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谋道(散文)——东山老叟

人生之锐

  云隙乍开,金黄的秋日阳光罩在悬岩上一个巨大的“川”字上。这个利川的“川”字浑厚拙朴,遒劲洒脱,盐渍般的“墨迹”在阳光下闪烁着流水的笔痕。我肃然仰视。倾尽难以历数的光阴,挥动风雨溪流慷慨赐名,造化之神对这片山水该是何等恩宠。<br>  这里是位于湖北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的铜锣关。当阳光洒向这个巨大的悬岩时,一位土家族老人正举起长长的烟袋杆,点住岩石上的“川”字。<br> <h3><font color="#010101">  山风浩荡,群山列峙,阳光在连绵峰障间切开一片光亮。我的目光在川字和烟袋杆上略加徘徊,被风吹着移向坐在侧逆光中的老人。老人眯着眼睛,布满重重叠叠褶皱的脸被强光雕刻得黑白分明。这张脸和这块悬岩的沧桑有着惊人的神秘的相似,似乎都在向我暗示或引导什么。我感到这座鄂西南边陲重镇的现实和历史之间,有一道大门正在徐徐敞开,久远的历史风云蜂拥而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一向认为,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就如一处院落的前后院,后院藏着历史,前院活着当下,前院因后院而厚重,后院凭前院而鲜活。而连接前后院的通道,就是当地人从老祖宗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生活习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土家人的生活中有两大爱好,一好呼叶子烟,二好喝包谷酒。叶子烟还没“呼”上,包谷酒倒是刚刚尝过。午饭时买了一大玻璃缸子土家人自酿的包谷酒,跟几个朋友共饮。乳白色酒浆入口清冽,回味甘甜,误以为性子绵软,不觉多喝了几杯,谁知这酒长了个糯糯的样子,后劲却凌厉得很。这会儿被铜锣关的山风一吹,脑袋竟有些晕晕乎乎了。</font></h3>   在来铜锣关的路上,看到一位坐在家门口吸烟的老人,便凑了上去,想蹭袋叶子烟抽,干脆把土家族的两大爱好凑个齐全。<br>  老人把烟袋嘴挪开,鼻翼翕动几下:“你喝包谷酒了。喝的惯吗?”我借着涌将上来的酒劲,结结实实地把包谷酒夸赞了一番。老人脸上的光亮跳跃开来,灿然出孩童般的快乐,抹一把烟袋嘴,把长长的烟袋杆递了过来:“再呼口咱们的叶子烟。”我刚伸手接住,他又抽了回去,满脸歉意的朝我眨眨眼,说,“你们不兴这样用别人的烟袋的。”说话间老人从腰间掏出一个烟布袋,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出一截比香烟略长的,直接用烟叶卷成的烟卷,颜色和模样有点像雪茄。我恭敬地捧过来,将头凑向老人的烟袋锅,想把烟卷接燃。他轻轻推开我的脑袋,递给我打火机,顺口吟唱:“沉住气,涅得松,点明火,慢慢喝。”我按照指点点燃烟卷吸了一口。好辣!差点没把眼泪、鼻涕一块呛出来。老人哈哈大笑:“告诉你慢慢喝嘛。”我摇摇头,沉住气轻轻吸溜一下,齿颊间弥散开老酒般醇厚的香气,有一种炒豆子的味道,不觉舒坦地叫了声好。<br>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对了嘛。”老人长长吸一口烟,瘪进去的两颊好长时间才松开,呼出团白色烟雾。告诉我这片地方的土家人,把抽叶子烟叫做呼烟、喝烟,川外的人就给我们的叶子烟起名“呼喝烟”。这烟好啊,我们土家人男人呼,女人也呼,祖祖辈辈都离不开。不管心里有啥别扭,架起烟袋呼一口 就都随烟散掉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心里头那口气就全靠这袋叶子烟给托着呢。你去村寨里转转,看看那些老人,他们没有几个不呼烟的。</font></h3>   我顺着老人目光望着不远处的烟田,肥厚的旱烟顶端正开着一簇簇花朵,叶子烟已经到了收割季节。脑子里忽然跳出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自留地里割烟叶的情景。烟叶收回家后,要先铺在阳光下晾至半干,然后均匀地喷上层炒豆子水,叠起来蒙上布让其轻微发酵,再晒干收藏。我搜查过土家叶子烟的制作方法,跟我老家旱烟的泡制程序大差不差。自父亲那代人过后,老家就没有人再种旱烟、抽旱烟了。我也注意到利川谋道镇的年轻人很少再有呼叶子烟的。生活就是这样,该过去的都会过去,最终沉入历史深处。<br>  阳光有些晃眼。<br>  “咱土家的叶子烟神奇得很呢。”老人没注意我的走神,接着他的思绪讲道,“土家女人生细娃子累乏了劲,家里就会递给她一袋叶子烟。门外的人就等着吧,只要女人呼几口,细娃子的哭声就会哇哇的冲出来。咋着,你不信?”我赶紧点头表示相信。老人又孩童般的笑了。我趁机讨教土家人呼烟的讲究,老人朝我晃晃长烟杆,说:“这样的长烟袋杆,是在家里呼的。呼烟的人坐在火坑边不用弯腰,将烟杆直接伸到火坑里点火,边呼边敲,那当当的动静真叫欢快呀,人就像腾云驾雾的孙大圣。”老人抬起头,阳光在脸上明晃晃的,左跳一下右跳一下,跳成一朵花。他掏出别在腰间的短杆烟袋:“这叫马棒坨。过去土家的年轻人在川盐古道上背盐、跑马帮,腰上都别着它,方便歇脚时呼一袋,好恢复体力。”<br>   山谷云涌,岭上风动,天空飞过薄薄的浮云。“叶子烟、包谷酒连着土家族的过去,老一辈人长年在盐川古道上行走,进出铜锣关就全仗着这两样呢。”老人咂咂嘴磕出烟灰,带我去铜锣关。<br>  时光在悬岩的“川”字上回溯。老人用长长的烟袋指点着,向我讲述铜锣关的前世今生。<br>   铜锣关是川鄂古道上的一道险关,位于谋道镇西部,因一面酷似铜锣的石岩和一根状如锣槌的石柱得名。一条古盐道就从这里经过。关口有两扇巨大的石门,门两侧刻着对联。石门厚重,最少也得四、五个壮汉才能推开。如今石门早已不见踪迹,只剩下宽宽窄窄的石板路蜿蜒在山岭间。石门两侧的对联写的什么,老人语焉不详。古盐道关因何故毁于何时,老人没讲我也没问。历史的问号实在不可胜数,根本不可能一一拉直,就把这一模糊留给历史学家去澄清吧。<br>  告别老人,我走向那道早已不复存在的盐道关。心头一阵轰然沉滞的震动,犹豫间不觉已经一脚踏进谋道镇的历史深处。<br>   古道石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当年背盐人打杵歇气时留下的杵印。巴风蜀雨中,那些背盐人打住杵,喘息着抹把汗,掏出“马棒坨”,抓紧时间呼一袋叶子烟,乳白色烟雾在风中散开,丝丝缕缕在头顶上缠绕。远处正有一队马帮“叮叮当当”,从浓郁的苍翠中迤逦而来。我听到了这些背盐、驮盐人呼一袋叶子烟的刹那安逸和感叹命运的半世叹息,哪一声更接近他们生命和灵魂的真实呢?<br>  我屏息静气,从他们头上遥望云雾苍茫的山水褶皱。烟酒扣关,风萧萧兮万重山。<br> <h3><font color="#010101">  恩施地区地处大武陵腹地,东接宜昌、西连蜀渝、南望潇湘、北依三峡。这一带古属巴国,史载古巴国是一个因盐而兴、因盐而亡的方国。西汉时的巴楚战争以及后来的秦灭巴楚,多源于对当时盐业资源的控制和争夺。自东汉开始,由于云阳云安盐、四川自贡盐、巫溪县宁厂盐、彭水县郁山盐、万州区长滩盐、忠县涂井盐等相继开发,三面环长江的鄂西盐道由此开始逐渐形成,并呈网带状向四周辐射,血脉一样滋养了这片独特的山水。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谋道镇境内的古盐道不止铜锣关这一条。这些浸染着叶子烟味,像绳索一样挂在山间、悬于峭壁,宽不过三尺窄仅容双足的小路,该有多少故事沉于岁月烟岚,又该隐藏着怎样的谋道之道呢?</font></h3>   想起昨天的船头寨、鱼木寨和女儿寨之行,一路上阵阵刀枪磕碰之声会不期然的凭空传出,在古寨遗址和大山深壑里回环往复,沉雄铿锵,不绝如缕。这是谋道之魂的遥远回声吗?<br>  行走在三个古寨,徜徉于厚重的寨门、斑驳的民居、奇特的岩屋和墓葬前,感觉古老的土家族山寨生活和神奇的土司文化迎面扑来。如果说川盐古道是通往历史深处的一条幽径,那么土家古寨就是古老的土家族文化的一部通史。这部大书的纸张已经泛黄,文字却依旧坚硬而鲜活,每一处遗存都跳荡着土家人生命的质感。<br> <h3><font color="#010101">  相比另两处古寨,我更喜欢女儿寨,因为它刚强里蕴含的柔美。这里也许更接近谋道之道。清朝嘉庆初年,川江一带的土家族起义军在清军的围剿下,不得已分散作战。一支百多人的娘子军来到这片山似城堡、道如弯刀,扼出川入鄂之险的地方,与八旗军队和地方武装对峙搏杀一年半之久。等围剿大军攻入山寨,幸存的娘子军全部不知所终。有传说说她们在清军破寨之际,被神尼救走,远遁他乡。更多的人说她们都决绝地跳下了山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女儿寨望向对面,梯田层层,白水绕绕,松林竹丛里的吊脚楼和新式民居静谧安然,炊烟婀娜。一片片明亮的山花,盛开在民居周围的山坡上、溪流边,青山绿水,魂魄何在?我相信当年那些女兵都手挽手跳下了崖,眼前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山花,就是她们的灵魂安息之所。如若余生也早,在女儿寨与女兵相遇,她们一个个杏眼桃腮身着盔甲,或一身土家女儿衣饰而手执利刃,该是何等令人倾慕。立于群山之巅,看云水流转,旌旗猎猎,与此等女子畅叙家国情怀、攻防之道,又是何等快哉。与之相较,为历代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的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之类,只能算作细雨檐前看落花的小腔小调,上不得“梦回吹角连营”的辽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返回驻地时,驻足盘山路旁的观景台,俯瞰两山夹峙的山谷,谷地上散布着一座座圆圆的小山包,绵软而青翠,感觉从旁边走过就会溅一身草木汁液。网状的道路和水流草书线条似的,似断实续环绕山包,将高峰大山的影子和进入收获期的稻田分隔成一方方暗绿明黄。夕阳笼罩着山包下房屋前的人影和空地上的水牛,时光似乎静止了一般。谋道之道应该就在这幅利川生态画卷之中吧?真想就在这样的山间谷地盖一间小房子,一壶星斗山利川红茶,一碗包谷酒,一卷叶子烟,一曲龙船调,就这样长住下去,住他600年,看看凤凰山下磨刀溪旁,那棵活了600余年依然生机勃勃、开枝散叶的水杉王,究竟老也不老。</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原创&nbsp; &nbsp; (本文作者:东山老叟)</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