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土耳其游源自于战友马小军的动意,之后吴三冬,钱泉谷欣然加入。随之阎申</h3><h3>,高凯,耿春洁夫妇,刘卫疆,穆祥效,马小青,冯纯。纷纷参与其中。</h3><h3>发起人马小军熟谙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7月中旬以来,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诸如:1.做土耳其全境的旅游攻略,2.联系和咨询适合小团体的旅行社,3.选择最佳的旅游形式和值得游历的景点。</h3><h3><br></h3> <h3>经过多方联系和询问,确定了具有良好资质的龙润国际旅行社后,大家齐心协力地展开了有效的准备工作。</h3><h3>宋海云(马夫人)非常热心帮助我们订机票转账和打印所订机票,复印签证页,保险和行程等。</h3> <h3>为了旅途行程快乐,阎申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择了16首大家熟悉的中外歌曲(含土耳其民歌),人手一份,装订成册。</h3><h3>出发前一天总召集人提出做小团队的队旗,阎申积极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出钱又出力,很是辛苦。得到团队同志们的一片点赞。</h3> <h3>土耳其民歌“厄尔嘎兹”。</h3> <h3>虽然小团只有10人,但仍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工。</h3><h3>马小军(总召集人)</h3><h3>吴三冬(副召集人)</h3><h3>高 凯(秘书长)</h3><h3>冯 纯(副秘书长,美篇制作)</h3><h3>穆祥效(总会计师)</h3><h3>钱泉谷,马小青(公关交涉)</h3><h3>阎 申(文案宣传)</h3><h3>耿春洁(秘书长助理)</h3><h3>刘卫疆(不管部长,旗手)</h3> <h3>总召集人马小军提出了“出行清单和行前事项”。其具体的内容的仔细足以让每位同行者都有了充分准备。这种提示在参加其他旅行时所不曾有过的。</h3><h3>与此同时,副召集人吴三冬预报了9.19—10.4旅行期间的天气预报。为大家携带衣物提供了依据。</h3><h3>秘书长高凯为出游前的聚会订餐馆,选菜品操心费力。</h3> <h3>晨光微露,经过10个多小时的欧亚飞行,清晨5点多钟终于踏上这块被我们念叨了近两月的国度。</h3><h3>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我们来了!</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大家精神矍铄,状态很好。高凯,吴三冬,穆祥效。</h3> <h3>耿春洁轻松自如,昂首健步。</h3> <h3>土耳其共和国,简称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h3> <h3>土耳其人主要是欧洲人种-地中海血统,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奥斯曼帝国。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16世纪~17世纪,尤其是苏莱曼一世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区域地跨欧洲、亚洲和非洲。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土耳其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此得以统合。19世纪时国力开始衰落,1914年8月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并于1918年战败。丧失了大片领土,帝国从此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击退外国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br></h3> <h3>星月之旅的行程路线:伊斯坦布尔—卡帕多奇亚—安塔利亚—费特希耶—棉花堡—库斯达斯—伊兹密尔—伊斯坦布尔。历时15天。属于深度游序列。</h3> <h3>到达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天,一顿美美的早餐后,开始了土耳其游的第一个游程,便是乘坐博斯普鲁斯游船。</h3><h3>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是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的一条狭窄水道,与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一起组成土耳其海峡(又叫黑海海峡),并将土耳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隔开的海峡(东经29度零分,北纬41度零分)。全长30千米。北面入海口最宽处3.7千米,鲁梅利希萨勒和阿纳多卢费内里两城堡间最窄处750米。中流深度36.5-124米不等。海峡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水面底下又有一股逆流把含盐的海水从马尔马拉海带到黑海。因鱼群季节性地通过海峡往返黑海,故渔业颇盛。海峡两岸树木葱郁,华丽的住所和别墅星罗棋布。</h3> <h3>游船游走于欧洲和亚洲之间,一会儿欧洲,一会儿亚洲,两岸的别墅群,非常漂亮,秀美的风光如入画境。岸边停靠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游艇,岸上山峦起伏,绿树掩映中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错落有致。</h3> <h3>富豪兄弟别墅。</h3> <h3>小团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游船上。</h3><h3><br></h3> <h3>奥斯曼帝国修建的御敌城堡赫然耸立在博斯普斯海峡之岸。</h3> <h3></h3><h3>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跨海大桥将伊斯坦布尔连接了起来。</h3> <h3>女生合影</h3> <h3>海峡沿岸的一排排建筑向人们展示着土耳其的过去与现在,穷人区与富人区并存,绚丽和朴素共生,让人别有一番感触。</h3> <h3>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聚集在游船上,两位伊朗美女主动要与耿春洁和冯纯合影。</h3> <h3>参观土耳其皇宫。</h3><h3>托普卡帕宫是位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普卡帕宫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h3><h3>来自遥远中国的知青及家眷合影。</h3> <h3>皇宫无缝对接的瓷砖墙面。</h3> <h3>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皇宫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组成,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宫覆盖著一个广大的海岸地区。在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扩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h3> <h3>奥斯曼帝国灭亡后,托普卡帕宫于1924年4月3日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h3> <h3>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盔甲、奥斯曼的缩画、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h3> <h3>托卡皇宫与邻近的其他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该区在1985年成为联合国教育、科学比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托普卡帕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h3> <h3>皇宫内不许拍照,又因雨天,所以照片很少。</h3><h3><br></h3> <h3>大雨还在下着,乌云密布天空下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依然热情地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h3><h3>圣索菲亚教堂的名字源自希腊语(上帝智慧)原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一度成为清真寺,现时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所博物馆。</h3> <h3>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h3> <h3>教堂一隅</h3> <h3>除了在1204年至1261年成为拉丁帝国的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1453年5月29日,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转为清真寺至今。</h3> <h3>精美的教堂布置令人久久驻足。</h3> <h3>在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留影。照片中从左至右的马小军,冯纯,阎申,钱泉谷,刘卫疆,吴三冬,50年前16岁时曾在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三分场“上山下乡”。时过境迁。如今已过花甲一同旅游在异国他乡。实属不易。</h3> <h3>高凯,耿春夫妇在圣索菲亚教堂。</h3> <h3>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17世纪初由伊斯兰世界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因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h3><h3><br></h3> <h3>参观该寺女士必须头戴纱巾,所有进入者须脱鞋。<br></h3><h3>穆祥效和耿春洁。</h3> <h3>独立广场旁的清真寺。</h3> <h3>伊斯坦布尔独立广场。</h3> <h3>高凯友好地邀女十二中的女同学合影。</h3> <h3>路边的清真寺教堂精美无比。</h3> <h3>坐在教堂的椅子上,有种神圣无言的感觉。</h3> <h3>大巴扎集市</h3><h3>卡帕勒市场又称大巴扎集市(Grand Bazaar)。在伊斯兰语中,巴扎(Bazaar)就是集市的意思,而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集市,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集市之一</h3><h3>集市位于旧城中心位置,建造于1461年,有近550年的历史,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设计,占地30万平方米,室内大约有65条街道,4400多家商店,大巴扎集市的中央大街富丽堂皇,像棋盘一样分支出去的小街上颇具土耳其特色。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从世界各地运来的香料食品,到土耳其本地生产的挂毯珠宝,应有尽有,让人应接不暇,要想转完这家巨大的“百货公司”,没有个一天还真是不能尽赏其美。</h3> <h3>导游说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每天接待客人大约25万人次以上。</h3> <h3>导游鲁尔在讲某种商品的品质和意义。</h3> <h3>大巴扎惊讶了参观者。忍不住驻足议论着。</h3> <h3>琳琅满目的商品煞是好看。</h3> <h3>美丽的商铺售货员。该女士很美,但不方便近距离拍照,远远的放大镜头,有点模糊。</h3> <h3><h3>土耳其之眼又称土耳其蓝眼睛,如果不能理解蓝眼睛在土耳其人心目中的位置,就无法彻底洞彻土耳其人的精神世界。蓝眼睛的标准称呼是“美杜莎之眼”,这位希腊神话中的女妖传说中能将任何直视她眼睛的人变成石像。</h3></h3><h3>眼睛饰品各式各样,足有几十种。</h3> <h3>老板钱在仔细询问着。</h3> <h3>伊斯坦布尔的步行街上休闲地散步,聊天,老板钱吃着被冰激凌商戏耍的冰激凌笑开了。</h3> <h3>街边摊上的皮带便宜又结实。</h3> <h3>去土耳其之前,我一直以为旋转舞就像是新疆维吾尔族或者傣族的舞蹈一样,是当地人表达欢乐的一种方式。去到土耳其才发现,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旋转舞其实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舞蹈,而是伊斯兰教苏菲派大师鲁米创造的一种修行的方式。<br></h3><h3>旋转舞门票。</h3> <h3>通俗地理解,似乎和佛教禅宗的禅定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通过不断地旋转,让人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进入修行的更高境界。地理解,似乎和佛教禅宗的禅定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通过不断地旋转,让人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进入修行的更高境界。</h3><h3><br></h3> <h3>土耳其转舞</h3><h3>转舞,又称科尼亚转舞, 源于土耳其中部的科尼亚,是一种集体舞,舞者通常为男性。入场时,舞者全部身着黑袍,各自站好位置,上身是白色小褂,下身为白色长袍,腰系黑带,头上戴着一顶土黄色的高帽子。舞蹈开始后,身穿白衣黑袍、头戴土黄色高帽的信徒双手抱胸,头倾斜至几乎及肩,待主祭教士诵读可兰经的经文及完成祝祷后,信徒便脱下代表世俗的黑袍,随着乐队的演奏舞者将双臂伸展开来,右手手心朝天,左手手心向地,以左脚为圆心,不停地旋转。</h3> <h3>旋转舞的哲理是:他们相信万物无时无刻都在旋转,人的构成分子也与宇宙中的地球和星球一起旋转,人出生至逝世,从年轻、长大、老去,都是一个循环,是生生不息的,犹如旋转不停。他们便利用自己的旋转达到与神的沟通及接触。可能你对此旋转舞也有印象,跳舞者穿着白长袍及戴上啡色高帽子,他们转身时,白袍转成圆桌子般,十分漂亮。</h3> <h3>古老的剧场座位估计不超过200人,观看者熙熙攘攘,摩肩接踵。</h3> <h3>旋转舞演员真人模特。</h3> <h3>马小军散场后留影。</h3> <h3>剧场预告不让拍照,我违规了。非常抱歉。整个演出七部分。大约1.5小时。</h3> <h3>刘卫疆散场后留影</h3> <h3>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旋转舞小商品。</h3> <h3>感谢马小军,马小青,吴三冬,耿春洁,阎申,穆祥效,钱泉谷等提供的照片。文中挂一漏万,请大家海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