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十年,有的事如过眼云烟,飘呀飘呀就消逝了,有的哪怕是小事,却深深地藏在脑子里,尽管平时不会专门去想,但一经提起,它就会在瞬间蹦出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展现在眼前。 大半个月前,母校当年的辅导员及现任领导几乎同时微信我,给我发来了一张老照片,要我辨认里面的人物,说新华社记者要来采访。天哦!我确实是惊呆了,他们给我发来了多么珍贵的一帧照片哦。刹那间我记起那是在我初一时照的,屈指数一数,58年了,照片里有8个人,都是谁呢?除了我自己之外,只准确认出我旁边的男生是YM,我马上把照片发上年级同学微信群,请老同学们帮忙辨认。随着年级微信群里辨认启事的讨论,我的脑海不断搜寻遥远的记忆。时光慢慢地穿梭回到1961年,确切日期是4月12日。那天傍晚同学们正在学校膳堂用饭时,突然学校广播站播出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上天了!由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少校驾驶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上天了。哇!顿时间整个膳堂沸腾了,全校师生都在激动地欢呼。那时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我国关系十分友好,我们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首先取得胜利的“老大哥”,苏联的成功就是中国的成功,苏联的成就就是我们的成就。都不知道那个晚上是如何过的,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校广播站不断播放同学们撰写的激动人心的广播稿,大家都在热议宇航员上天难以想象的情景,同时也在憧憬我们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 那年代我们广雅中学学的外语是俄语,第二天,我们一群平时热心与苏联学生通信的同学,就议起了给加加林写信的事。刚好那天有新华社记者及广州记者在我们少先队辅导员的陪同下来广雅采访。听学生们对载人飞船上天的反响。于是我们就被“逮住”了。采访现场安排在学校正门与山长楼之间那排小平房的学生会房间里(现在这座连廊式的小平房已拆除了),进行采访实录。虽然我们那时才是“初一鸡”(我校初一学生的昵称),但发言很踊跃,个个能说会道。一班同学边说边议,用俄语给加加林这位世界大英雄写起信来。初一的俄语水平可想而知,但平时有了与苏联学生通信的基础,有了词汇与句子的积累,所以一边翻词典找单词,一边讨论语法,凑封简单的信不难对付。记者邀大家拍个照吧,于是大家就摆了个“铺市”,记者按下了快门。料不到第二天,即4月14日这张照片即神速见报,并有文字报道《喜讯传到广雅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印刷技术还是很落后的,报纸纸质也很差,照片比较模糊。但是同学们见有自己的照片登上了报纸,(后来还登载在日历上),觉得是很大的极为光荣的一件事。于是,给加加林写信这张照片及拍摄的过程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说实在的,以前虽然好几次在报刊、日历、苏联画报中看过这张照片,但记忆中没这次所见的那么清晰。或是那年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纸质太差。现在看来这张照片拍摄得真的很好,无论是照片的构图,人物的表情,所处的时代感都很美很有代表性,反映了当年广雅学子关心时事崇尚科技的精神面貌,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广雅中学紧跟时代步伐、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照片里的其他同学是谁呢?虽经我们级同学的努力,中间坐着的两位还是无法辨认。大家都觉得执笔的那位99%像是CHXX,但CHXX说她没有梳过这样的发型,她这句话的确是权威,因为从我们初中的其他照片中看到她确实是梳着两条大长辫子,不得不承认这位不是CHXX,只能判断中间这两位不是我们年级的吧。其他外面一圈的,从左至右分别是HM、CSHF、LY、我、YM、DBSH。除了在国外或联系不上的,我分别与他们通了电话,“验明了身份”。但是他们中有人虽然承认照片中那个是自己,但已经完全记不起当时的情况了。 话说回头,学校领导听说新华社记者要采访当年发生在广雅的这段往事,非常重视,把新华社记者的信息转发给我了。信息原文如下:“您好,我是新华社环球杂志责任编辑熊通,我们在做一组建国70年的报道,其中有一组报道里的照片涉及广雅中学学生当年给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写信的照片。我们想联系当年的校长或校友进行采访。谢谢!” 采访当年的校长是无可能了,敬爱的卢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学校找到了我,我想,这是广雅一段有纪念意义的往事,应责无旁贷给与支持。于是我把当年的辅导员梁雪征老师也拉上,这样回忆起往事当会更完整。<br>我们习惯称梁雪征老师为辅导员,她与我们同时进广雅,只不过我们进广雅当初一学生,她进广雅当我们的老师,图画老师兼少先队辅导员,比我们年长不了多少岁,当年的课余经常与我们玩作一团,如今她也年近八十,好得她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她当年是全国教育战线的劳动模范,曾获全国人民教师獎章,也曾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劳动模范,人很热心。我一说学校领导邀请你也一起接受采访哦,她就答应了,谢天谢地有人陪啦。 我起初以为记者会亲临学校面对面地采访,其实后来才知道,现在的采访除了电视台的采访,现代媒体采访都使用电话、微信等新型采访手段,不一定需要面对面。学校把我俩安排在校园内的无逸堂,由小黄老师配合我们。整个采访就是由熊编在北京给我们打免提电话,围绕这张照片一问一答。由于我对当年的记忆尚还可以,因此采访非常的顺利与融洽,我就如实讲述当年记者采访情景和当年广雅的学生生活,辅导员也从培养青少年关心科技的角度回答熊编的提问。之前我问过熊编:您是胡锡进那个单位的吗?(最近因为港媒的采访胡很出名呢),他回答:不是,他们是环球时报(报纸),归人民日报管。我们是环球杂志(双周刊),归新华社管。两者没有关系,但都是归中央管的党媒。哇,原来这次的采访格局那么高!我对接受这次采访十分的认真,我除了向熊编讲述了当年我们广雅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科技发展抱有浓郁兴趣以及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理想之外,还说了自己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信心。今年是人类飞上太空的58周年,这是苏联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登上月球的50周年,这是美国创造的历史;今年初,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向人类展示了月球背面的景象,我们的玉兔号在月球成功地进行月质探测,这些都显示了在航天科技领域里,我们中国正从无名小卒,跻身世界航空强国,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回顾历史进程有无数大事值得我们纪念,为什么新华社会选择“广雅中学生当年给加加林写信”这段往事报道呢?我非常好奇想了解各种原因。熊编告诉我,他的这篇采访报道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图片报道中的一部分。他负责的是1960-1969年的历史图片报道。另有其他同事负责1949-2019各个10年的历史图片报道。60年代,他们选取了三张历史照片做采访。一是广雅中学少先队员给加加林写信,二是加纳女乒乓球队员参加第26届世乒赛,三是中法建交。我再一次从心底里呼喊:天呀,这张照片竟如此被重视! 国庆节前,我收到了熊编发过来的《环球杂志-2019国庆特刊》PDF版,他还特地告诉我,国庆特刊中1960年代那组稿件中是采访我们的那一篇。此外,目录页左上第一张图也有我的那张照片。报道写得非常好,一件这么简单的事能组成这么激动人心的报道,熊编真不愧是新华社的编辑。 <p> 国庆日坐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阅兵、游行、联欢晚会等国庆庆祝活动,场场气势恢宏、画面震撼。报刊等传媒包括朋友圈转发的报道及感概,令人感动泪目,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豪情,处处展现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打造成世界一流强国的豪迈气概,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奋发,这盛世如前辈们所愿!如我们所愿!给加加林写信这张照片,只是新华社新中国70年如同瀚海报道材料中的一朵小浪花,它很平凡很普通,但它定格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作为新闻照片中的一员,我又一次被感动了,特写此文以兹纪念。 </p><p> 林小都<br> 2019年10月6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