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郎静山

宝哥

<h3><font color="#010101">01-郎静山先生的塑像</font></h3> <h3>“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br></h3><h3>“相机比太太还重要。”<br>“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美的作品’。”<br> ——郎静山</h3> <div class="cps-upload-file"><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0</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郎静山青年时期</span><br></h3></div> <h3><p>&nbsp; &nbsp; 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兰溪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运用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叠,创立“集锦摄影”艺术,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一生酷爱摄影,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曾经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人。</p></h3> <h3>  03——年轻时的郎静山</h3> <h3><b>人物生平</b><br>&nbsp; &nbsp; 郎静山 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浙江兰溪游埠镇郎家村人。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h3> &nbsp;04 —— 年轻时的郎静山先生<br> &nbsp; &nbsp; 1912年自学校毕业以后,20岁的郎静山进入上海《申报》馆工作,任职于广告部。工作的繁忙,使他无暇作画,间接也促成了他专心的摄影。34岁,他转任《时报》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好评。<br><br>&nbsp; &nbsp; 1925年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br>&nbsp; &nbsp; 1927年郎静山与胡伯翔、黄伯惠等人在《时报》大楼共同发起成立摄影团体“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恰与北方的“光社”相互辉映。同年3月在时报大厦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首开摄影展的风气。<br> &nbsp;05 —— 1928《慎独无私》<br> &nbsp; &nbsp; 1928年,时任上海时报首席摄影记者,发起并成立了上海“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同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二届影展之后写道:郎静山竹枝一帧,裱以黄绫,题曰板桥画本,观其清影婆娑,宛然板桥道人手笔也。此后,郎静山专注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br>&nbsp; &nbsp; 同年,上海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郎静山拍下了中国的第一张女性裸体摄影作品《慎独无私》。即使开放的今天,裸照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何况在那个传统观念束缚的年代,是多么大的突破啊!据悉,照片中的女子姓张,四天后她因此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为自己的勇敢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几乎与上海美专那位女人体模特命运相同。<br> &nbsp;06 —— 讲课时的郎静山<br> &nbsp; &nbsp; 1929年郎静山摄影作品《静山摄影集·自序》在上海出版。<br>&nbsp; &nbsp; 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班讲师,这很可能是我国学校正式有摄影课程的开始。<br> &nbsp;07 —— 郎静山中年时期<br> &nbsp;08 —— 1932《美人胡为隔秋水》<br> &nbsp;09 —— 1933《晨汲锦江水》 <br> &nbsp;10 —— 他分明是个赤子 有洁白干净的骨头<br> &nbsp;11 —— 即使荣誉满身 郎静山依旧不忘初心<br> &nbsp;12 —— 不论在什么地方他对待相机都一丝不苟<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font></h3> &nbsp;13 —— 他生活简朴 像个苦行僧<br> &nbsp;14 —— 这两张都是用佳能相机<br> &nbsp;15 —— 这是用的哈苏吗?<br> <h3><font color="#010101">16 —— 郎静山先生</font></h3> &nbsp;17 —— 1930年《寒鸦》<br> &nbsp;18 —— 1930年《金波泛筏》 银盐相纸<br> &nbsp; &nbsp; 1931年开设“静山摄影室”,《柳丝下的摇船女》入选日本沙龙。《克立摄影集·序》及《桂林胜迹·序》1931年出版。<br> &nbsp;19 —— 1931《静观自得》<br> &nbsp; &nbsp; 1933年郎静山摄影世界一卷发行。心思活络的他一直在研究摄影技术,后来一种“集锦摄影”横空出世。他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运用暗房技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技术叫“PS”,在当时这叫“集锦摄影”,是创举!郎静山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神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他总是四处游历。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来。<br> 20 —— 1933年《迎客松》<br> &nbsp;21 —— 1933《归途》<br> &nbsp;22 —— 1933《美丽的山谷》<br> &nbsp; &nbsp; 1934年,郎静山与众不同的摄影遇到了伯乐,其中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br> &nbsp;23 —— 1934年《春树奇峰》<br> &nbsp;24 —— 1934《冬季森林》<br> &nbsp;25 —— 1934《坐看云起》<br> &nbsp;26 —— 1934年《晓汲清江》<br> &nbsp;27 —— 1935年《高山竹》<br> &nbsp;28 —— 1936《古阁重峦》<br> &nbsp;29 —— 1936年《一片春帆着远天》<br> &nbsp; &nbsp;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郎静山举家迁往大后方四川。其时往来于上海、昆明、重庆之间,一方面从事新闻采访,一方面研究集锦摄影与创作。<br> 30 —— 1938《虎视耽耽》<br> 31 —— 1938《水的倒影》<br> &nbsp;32 —— 1938《华溪盐井》 <br> &nbsp; &nbsp; 1939年在震旦大学和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个展,从此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溶入摄影,使集锦照相艺术臻于完美,《郎静山摄影专刊》出版。<br> &nbsp;33 —— 1939《飞速碰撞》<br> 34 —— 1939年《秋湖风景》<br> &nbsp;35 —— 1939年《湖滨秋色》<br> &nbsp; &nbsp; 1940年郎静山去昆明,筹办昆明摄影学会。出版《集锦照相概要》。<br>&nbsp; &nbsp; 1940年获英皇家摄影学会初级会(ARPS)。<br>&nbsp; &nbsp; 1942年获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PSA)。<br> &nbsp;36 —— 1942年《绝嶂回云》<br> <p>&nbsp; &nbsp; 1943年郎静山摄影世界二卷。</p><p><br>&nbsp; &nbsp; 《晓风残月》描绘的是一对恋人,即将别离,彼此的感受如随风飘散的柳丝般慌乱。恋人的心,于小舟中摇摆不定。踏实的田地也没于湖中不再可靠。渺小的远山,居高临下的柳枝,与几个简单的主体中酝酿赶上。余音袅袅,尽显含蓄之美。或许,多数观赏者只会被这张作品的诗意吸引,而不易察觉出它是用四张底片集锦而成。细细琢磨,照片充满禅意,里面的光影线条却又灵动、诗意,于无声处发出言语。</p> &nbsp;37 —— 1945年《晓风残月》<br> &nbsp; &nbsp; 1946年在上海恢复美社。<br> &nbsp;38 —— 1947年丰子恺在上海梅寓与梅兰芳、郎静山(左二)、記者陳驚躦(左一)合影<br> &nbsp; &nbsp; 1948年《静山集锦》出版;加入上海中国摄影学会。<br>&nbsp; &nbsp; 1931年——1939年,郎静山摄影作品265次在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数量为755幅,至1948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1000幅以上,其中为集锦摄影作品占据多数。<br> 39 —— 1946年《齐白石》<br> 40 —— 1946年《齐白石》<br> &nbsp; &nbsp; 1949年夏天,郎静山应美国新闻处邀请到台湾参加影展,并定居台湾,从事摄影创作。<br> &nbsp;41 —— 1950年《山亭自有悠贞趣》<br> &nbsp;42 —— 1950《狂野之最》<br> &nbsp;43 —— 1950年《花好月圆》<br> &nbsp;44 —— 1950《烟江弄舟晚》<br> &nbsp; &nbsp; 1951年郎静山发表《烟波摇艇》,以中国黄山、香港摇艇、台湾芦苇为材料,综合三地风景构筑心目中的中国山河,这也成为日后郎静山的创作模式。<br> &nbsp;45 —— 1951年《烟波摇艇》<br> 46 —— 1952年《时代女性蒋碧薇》<br> &nbsp; &nbsp; 1953年在台湾办“文艺学会”摄影学习班。<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nbsp;</span> &nbsp;47 —— 1953年《枝间弄好音》<br> 48&nbsp; —— 1955年《著名影星李丽华》<br> &nbsp;49&nbsp; —— 1955年《无车运斧》银盐纸基 36×28cm<br> &nbsp;50 —— 1956《森林之鹿》<br> &nbsp;51 —— 1956《仙山楼阁》<br> &nbsp; &nbsp; 《仙山楼阁》虚实相生、幽远淡泊的理想丘壑,展现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br> &nbsp;52 —— 1956年《著名京剧家卢燕》<br> &nbsp;53 —— 1957《梅花树屋》<br> &nbsp;54 —— 1957《小鸟》<br> &nbsp; &nbsp; 1958年《静山集锦作法》出版。<br>&nbsp; &nbsp; 在谈及集锦摄影的创作时,郎静山写道: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里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之所忌,且取画面之所宜者之成也。郎静山早期创作,多是表现佛门幽静、独坐赏溪者、悠闲汲水之人,及山水风光、亭台楼阁。后来,其以鹤、鹿为题材,创作了《翠竹仙禽》和《绿荫双侣》、《松鹤延龄》与《鹿苑长春》等作品。<br> &nbsp;55 —— 1958《在云中栖息》<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56 —— 1958年《于右任》</font></h3> &nbsp;57 —— 1960《张大千与弟子方召麐》<br> 58 —— 1960年《斜风细雨不须归》<br> &nbsp; &nbsp; 1962年获台湾当局“教育部文艺奖”。<br> &nbsp;59&nbsp; —— 1963《云深不知处》<br> &nbsp;60 —— 1965《香露云鬟湿》 <br> &nbsp; &nbsp; 1966年创办亚洲影艺联合会,并为该会永久荣誉会长。撰写《中国摄影史》。<br>&nbsp; &nbsp; 1968年赴美访柯达公司。<br> &nbsp;61 —— 1968《竹子下的唱歌鸟》 <br> 62 —— 约1970年《英雄独立》<br> 63 —— 1970《紧紧跟随》<br> &nbsp; &nbsp; 1971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br>&nbsp; &nbsp; 1972年获“中山文艺奖”。<br> 64 —— 1972年《中国式大学》<br> &nbsp;65 —— 1975《晨鸡催不起》<br> 66 —— 郎静山上世纪70年代早期用美能达135平视取景相机在拍摄<br> &nbsp; &nbsp; 1981年在法国举办展览,并举行纪念活动。<br>&nbsp; &nbsp; 1983年在法国吐鲁斯举办个人回顾展。<br>&nbsp; &nbsp; 1984年在香港展出《湖山揽胜》。同年访美,获公刊竞赛编辑奖第一名,获艾顿新闻摄影奖。<br> 67 —— 1986《烟雾迷漫高原路》<br> 68 —— 1988《春游》<br> 69 —— 1988《渔夫归家路》《野渡无人舟自横》<br> <p>&nbsp; &nbsp; 1991年“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br>&nbsp; &nbsp; 1995年4月13日摄影大师郎静山在台北逝世,享年104岁。</p><p><br>&nbsp; &nbsp; 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风景,模特儿主要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其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作为集锦山水中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和《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一些作品,有一些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和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郎静山集锦摄影,仿国画和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中模仿传统国画,题材与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及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统一,既具有个人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民族特色。</p> &nbsp;70 —— 郎静山先生与张大千的交往<br> &nbsp;71 —— 同是傲骨疏朗之人 郎静山和张大千一见如故<br> &nbsp; &nbsp; 两人最喜结伴同游,案前作画的张大千看多了,这样的张大千你见过吗?<br> &nbsp;72 —— 松柏在侧 寒风骤起 衬得大师愈发仙风道骨<br> &nbsp;73 —— 为张大千写照<br> 74 —— 1953年《云淡风清》<br> &nbsp;75 —— 1963《松荫高士》<br> 76 —— 《松下大千像》<br> 77 —— 郎静山先生为张大千写照<br> &nbsp; &nbsp; 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郎先生是中国人,且又研究中国绘画,因此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个人。<br><br>&nbsp; &nbsp; 郎静山的艺术之路和张大千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努力地希望被世界所接受。只是郎静山缺少张大千和西方顶尖艺术大师会晤这一节,但却比张大千幸运得多的拿到许多国际奖牌。张大千一直在冥思苦想怎样将中国的笔墨与世界接轨,从而达到自我人生的顶峰。而郎静山是用照相机与感光材料,千方百计地弄出中国画的味来。<br>&nbsp; &nbsp; 郎静山的艺术一直在西方主流语门外徘徊,接纳他的只有崇尚古典优美一流的沙龙摄影圈。后来所获的殊荣,也因是暗合了开放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崛起的大环境和西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崇尚中国老庄哲学及孔儒之学的时尚。<br>&nbsp; &nbsp; 也有人认为郎静山一味模仿、拼凑古人的意象,没有艺术创造的意义。郎大师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湖山揽胜》是郎静山先生的得意之作。此摄影是山水集锦巨构,可说是郎大师运用国画山水构图方式,巧妙地运用在集锦作品中,从画面最右边凉亭老翁远眺层峦云雾,到近景奇石丛树,左边孤舟,远处村落及湖边倒影,这幅美丽国画山水景像,恰如如同大师一生胸襟开朗,宁静与世无争。此幅是大师一生最后遗作及集锦摄影精华的完结篇,甚具历史和摄影艺术史上双重意义。<br><br>&nbsp; &nbsp; 郎大师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br><br><b>郎静山作品欣赏</b><br><br> &nbsp;78 —— 《老先生们》<br> &nbsp; &nbsp; 在他的眼里,不论上流名人、还是普通工人,只要活出最自然的自己,就是美,这是一种本能的尊重和体面。<br> &nbsp;79 ——《蒋介石》<br> &nbsp;80 ——《画竹》<br> &nbsp;81 ——《人体》<br> &nbsp;82 ——《美人胡为隔秋水》<br> &nbsp;83 ——《台湾最后纹面人》<br> 84 ——《古阁重峦》启功题跋<br> 85 ——《峨眉金顶》释继明题跋<br> 86 ——《云中宝塔》徐邦达题跋<br> 87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nbsp;<br> &nbsp;88 ——《坐看云起时》<br> &nbsp;89 —— 《春耕》<br> &nbsp;90 ——《华亭入翠微》<br> &nbsp;91 ——《三友》<br> &nbsp;92 ——《万瓦层层》<br> 93 ——《小桥流水归何处》<br> 94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br> 95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br> 96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br> 97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br> 98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br> 99 —— 郎静山先生摄影作<br> &nbsp; &nbsp; &nbsp; 此文还将陆续核实修改。2019.10.6<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