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

李祖庚

<p>  写下探亲二字已是二个月前的事了。一直都沒点开美篇制作,丰富的探亲故事不知选那些来得好。</p><p> 生命中总有一些由不得自已的远离,尤其是我们这代人,当年无权主宰自己的生活,不经意间成为回不去的过往,这些从来不是风景,而是刻骨铭心的记忆。</p> <h3>  到甘肃的第一年是在天水市的一个农村接受再教育。二十来岁,远离父母,想啊。想家想父母,想上海的亲人,半年过后,有个女生憋不住对父母的思念,找了个借口回上海探亲,真是羡慕煞我们了,托她一个个走访家里。回天水前来了封信,问我们想吃啥,啥都想啊,我们是二十一个同学同在一个大锅里吃集体灶,同学轮着上灶台,真想上海的小吃,小笼馒头菜包子,油条大饼脆麻花,赤头粽子海棠糕。好在离天水才十多里路,第二天一清早就搭坐生产队到天水市拉粪的马车到市邮局发电报,一长溜地址后面紧跟着四个字“大饼油条”。</h3><h3> 同学没有食言,带回了一大包大饼油条,二十多人,每人分得一小段油条和一小块大饼,油条已是硬邦邦的,大饼也早已干脆,谁也没有在乎,泪水呀,就着思念,就着想家,就着大饼油条一起咽下肚里,静静的,没有笑声,没有哭声,唯有家的味道。!</h3> <p class="ql-block">  上调进厂了,一个大山里的三线厂,厂区还在建设中,许多车间都在蓝图中,新员工一律都分配在基建大队,每天重复着繁重又简单的劳动,生活同样单调,大山沟里,一面靠水,三面靠山,必竟生活着落有了,今后的前程似乎能看到了,苦一点还能苦过山里的老乡?心也安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已到年底,远在酒泉地质队工作的表姐和表姐夫冬季休整回兰州的大本营,给我寄了十元钱,让我到兰州去过年。第一次要在外地孤怜怜过年,心中充滿了恐惧,每当一天的重体力弄得精疲力尽,躺在床上,上海,家,父母,兄弟姐妹,点点滴滴,一幕幕浮了起来。难过极了,原来亲情和思念才是最靠近心脏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得相思病的可不是我一个,同学小林不约而同地和我一起谋划一次回上海探亲。基建队吃得是大锅饭,缺几个人不会影响生产大局,只是要省点钱当路费,准备的半个月中,一日三餐,我頓顿吃上海带来的炒米粉,吃得我今天听到南方黑籽麻糊的广告就恶心。因谋划的是逃票回家,临走前就象个传递情报的特务,把牙膏的屁股剪开,把尽有的二十块钱塞进牙膏管里,再平整好,恢复原来样子。现在想来也是蛮刺激的。</p> <h3>  与小林一起上路,做贼心虚啊,一路上心跳个不停,鬼鬼祟祟,见有穿制服的过来就往厕所里躲,二天中不吃也不喝,别说睡了,神精紧张的要绷断了。还算顺利,一路到无锡,按谋划好的计划无锡出站,买一张到上海的票,可吃午饭了。不幸呵,在无锡出站过程中不知那里露出马脚,双双落网“被捕”。</h3><h3> 关进了一间房子,像个会议室,一张桌子,几条长橙,也没人理我们,没有审讯,没有搜身,也不见老虎橙,不见电椅子。想啊,怎么处理我们呢,只要不交钱,什么多行,假如用鞭子抽呢?吊起来抽,弄得皮开肉裂。假如灌辣椒水呢?假如用竹签子订到我肉里呢,我能像江姐一样吗?评估一下自己,做江姐是蛮难的,做棵小白菜吧。想得酣畅淋漓。一切都没发生。站长知道我们是回家的知青,开了一张托运单,托另一班车的列车长带到上海,叫家长来领。</h3> <h3>  全国知青一千多万,或许列车长家就有知青孩子,一上车就吩咐我们随便找个位子去坐,分明就是让我们自找出路,真是个好心人。车到太仓停站,上海就在眼前,贼眼四处望望,没人注意,一溜烟跑了。</h3><h3> 一辈子真不能做贼,心里负胆太重,不敢去买下一次的火车票,不敢去汽车站买汽车票,就怕落入天罗地网,只能沿铁道边的小路往上海方向走。从上午一直走到天黑。</h3><h3> 到家,敲开门,开门的是一楼的戴姓老太,我叫了声戴家姆妈,顺势鞠了躬。老太太激动不已,好像自己的孩子来到身边,在楼梯口尖声叫着:“李师姆,祖庚回来了。李师姆,祖庚回来了。”听到喊声的母亲颤魏魏走到房间门口:“祖庚,祖庚”还没见人影哭声就传了下来,肝肠寸断,老泪纵横啊……。</h3> <h3>  至今已五十年了,时光老去了岁月,岁月沧桑了容颜,写下这些艰苦岁月里的故事,我早已泪如雨下了。</h3> <h3>  现在的企业有没有探亲假?我可不知道,那年头,国企里最大的福利,每年都享受着探亲假,一年十二天,加上路程假,可达十六天,滾滚车轮,载着数亿人来回流动,讲述着发生在车厢里的无数的光阴的故事。在日复一日中被一张张翻过。有的刻骨铭心,一直铭记到今天。有的早已遗忘在九宵云外。已无法细说了。</h3><h3> 结婚了,探亲假改为4年一次,火车依然拥挤,买票依旧求人,每一次的送行与接站都要十余人,从窗口进车厢里的概率远大于从车门进车厢里。这是几十年春运的写照,原生态。</h3><h3> 就算把全世界所有的节日都写到中国人的日历上,也撼动不了春节在我们这些游子心中的地位。这是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是民族凝聚力。</h3><h3> 再后来有了孩子,有了小家,想父母的必竟少了,可一到春节总会挽妻携子一同探亲回家。这已成了习惯,通常说是修铁路,日常省吃俭用,所有的钱都扔在路上了。其实有时回家也没啥事,只是看看他们,陪他们坐一会儿,说说话,听母亲唠叨些街坊的故事,和父亲一起上次书场,听挡苏州评弹。和他们共度春节的温馨时光不会太多,需要格外珍惜,总会有一天,将会怀着无限苍茫的心情追忆这段美好时光,决不能不留遗憾和伤痕。</h3><h3> 后来,我也回到了上海,一家三口团聚在上海。告别了探亲假。打工,拼搏,国家一天天在发展,富裕,强大。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精彩。探亲的记忆一天天远去。晃一晃也二十多年了。这个温暖的城市给了我与兄弟姐姐和父母的团聚,给了我许多物质生活的享受,给了我新的朋友和丰富多彩的生话,但我却从来没有梦到过她,梦中出现的全是天水社棠那个鬼地方的人和事,那些与青春连在一起的故事。一个到天水去探亲的念头悄然升起。</h3> <h3>  就像当年回上海探亲一样,二十年后,与老婆一起回天水探亲。看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山间小城,看看我为之付出了全部青春,奉献出大半辈子岁月和生命的工厂,看看当年亲如兄弟姐妹,一起修行,一起经历浮沉的老同事。</h3><h3> 国家的飞速发展,让陇海线也插上了翅膀,各号车次翻了好几倍。有了高速动车,票子好买多了。为了重温当年的味道,让儿子特意订购了绿皮车。,我还专门走到硬坐车厢去看看,回忆当年的惨况。人依旧很多,但车厢很干净,没有了当年那种尿味,汗味,脚臭味的车厢综合味。心中很舒坦。</h3> <h3>  老婆甘棉厂的姐妹们来接站,一大群呵,还像当年那样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很暖心,很感动,护送到酒店,商量天水时的活动按排。就像当年回到上海时一样,又尝到了探亲的味道了。谢谢你们,一下车就给我这个温暖的礼物。谢谢你们如此用心,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友谊和相逢。</h3> <h3>  生活有时总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惊喜和意外,酒店离原厂的家属区很近,当天傍晚就拜访到这些一直牵挂在思念中的老同事,这些工作原因,前前后后走进我的生活里,生命里。从此,岁月的记忆里成为我们之间最不可抹去的一笔。</h3><h3> 图中是张起超,行政处会计,八十来岁了吧,还是那样活耀和健谈。</h3> <h3>  小宋,宋吉才,我的搭挡,多次相伴出差。也老啦。愿他快乐健康,愿他老婆早日康复。</h3> <p class="ql-block">  高国珍,行政处会计,业务能力极强。二个孩子在上海,很有出息,留下联系方式,愿上海再见。</p> <h3>  何东山,行政处支书,文笔,口才都不错,木工出身,有手艺。看上去日子过得不错,为他高兴。!</h3> <h3>  朱建秋,行政处弱电工,当年还是个毛孩子,还未退休,在大院当保安,月1700元工资,三十多年工龄了,实在让人心酸。</h3> <h3>  付丽芝,行政处幼儿园老师。一个好朋友,身体有点小病,愿她早日康复!</h3> <h3>  李增军,做过许多岗位,是我在金工一车间时的主任,讲义气,有威信。曾在分厂当过厂长,出差路过去看过他,知道我回天水,特意摆宴款待我,苦于不知我的落脚点,找了三天,通过上海才找到我的电话,联系上我。深为感动。</h3><h3> 如今,我们早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当年那段青葱时光里的岁月,一生中难以割舍呵。</h3> <h3>  这是第一代家属院,当年称向阳村,我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从小间一直住到中间大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h3> <h3>  二楼中间第二扇窗曾经是我家,一直住到退休回上海房子被厂子收掉。当年窗外有花架,春秋季节花开不断,花香不断。这扇窗户里我接待我父母,姐姐等上海亲人。当年上海住房更紧张,我这房子也让他们羡慕一阵子。</h3> <h3>  穿过山洞就是厂区,九十年代厂里战略调整,及大部分已外迁县城,全院一片破败的景象,没来吧,满腔的牵挂,毕竟大半辈子为他流汗流下心血。当走到里面,看到曾经熟悉的,欣欣向荣的厂区如此破败,看着让我心酸。谁之罪?不想讨论。但愿我们的后来者能过上好日子。</h3> <h3>  这是单身宿舍,度过了我最年轻的时候,有幸的是在这肮脏的大楼里我认识了二位人格高尚,品行端正,知识充盈的大学生大哥,教会了我做人,教会了我看这个世界。宋医生英语特好,每天临睡前都会给我们读原版的英语名著,记得有一本是迪更斯的双城记,读一段英语,讲一段汉语故事。吸引我开始对文字的喜欢,开始对作文慢慢有了热情,后来我也买了一本,一直收藏到现在。雯福大哥生活能力强,平时的有技术含量的家务活一般都是他。后来他们先后离开了天水。但与他们的联系一直保持到今天。感染上了他们身上的修养,智慧和品味,至今受益。</h3><h3> 似水流年,霜染芳华,岁月斑驳,改变的是容颜,留下的是心底深处的那一抹最纯真的记忆。</h3> <h3>  这个古老的山间小城,短短二十年,变得如此之美是意外的,短短探亲期间,几乎每晩都会在渭河边上散步。</h3> <h3>  探亲,了了心愿。</h3><h3> 50年了,半个世纪,有多少人在我们的生活里进进出出。岁月让我们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识别。每一次相逢都可能成为绝版,还是探亲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