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70载 青春筑梦新征程

酸酸角

<h1>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10月2号早上5点30分,在人民广场集合,骑行杨柳雪“怀周祠”,开始我们的国庆红色之旅!</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集合好队伍,我们出发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为了安全,我走尚未开通的滨海路。太阳还没有升起,大家沐浴在晨光中,愉快骑行…</h3> 在第一个转弯处,我们随着初升的太阳,深情的为祖国70华诞祝福!! 杨柳雪村在上世纪70年代被周总理誉为“棉区的一面红旗”。为缅怀总理遗志,在2001年,该村在村西建起了1所“怀周祠”,同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一行16人,在樱花广场,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影壁前合影留念… 大家进入以“六个杰出楷模”为主题的纪念馆,参观伟人的丰功伟绩… 现在参观我们不仅可以把看到的,记下来、背下来,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我们把暂时记不下来的东西拍下来,可以回去慢慢整理。 每一位同学都看的那么投入、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从纪念馆出来是“周恩来”铜像广场… 旁边是“不染亭”,寓意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再向后是“怀周祠”… 院内正厅是“感恩殿“,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半身像,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杨佳怡和李满园同学们一起诵读:我的修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最后一份骨灰就撒放在杨柳雪以南的黄河里。杨柳雪村民听闻他逝世,人人泪流满面,家家搭起灵堂。那一年,杨秉利体重掉了12斤。 走过连心桥,进入村史馆实物展厅参观! 这是当年周总理奖励给杨柳雪村的”东方红“牌拖拉机… &nbsp;如今,“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为民造福”的杨柳雪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滨州人干事创业、努力学习的不竭动力。 我们走出红色藏品展馆,想这次传承红色基因的参观,会在孩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这种奋斗精神会茁壮成长!!! 回来的路上,我们到杜受田故居参观,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洗礼。感谢申同学的大力帮助,感谢唐经理的鼎立支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杜受田,清山东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区南街杜家)。1787年生,官宦诗书人家出身。清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申同学说:不请解说等于白看!! <p>这个故事与”三尺巷“的故事异曲同工,反映出杜家人的宽厚仁慈,不仗势欺人。刚氏一家就是普通的做豆腐的,也许是想沾一沾杜家的书卷之气吧。<br></p>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 从杜氏家训中,能看出杜家为什么能摆脱富(贵)不过三代的历史桎梏,传承600余年而不败了。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杜家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的杜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多年长盛不衰,乃历史一大奇迹。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了“盛不过三代”的常俗,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冒被罢官之险,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回乡之途,路经惠民县,恰逢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灵柩回乡,他不畏权势,坚持前去祭奠。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名为“杜公堤”。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 年),三朝元老,任礼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标。所以读书,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增长“化民成俗,尽职报国”的才干和品行。同时,教育人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超前意识,不但自己终身学习,而且教育子女终身不至。正是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的辉煌局面。《述训》四十八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写在最后是周总理的《我的修养要则》与大家共勉!!! 我的修养要则<br>(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br>周恩来<br>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