雨,让在外工作的我们有寄托,有家的感觉,是我们的后花园。它年近五旬时仍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半个世纪以来它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各个时期赋予的历史任务。</h3> <h3>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年久失修的老屋于2019年6月的一天夜晚,在一场暴风雨的袭击下,隔壁家的老房子发生了垮塌,我们的老屋也受到牵连,厨房被拖垮了,瓦片散落一地,开了一个大天窗。</h3> <h3>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这座老屋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裔终将以钢筋混凝土砖房替代泥瓦房。为以防不测,不能让老屋自行倒塌,我们不得不雇请机械——钩机将几十年来为我们遮风档雨和深深眷恋的老屋拆除,最后它于2019年10月7日“寿终正寝”。</h3> <h3>  尽管钩机把前后墙推倒了,但这两根柱子依然顶立支撑屋顶的桁条瓦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h3> <h3>  工作现场实录(一)。</h3> <h3>  工作现场实景(二)。</h3> <h3>  工作现场实录(三)。</h3> <h3>  最后一推,五十一年的老屋永远消失在众人视野之中,但老屋仍会在主人后裔的脑子里留下永恒的记忆,老屋主人的后裔们仍将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h3> <h3>  平整老屋场地。</h3> <h3>  工作即将结束!</h3> <h3>  平整后主房留下的场景。</h3> <h3>  这是猪圈及往厕所方向的场景。</h3> <h3>  靠近厕所周边的场景。</h3> <h3>  平整第一间、第二间住房后留下的场景。</h3> <h3>  拆除四间老屋后留下的新场景。</h3> <h3>  从韦文旺加工厂通往华勉家及我们家老屋的路面。</h3> <h3>  这里是从我们老屋基地通往韦文旺家加工厂的路面。</h3> <h3>  与韦华勉家宅基地的分界线如图所示(下同)。</h3> <h3>  从今天起,这老屋基地将改变其用途,相信在明后两年时间里它将以新的容颜呈现在世人面前。</h3> <h3>  站在老屋门前远望,看到通往外界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路虽窄和弯曲,但只要你用心走下去,总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要发扬前辈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切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最后衷心祝福这老屋主人的后裔们世代繁荣昌盛!<br></h3> <h3>后记:</h3><h3>1.请钩机费:600.00元。</h3><h3>2.买肉、酒、菜请帮工吃饭共开支1300.00元。</h3><h3>3.卖旧杉木桁条收入1000.00元。</h3><h3>收支相抵:负800.00元。由老二、老三平均分摊。</h3><h3>4.2019年12月29日韦炳东买了13棵杨梅和4棵龙眼苗木种在老房宅基地。当天用木板、.遮阳网将两头封起来,以防鸡进去残踏苗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