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在平常,不必等重阳!

七尺

<h3>清平乐•敬老在平常</h3><h3>文/七尺</h3><h3><br></h3><h3>秋零野旷,挂念如何放。</h3><h3>戚友登高穷远望,思绪随风泛漾。</h3><h3>归来正遇农忙,丰收喜累皆尝。</h3><h3>敬老何时不可,无需只待重阳。</h3><h3><br></h3><h3>2019.10.7</h3> <h3>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h3><h3><br></h3><h3>吃重阳糕</h3><h3><br></h3><h3>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h3><h3><br></h3><h3>赏菊并饮菊花酒</h3><h3><br></h3><h3>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h3><h3><br></h3><h3>插茱萸和簪菊花</h3><h3><br></h3><h3>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h3> <h3>生活如一首诗,尽管它不是诗,但是我们却可以诗意地活着。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听蝉鸣鸟唱,小河流水;看烟花璀璨,霓虹闪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清晨的日出,傍晚的夕阳;夜晚的星光;这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写一段温暖的文字,读一本励志的好书;喝一杯浓香的咖啡,让思绪飞扬……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h3> <h3>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h3><h3>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敬老</h3><h3>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登高望秋色、陪伴老人、秋收!祝长辈们、家人们、亲友们身体安康、幸福快乐![玫瑰][太阳][咖啡]</h3> <h3>今日重阳节,谨借李鸿章对联祝福亲友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h3><h3>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h3><h3>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h3><h3>横批:天天快乐!</h3><h3>[玫瑰][咖啡][蛋糕][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