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祠》如何让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浙吴会秘书处

<br><h3>中国南方、还保留着大量的吴氏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中饱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乡民曾经的精神家园。</h3><br><h3>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遍布中国乡村,是各村落和集镇中最恢宏庄严的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如今也留存众多并不断有修葺翻新甚或还有新建。</h3><br><h3>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何挖掘、活化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实践的重要问题。&nbsp;</h3><br><h3></h3> <h3>一、祠堂文化的历史内容 </h3></br><h3>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夏商周便已出现,在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期是其发展高峰期。它与庙宇文化、书院文化等建构起地方文化的立体架构,参与构成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h3></br><h3>(一)祠堂文化中的中华传统之礼 </h3></br><h3>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发展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老庄孔为代表的儒道文化底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六艺”之首的“礼”。 </h3></br><h3>祠堂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教内容。这种礼教文化来自祭祀之礼、家法族规、家风家训、先贤语录、兴教助学和修续家谱等。</h3></br><h3> <h3>祠堂是宗族祭祀的场所,祭祀为中国传统“五礼”之首,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围绕尊祖敬宗的礼仪宣教,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h3></br><h3>祠堂也是家训文化之处,祠堂的位置布局、装饰题材,包括匾额、楹联、壁画等,都蕴含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是教育后人、传承忠孝仁义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h3></br><h3>祠堂还往往是宗族的学堂、议事堂和家族红白喜事摆酒团聚的地方,是宗族助学育才之处、宣讲礼法之处、判决家族大事之处、欢庆娱乐之处。乡村祠堂具有的这些祭祀、议事、办学、宣讲、庆典等功能,决定了它在各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生活中都承担起了包括吉礼、宾礼、嘉礼等多方面礼教的角色。 </h3></br><h3> <h3>祠堂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乡村治理中有重要作用。孔子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社会规范,它比道德更有强制性、比法更有柔性。</h3></br><h3>祠堂在中国乡村生活中曾经占据着神圣的地位,中国传统的乡村中,祠堂的基本功能是敬宗、敬贤、收族,并兼教育、议事、娱乐等功能,这些功能构建祠堂文化中的“礼”,在乡村治理中对族人起到了约束、凝聚等教化之效。</h3></br><h3>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h3></br><h3> <h3>各姓氏家族以同姓血亲关系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生活中、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h3></br><h3>因祠堂文化而凝聚起的家族、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族人、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乡村自治以及稳定社会的作用。</h3></br><h3>这种能教化族人、规范群体与个人、一定程度上协助实现乡村治理的,正是来自于祠堂文化中的礼教。 </h3></br><h3> <h3>(二)祠堂文化中的中华艺术之美 </h3></br><h3>祠堂不但饱含礼教内涵,同时因为往往是本地规格最高的建筑、集本地建筑的精华,因此其建筑、布局、设计、施工及雕刻装饰等,大多构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精湛的中华艺术之美。 </h3></br><h3>堂号,蕴藏着宗族的渊源历史和祖上的生命理想,有着文学文化典故等人文之美;选址,讲究风水,讲究“负阴抱阳”,蕴含着地理之美;具体建筑布局,风水塘、广场、照壁、戏楼、议事堂等充满了层次感和对称和谐的均衡之美;建筑,护栏、门楼、斗拱飞檐、漏窗、山墙和哺鸟脊等体现了各地的木雕、砖雕、石雕技艺,蕴含着结构之美、色彩之美、装饰之美;牌匾、楹联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印鉴于一体,有“刻在木板上的史书”之称,有许多是艺术珍品,极大地丰富了祠堂装饰美的内容。</h3></br><h3> <h3>二、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方法路径 </h3></br><h3>(一)祠堂文化的现状 </h3></br><h3>在岭南目前还保留有大量祠堂。据了解,广东著名侨乡揭阳普宁,分布着6000多座祠堂。广东东莞的五百多个自然村,各村各姓多有自己的宗祠。</h3></br><h3>过去,祠堂是祭祀、教化的重要场所。如今的祠堂,已大多闲置,或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或只是作为村民摆酒的集体食堂,或是提供给村曲艺社作为活动场地,有少数祠堂做了村史展览,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祠堂只是安静地矗立着,成为广大乡村的一种历史见证、一种只有中老年人才会亲近的传统文化地标。</h3></br><h3>我们急需深度挖掘,创新发展,让祠堂文化活起来,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祠堂文化的“礼”与“美”融进现代生活,融进年轻人的生活,让当地的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变迁中得以延续,让后代记得住乡愁,让乡村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实现振兴。 </h3></br><h3> <h3>(二)如何创新发展祠堂文化 </h3></br><h3>1.要做好上层设计。乡村祠堂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文化内涵良莠并存等特点;乡村文化专业人才短缺;基层文化建设站位和视野不高,文化活动策划的系统性不强。因此,祠堂文化要想走得远、走得稳健,必须先由上层设计做起。   </h3></br><h3>2.要“摸清家底”。专业人才应落到基层,指导各村、社区和各镇先深入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 </h3></br><h3>3.要充分发挥美育和礼教功用。祠堂文化中蕴含的美育和礼教内容是丰富独特的、有文化根基的,是令人骄傲自豪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内容之一。</h3></br><h3> <h3>但近年来受西方等文化冲击,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所降低。</h3></br><h3>“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h3></br><h3>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方向、重塑文化自信、扎深民族之根迫在眉睫。</h3></br><h3>一些艺术家和有识之士已经留意到祠堂文化中蕴含的富中国特色的艺术之美与礼仪之美,有在开展一些相关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挖掘、整理、开发祠堂文化的美育和礼教资源,通过培训、展览、讲座、仪式、演出等形式,唤醒植根于国人心灵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h3></br><h3> <h3>使中华书画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乡村崇老爱老敬老的孝道文化、邻里守望相助的乡土文化和乡村熟人社会基础上保留和发展的价值理念、民俗禮仪、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不断传承、发展、升华。 </h3></br><h3>4.要融进现代生活。传统的乡村生活环境与生活模式都正在不断解体,祠堂文化的活化利用,要融进现代生活。</h3></br><h3>新时代的祠堂文化活动,绝对不是“放几块木牌子、来一帮老头子、让大家捐票子”,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创新。</h3></br><h3> &nbsp;<br><h3>结语</h3><br><h3>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会治理方式。让我们充分利用祖宗留下的祠堂文化的美与礼的精华,让古老的祠堂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时代生机,成为能令当地不仅是老头子们,而是妇孺年轻人们也都认同和自豪的新时代的文化地标和村民新的精神家园。&nbsp;</h3><h3><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sp34y0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吴氏寻亲》上1000条寻亲信息求帮忙,转发也是一种美德</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fulr2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吴氏堂号》吴氏堂号知多少,一直都在收集中。</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