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校友篇.沈阳六中校友群喜迎国庆七十华诞七天乐

<h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h3><h3>沈六中校友群欢庆的日子里。</h3> <h1><font color="#ed2308"> 文大国庆节</font></h1><h3></h3><h3><br></h3><h3> 1966年国庆节,我参加了首都群众游行,经过天安门广场看到了城楼上招手的毛主席。</h3><h3> 记得,当年9月份我和亓广忠、宜宝忠同学从沈阳出发乘火车去武汉取《毛主席语录》,未果。跑到武汉长江大桥瞅了一眼,连夜返程回来了。车厢里人满为患,我们三人就蜷卧在车厢门口处,夜里困急了,不知不觉睡着了。秋天夜里凉风顺着门缝吹进来,我感觉很冷,结果醒来感冒了。</h3><h3> 晚上8点多钟,火车抵达终点站北京。我去了北京大学找二姐,他俩直接赶回沈阳了。分手后,我背个小书包从北京站乘公交到动物园,换乘去颐和园方向在北京大学下车,进北大校园灯火通明,有人在大字报栏前看大字报的,贴大字报的……。我安信封上地址来到学生宿舍38斋,传达室里接待了我,报上二姐班级、姓名。不一会儿,二姐见到我,面目表情很惊讶,自己弟弟16岁只身来北京大学了。赶紧儿把我送到同班男寝109斋,急忙安顿下来,刚好有同学串联去上海了,我就在男寝住了下来。</h3><h3> 第二天,大哥哥、大姐们都来看望我,第一顿早餐,是同寝室的班长王锦修(四川人)招待我,在海淀饭店吃早餐,我想吃咸菜,结果来了一盘肉丝炒榨菜。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榨菜,我回来告诉二姐没有东北咸菜好吃,二姐说四川榨菜是很有名酱菜啊!后来一直到现在,我对四川榨菜情有独钟。大学生们来自上海、广东、福建、四川,对我都很好,领我参观北大校园,未名湖畔留影、看聂元梓大字报,一起去学生食堂就餐等等,与大哥哥同吃同住,享受北大学子待遇。</h3><h3> 有一次,早餐在学生食堂二姐指给我一个女生,告诉我“她叫李纳,毛主席的女儿。”为啥不姓毛呢?我心里有些不解,但没有发问。二姐要我在北京过国庆节,节后领我与同学一起去延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韶山串联。征得沈阳父亲的同意成行在即。</h3><h3> 二姐是总参三部在北大的代培学生,同班还有王锦修、赵有维、赵淑珍、曹晓峰五个人,完全享受军队供给制,着军装,可以佩戴红领章、红帽徽,每月津贴43元钱。在清华代培还有另外五人,都是学习无线电专业,学制六年。总参非常重视他们,专人负责,周六接回总参,周一送回上课。俨俨是北大校园里的佼佼者。</h3><h3> 国庆节到了,我参加在北大师生队伍里一起去天安门游行,队伍行进到金水桥前,都放慢脚步缓缓而行,“毛主席万岁!”此起彼伏。也许城楼上的毛主席看见了《北京大学》校匾几个大字,我看见老人家招手了……。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在北京过国庆节,而且看到了毛主席。节后,我跟随二姐、王锦修、赵淑珍(重庆)安计划串联去了。</h3><h3> 他们三人都穿军装,佩领章、帽徽,我只是不佩戴领章帽徽。串联中,每到一处接待站《军人证》、《学生证》一递都给予方便。更主要是我赵淑珍姐姐外交能力很强,(其父是老红军、长江航运局重庆分局党委副书记)我一路得到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至今难以忘怀。</h3><h3> 而后,我也经常参加北大无线电系(66级)毕业五十周年活动以及在上海校友聚会活动。</h3><h3> 我有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也牵着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爱心。</h3> <h1><font color="#ed2308"> 文大国庆节(续)</font></h1><h3></h3><h3><br></h3><h3> 1966年我从沈阳串联来到二姐就读的北京大学。有一次,早餐在学生食堂排队打饭,二姐指给我一个女生,告诉我“她叫李纳,是毛主席的女儿。”为啥不姓毛呢?我心里有些不解,但没有发问。</h3><h3> 当二姐和同学王锦修、赵淑珍领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在纪念馆墙上看到毛主席与剧团演员一幅合影照片。指出一位女演员“她就是蓝萍!”听下去,才知道“蓝萍”就是江青,艺名叫“蓝萍”。而且李纳就是毛主席与第四任妻子江青所生的孩子。毛主席在延安期间化名“李得胜”,故此取名李纳。</h3><h3> 在延安参观的时候,我们遐遇国际友人马海德,姐姐们知道马海德时任国家卫生部顾问。曾在延安时期担任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文革中能故地重游,而一个外国人没有受到外界任何冲击,据说当时是周总理保护了国际友人马海德。</h3><h3> 在长沙,我们参观了湖南第一师范、清水塘、开慧园和杨开慧烈士在十字街口英勇就义的地方。1921年7月,毛主席和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后,于10月成立湖南支部,1922年前后成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区委机关设此。1921年冬至1923年4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居住于此。毛岸英是毛主席与第二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曾到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过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1946年回国。1947年曾在山西、冀中、山东地区进行土改工作,并参加了中宣部、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的工作。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h3><h3> 当时噩耗传来,毛主席悲痛地说:“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h3><h3> 2019年9月25日,毛岸英烈士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h3><h3> 我还知道了毛主席女儿李敏,原名毛娇娇,1936年出生于陕西省志丹县,籍贯湖南省湘潭县,是已故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第三任妻子贺子珍所生的女儿,毛岸英与毛岸青的同父异母妹妹,李讷的同父异母姐姐。</h3><h3> 2015年4月15日,李敏获得“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h3><h3> 在长沙我们参观了“船山学社”,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曾在此创办自修大学。类似于农民运动讲习所。</h3><h3> 我去过的这些地方,校友未必都去过,闲来一叙,打发时日。</h3><h3><br></h3><h3> 作者;系沈阳六中下乡法库知青,现是沈阳六中老三届校友群群主锡镇学长。</h3><h3><br></h3><h3><br></h3> <h3>  《这等的老饕》的作者任懋延,原沈阳六中下乡到法库的知青。</h3><h3>国庆七O华诞(七天乐)写的吃喝皇家的历史故事,就当茶余饭后的乐趣吧。</h3> <h3>@懋廷</h3><h3>  《这等的大饕》里慈禧太后祖籍在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那拉氏满族自治乡。</h3><h3> 有一次,我乘长途汽车途经那里,看到土城遗址、乡政府的牌子,一位乘客告诉我,“这是慈禧的家乡……。”我有点半信半疑,叶赫那拉氏族人集聚的地方,未必是慈禧的出生地?</h3> <h3> 这等的老饕</h3><h3> (一)</h3><h3> 老饕,一般指贪食者,或者是指美食家,也指凶恶的人。</h3><h3> 老饕之称当源于饕餮。人们常说,“一龙九种,种种各别”。龙子有:赑屃、狻猊、饕餮、狴犴、鸱吻、睚眦、蒲牢、嘲风、霸下(趴夏)等,都是凶猛的动物,让人望而生畏!</h3><h3> 我不是老饕,虽说也从事过几年烹饪工作,但终究一事无成!不必说想当刘国栋、刘敬贤的门徒,连个极普通的大厨也未混上。倒也略懂熘炒烹炸,孤芳自赏罢了!</h3><h3> 早些年,看过伪满洲国宫廷厨师唐克明写的一本名为《名菜与传说》的书,倒也有趣儿:</h3><h3> 书中介绍了什么《红娘自配》《百鸟朝凤》《秋雨春风》《嫦娥知情》,还有什么《龙舟鱼》《全家福》等数十道菜,且有每一道菜的来历与做法。诸如此类,不必说亲眼所见,连听都未听说过,更不必说囗福了!</h3><h3> 单说《红娘自配》:宫廷每年都要选送一批宫女(侍候皇家显贵的女奴)进宫。一般年龄是在13至17岁之间的美貌少女,而25岁之前就要离宫了。</h3><h3> 同治皇帝驾崩以后,光绪帝继位,而权力却仍然由慈禧太后掌控,且一直到光绪也驾崩了的时候!可惜光绪自从四岁登基,当了三十年的傀儡皇帝(可参阅《瀛台泣血记》一书),最后又被李莲英毒死!</h3><h3> 慈禧太后责令光绪皇帝从超龄宫女中选妃,光绪不干,反而下圣旨,让超龄宫女一律还家(后来,光绪看中了原任广州将军满洲亲贵长叙进奉的女儿,即后来的珍妃)。当时,慈禧身边有四名超龄宫女,其中有名厨梁会亭的侄女梁红萍。慈禧太后宠爱梁红萍,舍不得放行,而皇帝的圣旨已下,谁又敢规劝皇太后呢?</h3> <h3>(二)</h3><h3><br></h3><h3> 梁会亭心想,侄女大了,再不离宫会耽误了她的终身大事。这如何是好?他根据《西厢记》中的一段故事情节,制作了一道名为“红娘自配”的菜,将它奉献给慈禧太后,意欲用来打动太后之心,好将超龄宫女们放行,包括他自己的侄女。</h3><h3> 慈禧太后是有心之人,她边吃边琢磨这道菜,“‘红娘自配’让我放行身边的宫女?”“大胆!来人!”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将这盘菜摔到了地上!</h3><h3> 太监闻声而至。慈禧太后立马又呵斥道:“退下!”原来,她又认为:超龄宫女离宫,这是皇上的旨意。我要这么做了,岂不是......罢了!可又是实在舍不得,拒旨了三年之后,才在光绪皇帝几次追问下,方同意将她们放行。</h3><h3> 更有趣儿的是:一天,慈禧太后让梁会亭再作一道“红娘自配”。这时,慈禧太后将这四名超龄宫女们唤来,问道:“‘红娘自配’,其意何在?”宫女们佯作不知,答:“奴婢不才,不解其意。”慈禧太后说:“尔等随时可以出宫,各自选配自己的如意郎君去吧!”四名宫女听了大喜,连忙跪拜齐呼:“谢老佛爷,恩福齐天!”老佛爷终于开恩了!</h3><h3> “红娘自配”这道菜,主料是大虾与猪里脊;配菜有冬笋、海参、水发冬菇、熟瘦火腿、香菜等,还有蛋清、面包。调料有:大油、绍酒、蕃茄酱、胡椒粉、味素、葱姜末等。其烹调过程有油炸,码盘后淋汁即成。菜味儿特点:酥脆味儿香,造型美,这一道菜,岂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看来,慈禧太后岂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饕!</h3><h3> 据说,她最多一顿饭竟有二、三百道菜,显然是多么地奢侈!缘此,也有有关人士借此中饱私囊,包括大厨,也就是将上次尚未坏的菜重上,只不过离太后远点儿,反正她也不会每一道菜都吃。当然,这也有欺君的嫌疑,那会被杀头的,民不举,官不究,合伙骗一个人,倒也容易。</h3><h3> 再看德龄写的一本名为《御香缥缈录》的书,慈禧太后的奢侈程度简直让人目瞪囗呆!</h3><h3> 一天,慈禧太后心血来潮,要去奉天走上一遭,看一看先祖之地与陵寝。</h3><h3> 北京至奉天路途遥远,适时从外国买了一辆“御用列车”。一路上,列车开得快与慢都得听太后的御旨行事。</h3> <h3>(三)</h3><h3><br></h3><h3> 民以食为天,慈禧太后也不例外。</h3><h3> 列车上备有炉灶50座,甲厨(大厨,或被称为“上手”)50人,乙厨50人,帮厨50人,又洗涤,杂差等无数。备正菜100种,各种糕点、干果、糖食等也是上百种。每天正餐两次,每次百道菜;正餐外还有两次小吃,每次至少也得有二十碗之多!这么多的美味佳肴,花样繁多,不必说吃,光看也会让人眼花缭乱!你看奢侈不!而当今之世,倘若谁家娶了这么个女人作老婆,岂不会要倾家荡产?除非他是“皇上”!</h3><h3> 慈禧太后不仅仅是奢侈,还霸道!据载,她为了扩建颐和园(以前叫“清漪园”),竟敢挪用海军军费!那是为了举办她的六十大寿派对,一旦日后归政于光绪,自己好颐养天年(实际上,她从未放权,既使去了颐和园,却仍在幕后操纵政局)。后来,发生了甲午海战,大清国一败涂地,再以后割地赔款,与外国人签订了什么“马关条约”,这与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不无关系。</h3><h3> 倘若是谁与她作对,绝对没有好下场!她曾扬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生不欢!”</h3><h3> 据《清稗类钞》载:慈禧太后的“小金库”,“尚有黄金三万两”。而《异辞录》中说,她拥有银两“三千万”!甚或传说有白银两亿两!待此,姑且听之。这样的事岂不是令人咂舌!可惜,这一切她未必都能带走。</h3><h3> 那些臣僚们认为:太后的生日庆典比海军事物更重要!这虽然说是与老饕无关,但也会让人有某些联想,朝廷的更叠岂不是令人深思!</h3> <h3>(四)</h3><h3><br></h3><h3> 近代文化名人中,能够被称为老饕的当属钱钟书了。</h3><h3> 据载:钱钟书与杨绛夫妇在英国留学时,因不满意房东做的饮食而搬了家。且自己亲手烤面包,做奶茶。归国后,一家人常常下饭馆,所在之处几乎吃了个遍,且会点菜,品尝,能说出菜的门道来!</h3><h3> 他常说,“惟食忘忧”。他认为,饮食之欲大于男女之欲,可见其对饮食的偏爱已到了何种的程度!</h3><h3> 钱钟书在著书中为一些传统饮食寻根溯源,发秘探幽。其中有一句“新进士重樱桃宴”(即新进士登科之后的喜宴),便是他细加考察,对饮食文化研究的一笔。而宋徽宗写的《南歌子》“更将乳酪拌樱桃,要共那人一递一匙抄”,那对饮食的陶醉,岂不是令人飘飘欲仙,忘乎所以了?</h3><h3> 钱钟书还考证过面食的由来,譬如“猫耳朵”、“水晶角儿”等。并且对食器也有研究,说什么“商王之箸,帝辛之杯”,真让人慨叹之极!</h3><h3> 倘若将饮食之道与政治挂勾,那当是唐皇赐樱桃,陈宣帝赏赐乌贼。而把做宰相的比作“和羹调鼎”和“治国如烹小鲜”,其形象之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h3><h3> 且看《战国策.中山策》中记载着的这么一个故事:</h3><h3> 有一天,中山国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他,司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h3> <h3>(五)</h3><h3><br></h3><h3> 司马子期劝楚王攻打中山国,国亡了。在中山国君逃亡时,只有两个人拿着武器跟在他身旁。中山君并不认识他们,便问道:“你们为什么陪着我?”他们答道:“有一次,父亲饿得快要不行了,是您赏给了他一些吃的。他老人家在临死前与我们说,‘中山君有难时,你们一定要帮助他,哪怕是一死!’所以我们来为您效命的。”知恩图报,多么令人赞叹的志士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不应该吗?</h3><h3> 这时,中山君仰天长叹道:“施与人,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人家是否是正当困苦的时候;仇怨不在于深与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自尊。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了国,却又因为赏了人家些许的食物而得到了两位勇士。”教训深刻呀!</h3><h3> 那么,这个故事岂不会给人以些许的启迪呢?</h3><h3><br></h3><h3> 我是一介平民,没见过什么世面。小的时候常常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一日三餐大多马马虎虎。谈到美酒佳肴,真地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何以能成为老饕?</h3><h3> 说到美味佳肴,当属鱼肉,谁不喜欢吃肉呢?有的民族由于习俗的缘故而不吃猪肉,但没有这般习俗之人也有谈肉色变的!有人担忧吃肉会吸收了过多的胆固醇,唯恐血管壁挂满了污垢,而患上了什么栓塞与脑梗?医学上的道理我不懂,或许有它的道理。而又有人说,肥肉还是当吃的,因为需要!但还是少吃为宜,未雨绸缪,难怪如今板油很少有人买,尽管廉价。</h3><h3> 有的人不吃鸡肉,或许是对其过敏?而有的人连蛋黄也不敢吃,莫非谈脂也令人“触目惊心”?大可不必。</h3><h3> 我向来不忌口,除非不甚大众化的,像什么蛇肉、鼠肉、蝎子、蚂蚱、野天鹅......有的也想尝鲜,譬如熊掌、飞龙、海参、龙虾、鲨鱼刺。还有什么猴头、燕窝、发菜、干贝、灵芝......垂涎谈不上,异想天开罢了!综如上述,大多未见过,只是听说,更不必说品尝,又何以成为老饕?</h3> <h3>(六)</h3><h3><br></h3><h3> 听说有的饭店用什么肉替代,做成“熊掌”,且价格不菲,外行人是看不透的,究其味儿道如何,不妨去问真正的老饕。</h3><h3> 数年前,单位停产,因实在闲不起,又走不了经商这条路,无奈去找老同学求助。</h3><h3> 人家是有头有脸儿的人,且收入颇丰,见了面,其情犹存,自然是满面春风的样子。我固然笑不起来,又不得不随和,以免尴尬,即刻间,其悔意涌上了心头!他倒热情,说话模棱两可。我想告辞,他执意不肯,且又唤来又一位同窗。</h3><h3> 我们仨人一同走入了一家烧烤店。服务员拿来菜谱让我点,我不知所措,只好推托。转眼,什么生牛肉、墨斗、板筋、鱿鱼、羊肉串、青炒、小吃,还有 啤酒、白酒,霎那间摆了满满地一大桌!</h3><h3> 这时,炉火正旺,他们在劝,我不识好歹地与他们对饮起来。瞬间,牛肉、板筋等在炉子上“吱吱”作响,那烤焦了的香味儿在室内弥漫着,越来越浓,深深地刺激着我的胃囗!我的唾液多了起来,实在经不起这般的诱惑。肉一入口,细心咀嚼着,“爽!舒服!”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这般地大开眼界,赶情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般的美味儿佳肴!我陶醉了。</h3><h3> 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这种场合下,拘谨之极!心里没底,如热锅上的蚂蚁,料知饭后不会让我掏腰包,尽管自己该做东!我自知所带的银两仅够一盘小菜,哪怕是AA制,实在大方不得,事已至此,当如何是好?想到这儿,心里开始折腾起来,怎么就成了“老饕”?我倒情愿这是鸿门宴,一下子将头舍去,那倒好受些!</h3><h3> 想得一多,连肉也少吃,尽管垂涎,否则岂不是要作呕,连消化道也要不正常了?</h3><h3> 他们谈兴正浓,对一些人品头论足地。我不便插嘴,一直木讷,如坐针毡,但愿这种情形早点儿结束。</h3><h3><br></h3><h1><font color="#ed2308">校群主与作者在一起。</font></h1> <h3>(七)</h3><h3> 他们殷勤地劝酒,我只好应付。“反正也这么着了,即来之,则安之。”自我安慰也有效,心绪一平,肉连续地进口,“好香!”并没有反胃,又没有什么呕吐的迹象,何以杞人忧天呢?我不胜酒量,一点点地就脸红,这倒好,发赧也不显露!他们竟说我海量,今天不坦诚,那就只好舍命陪君子了?</h3><h3> 几近怀盘狼藉,谁也未醉。人家结了账,一百出头?我连“虚”的都没有,其行为实在是“卑鄙”得可以了!我羞愧到了极点,尚不知何时能予以回报,怕是马歇尔计划。</h3><h3> 出了烧烤店,他们要去桑拿,我务必该脱身了,便匆匆地与他们道别。归来的路上,思绪万千,胃倒没有什么反映,大概美味儿有利于营养的吸收,而且消化道也是通畅的,我是否是多虑了?</h3><h3> 肉,当然好吃,但吃多了会伤胃,不能什么肉都吃,譬如今天的佳肴。倘若一味地戴着遮羞布,胃是开了荤了,忘了无地自容,虽说不一定能马上患上胃炎,那也会让人不舒服!</h3><h3> 这样的“老饕”岂不是不当更好!而真正的老饕当由自己去营造,不是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且有一颗愉悦的心绪,那才当是幸福的人生。我知道自己永远也成为不了老饕,尤其是不该成为这等的“老饕”!</h3><h3> 多少年以后,我仍然原地踏步。由于一生习惯于节俭,对饮食一直没有任何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不喜欢吃肉。</h3><h3> 人都有偏爱,譬如老饕。我唯一偏爱的则是在书海中漫游。看了唐代李商隐的《咏史》,似乎那也符合自己的追求。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的诗句常常在敲打着我的棂窗。</h3><h3> 我成为不了“老饕”,因为我不懂烹调,待此又没有什么兴致,那就只好走自己的路,直至消亡。</h3><h3>(庶言作于2019年9月中旬)</h3> <h3>说几句话</h3><h3><br></h3><h3> 亲爱的同学们,国庆节到今天为止,也该结束了。在这个期间,我将《这等的老饕》一文奉献给大家,为的是给您增添些许的文化乐趣儿,或是博您一笑,仅此而已。</h3><h3> 有些同学予以赞许,有些同学默默在读,纵使有人不屑一顾,那也无伤大雅,无关紧要。谁又能整天关注与己无关之事呢?但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晚年,这样的愿望总该是正常的吧!那就将我的祝福寄给每一个人,一旦我的消失,不会存有任何的遗憾,那岂不是更好!</h3><h3> 今天适值重阳节,祝各位节日愉快!多保重!老同学。</h3><h3><br></h3><h3>右1.为作者,与校友在一起。</h3> <h3>饮食文化底蕴丰富,意义深远。吃出文化故事不易,写出来难。</h3><h3> 能用文字表达出来更难。</h3> <h3>@懋廷 </h3><h3> 下乡期间,我口福不浅,吃过一顿飞禽肉馅荞麦皮包的饺子。</h3><h3> 具体说,沙半鸡+野鸡+大鵏,三者都是飞禽,被农家猎来,宰杀剔出精瘦肉,剁成馅辅以佐料,大大葱花。和荞麦皮包蒸饺,入口吃起来,感觉都是瘦肉疙瘩。</h3><h3> 回想起来,我得感谢农村大婶的那次盛情款待,如今这位大婶尚健在,92岁高龄,由四个儿子赡养,安度晚年。</h3> <h3>  懋廷,你一人辛苦换来全群同学学知识氛围,好比大河有水,小河不干枯,同学们每天都有知识的积累,有你的文章激起众多文豪发表文章,掀起学习风气,你的作用不可估量。参加校友群不只是看新闻更加有目的学习知识武装头脑过好晚年生活!</h3> <h3>@懋廷 兄节日快乐🎉🍾️并㊗️全家幸福!</h3><h3> 谢谢您在节日里奉上的饕餮盛宴,这是您辛勤劳动的成果,已拜读,谢谢!</h3> <h3>《这等的老饕》</h3><h3>巳读,你的每篇文章我都细心品尝,受益非浅。</h3><h3>你辛苦了,送去节日的问候!</h3><h3>祝全家辛福安康!</h3> <h3>  @懋廷 学长早上好!</h3><h3>看过你的三篇文章受益非浅,更加羡慕你的学识,这是老弟的真心话。</h3><h3>文中讲到那些鱼翅,熊掌,我们只听人说如何好吃,其实要说多好吃,也未必,也就是名,食材稀少而己!</h3><h3>都说吃在广州,我尝了尝都偏甜不太对口味,还是猪肉饨粉条子好吃,</h3><h3>这就是地方,习惯,才是美味,真给我们世界顶极美食鹅肝,鱼仔酱不见的吃得顺嘴,也就是牛嚼牡丹,我喜欢吃,也吃过不少新鲜玩艺,但说回来还是家乡,家的饭菜香,这就是习惯,特色, 天下美味我们听说,知道了就满足了!懋廷学长希望有机会聚会时我们还坐在一起边喝边聊。</h3> <h3>懋廷学长你好!</h3><h3>《这等的老饕》是你的大作。你一定参考了好多书。我在多年前看过慈禧太后回奉天游玩的文章。对她奢侈程度有印象。记得她的花车布置的如同皇宫不二。龙床,龙椅一一具全,太监宫女全班人马。是缩小板的流动宫殿。文武大臣也是按时上朝参奏。你所介绍的火车伙房确是如此。50个炉灶,每个炉灶三人,大厨二厨杂役,每个炉灶都用黄缎子包装起来,在天津当地官员送来几十尾八两的活鲫鱼,当时有种说法七两为珍,八两为宝。是当地官员命人砸开冰面,下河捞了好多天,厨师们用猪油把活鲫鱼封好,然后用鸡鸭清汤小火慢煲三天。这道鲫鱼汤上桌不散不碎,鲫鱼如同在水中游动。吃起来肉烂骨酥。说明慈禧奢侈排场惊人。书中还介绍说开火车的司机必须穿上统一的官服,目的是显示她是至高无尚的权威。这辆慈禧的花车后来在28年张作霖从北京坐回沈阳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给炸啦。史称皇姑屯事件。</h3> <h3>  懋廷学长:</h3><h3>其实人的口味是爹妈给的。是吃爹妈的第一口饭就确定了终生的味觉。由于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才造就了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菜系养育了不同的人群。所谓高端人群吃的高级佳肴,在寻常百姓中是格格不入的。但在饥荒面前高端人物也得凑合。有个相声叫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皇上在落难时吃叫花子的饭都可口。这几日你讲吃的,讲的很好。民以食为天,谁也跑不了,因而才有广泛性,勾起了大家的兴趣。</h3> <h3>@懋廷 谢谢你的国庆节大餐![玫瑰][玫瑰][强][强][握手][握手]</h3> <h3>懋廷学长,《这等的老餮》最后一章读毕。随着”十一“假期的结束,你的又一篇与吃有关的文章,我也认真地拜读了。文中的典故,趣事,哲理,很受用和启发,好比给节日的美食更添增了浓浓的调味剂。你的孜孜不倦勤奋耕耘的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在重阳节到来之日,衷心的祝福你节日快乐!身体健康!</h3> <h1><font color="#ed2308"> 致同窗</font></h1><h3></h3><h3><br></h3><h3> 《这等的老饕》发完了,不知老同学有何见教。本人才疏学浅,写作纯属业余爱好,总想写点儿什么以打发时光,让您见笑了!</h3><h3> 我1985年大学毕业,学的是外语专业,只不过是个“混混儿”罢了,一事无成。但也基本上看得懂一般刊物,比如英文版“中国日报”,当年的“北京周报”或小说等。近来,又看到了这样的句子:You then outstanding will be dismissive of you ,you bear will be someone you have love life.So ,fast hardware, do not get Joseph objection not fallen.以及,The best thing in life is finding someone who knows all your mistakes and weaknesses, and still thinks you are completely amazing.那么,谁又是那一位呢?</h3><h3> 再看下面一句: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So let us seize it,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这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多掌握一门外语,哪怕是略知一二,岂不是也好!</h3><h3> 同学们都是我的老师,人个有所长,志同互勉,共同进步,让老年生活更充实,富有情趣儿,您意如何?倘若您喜欢外语,伺机交流,岂不是好!祝大家好!</h3><h3><br></h3><h3> (庶言。2019年10月7日。)</h3> <h3>懋延学长早好!</h3><h3>您为校友写作的《这等的老饕》1-7集全阅,真是论吃谈道,说古论今,又一文采之作。说白了有些繁体字都不认识,词汇更很难理解呀,可见学长真是才华出众。</h3><h3>文言文,不是一般能写出来的,它是白话文的前身,现又有逐步走向文言文之路,成语.诗词之路的倾向。减少废话连篇的白话文。给人一种怀旧的古汉语,加新颖的写作方式,指明新的写作方向,使学弟深受感触啊!愿学长继续在写作大放光彩吧,同时也要多多保重身体,劳逸结合嘛。</h3><h3>代问全家节日快乐!</h3><h3><br></h3><h3><br></h3><h3> 明 编辑于盘锦2019.10.7.</h3> <h3>请欣赏懋延学长在校时的手工绘画,</h3><h3>各种小动物.小生物.小植物吧!</h3> <h3> 班主任孙老师的回忆</h3><h3><br></h3><h3> 1963年,我很荣幸地考入了沈阳六中,被分到七班。当时的班主任是程秀香老师,教政治的。到了初二,换了孙老师,一直到毕业离校。</h3><h3> 孙老师,名孙秀云,个儿不甚高,人长得秀气,白皙,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h3><h3> 据说,孙老师家境贫苦,她的学业与生活大多依靠别人的资助。为了报答其恩德,后来,孙老师与他成婚了。我们去过孙老师家,也见过她的丈夫,从相貌上看,真地不敢让人恭维,但其人品绝对让人赞叹!</h3><h3> 我在孙老师的眼里是一名寡言少语,不善交往的学生。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并不落后,但不是佼佼者。</h3><h3> 班里有班干部,对此,我从未奢望过,连初选的契机也不着边际!</h3><h3> 我做人向来低调,缘于不自信。但我也有“闪光点”,那就是外语。那时,全校各班推选两名同学参与学校外语活动小组,我与外语科代表有幸加入了。</h3><h3> 在这个小组里,老师们给我们开“小灶”,教我们唱外语歌,诸如《Happy new year to you》《Solidarity forever》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还有背诵课文《We love Chairman Mao》。至今,诸如上述仍让我耳熟能详。这当然是老师们教育与培养的结果。</h3><h3> 我不是孙老师的股肱,在班级里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有一次,孙老师竟派了我的“钦差”。我们班里有一名同学,其所作所为让她担忧。她委派我多与他接触,似乎有监视的嫌疑。比如上下学一起走,有什么风吹草动及时向她汇报。当时,我很幼稚,也很单纯,既然如此地信任我,我又何以辜负了老师的重托!诚然,这是个秘密,不能告诉任何人,以致于到了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将此事公布于众,也算是守口如瓶吧!</h3><h3> 有一天,孙老师与我说,“听说你想当班干部,但你在班级里也没有什么威望,看日后能否给你一个机会。”那天,机会来了,她让我当了一回小组长,犹似小学中的“小队长”?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当然我不会得陇望蜀。但好景不长,也仅仅是一个学期,我的这个“官衔”就寿终正寝了!从那以后,我没有东山再起,也不再奢望在“仕途”上能有什么造就,哪怕是“科代表”!那就老老实实地当一名“良民”吧!</h3><h3> 很快就要毕业了,然而,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把我们的梦想击得粉碎!</h3><h3> 文革期间,我是个逍遥派,极少参加任何活动。“复课闹革命”有名无实,倒不时能见到孙老师,但没有什么来往。后来,干脆也不去学校了。</h3><h3> 我有几个同窗好友,他们是黄二哥、张殿礼、汤东瑞。无论是大串连、长征,还是下厂锻炼,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我们不时逛街,或是在家打扑克,整天昏天黑地地,将大好时光毫不吝惜地挥霍了!后来,下乡插队,我们仍然在一起,彼此好有个照应。但黄二哥去了浦河清水台,我们哥几个曾乘车前去看望。</h3><h3> 我们毕业了,然而出路呢?到头来,下乡插队是我们人生的唯一出路!</h3><h3> 当时,我们家十囗人,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收入过活,生活状况可想而知。生活时常拮据,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那时,姐姐在读中专,常年住校,一家九囗人,两三个人盖一床被。我这一走,行李可就成了问题。我将这种情况说与孙老师听。孙老师很同情我,为我之事向学校打了报告,申请困难补助。补助下来了,孙老师交给我三十元钱,与一些布票、棉花票。我的两眼湿润了,向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孙老师很动情,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困难是暂时的,总会好起来。你看!太阳光过来了,暖洋洋地,它会照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我告别了孙老师,孙老师如此地待我,我会牢记终生的!</h3><h3> 那一年,我参加了一同学孩子的婚礼,见到了孙老师。孙老师老了,当年的情形荡然无存,连风韵也大打了折扣!有人与孙老师握手与相拥,我则又是深深地鞠了一躬。孙老师不认识我了。我与她提起下乡前帮助过我的那桩往事,孙老师说,“不记得了。”哎!“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是《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中的一段话。孙老师有德于我,孙老师忘记了,这更彰显了孙老师的高尚品德!而我却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是我应该遵守的操守与信条!</h3><h3> 我时常打听孙老师的近况,有人说孙老师已卧床不起了。有人想前去看望,其家人不允许,唯恐影响了孙老师的心绪与调养。我的心里很矛盾,也只好为孙老师祈祷,但愿孙老师的身体状况能好起来。倘若能如此,再相聚岂不是我们的期待!</h3><h3> 孙老师是教生物的,也许是出于对孙老师的崇拜,我当年从生物书及各种资料上临摹了一些动、植物,至今仍保留着。那是我的“杰作”,岂不当是对往昔的眷恋!</h3><h3> 我的同窗好友还有尚德福、孙文杰、王玉超、孙荣敏、胡瑞明、徐秀荣等,他们都对我有过或多或少的帮助。这般纯朴的同学之情是多么地弥足珍贵呀!</h3><h3> 三年八班的同学发与了一篇短文,这便激起了我的回忆。值此,我谨向孙老师祝福!并但愿她老人家能够康复!</h3><h3><br></h3><h3> (庶言作于2019年9月15日)</h3> <h3> 《万泉荷塘》</h3><h3>百年万泉,秋色荷塘,荷叶密稠,荷花初放。孤岛,小桥,四处飘香,沿岸绿柳成行。塘外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塘内少有人驻,有人塘边独坐,是写生,还是垂钓?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荡。愿那人是吕尚,鱼儿不是周文王,何以哀伤!</h3><h3>那边有人伫立,张望,只听得快门“咔咔”在响。笑声朗朗,衣裳艳丽,儿童追逐,老夫安祥。</h3><h3>秋色秋香秋风起,哪一枝荷花飞来异样的目光?脸色羞粉,半遮半挡,犹似初嫁的“新娘”。这般的景象岂不是让人心绪荡漾!</h3><h3>荷花之美,质于李,艳于桃,贵于兰,情于玫,妖娆堪比牡丹与勺药!美的质洁,美的纯朴,美的朦胧,美的羞涩,谁人媚眼低垂。</h3><h3>万泉荷塘,不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媲美,也听不到“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之悦音,但那静静的荷塘让人流连忘返,岂不是顾曲周郎?</h3><h3>我真想倾囊,在塘外置房,或安一床,待华灯齐放,万籁俱寂之际,卧临荷旁,饱闻花香。与花儿为伍,心绪荡漾,宁静,安祥,那岂不是我的向往!彩蝶飞舞,蜻蜓倜傥,岸草萋萋,蝉鸣悄长,心驰神往,当是人间天堂。</h3><h3>我不再迷茫,倘若一醉,那就葬于荷塘,哪怕是鱼饵,只要不再哀伤!“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莫听虫儿惆怅,欢歌笑语乃同窗。今夜里,忘不了的是万泉荷塘,更忘不了的是世上永恒的儿女情长。</h3><h3> (庶言作于2019年8月9日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