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第七天,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来到吐鲁番。吐鲁番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多么美的地方啊,满沟的葡萄,瓜果飘香......</font></h3> <h3>葡萄庄园走起…</h3> <h3><font color="#010101">葡萄架下的午餐多么美妙!葡萄、哈密瓜、西瓜,像蜜糖一样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自助餐,在葡萄架下,水果放了一整排冷柜,霸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葡萄架下,还有美丽的新疆姑娘载歌载舞,一片欢声笑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不是新疆姑娘,但葡萄架下的姑娘还是很美丽,小伙儿也很帅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很有辨识度的建筑,真的好好看!这么好看的建筑是什么呢?大家猜一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新疆的馕也很好吃,面好馕也香。尤其是刚刚出馕坑的,热乎乎,香喷喷,我一个人可以干掉大半个!</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的爷爷婆婆团合影一张,摘葡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路看来异国风情显著,要不是身边都说汉语,感觉就像出国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午庄园行之后来到著名的火焰山。下午的天空就没有这么湛蓝了,一片厚厚的云飘过来。导游说还好有点云,不然等会儿我们就被烤干了。</font></h3> 在这个火焰山标志性地点分别留影一张。我们在火焰山时,团里一个婆婆的朋友在另一个团,刚好也在火焰山景区,两人联系了半天,一个说我在牛魔王那里,你来找我,另一个说我也在牛魔王那里啊,没见你呢?兜兜转转半天找不到人,问了导游,才知道原来火焰山很大,火焰山景区分由不同的商家承包打造经营,每个里面的景点差不多,都是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所以在这里和朋友约见面一定问清楚哈,不然就鸡同鸭讲,怎么也找不着。 <h3><font color="#010101">俺老孙来也!感觉晒得有点焉巴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箍棒,我手里这个勉强冒充一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牛魔王夫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相亲相爱的娘俩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妈又开始撒欢儿模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了走了,人都快晒死了,去看坎儿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同行的婆婆留影一张。</font>我是团里的最小团员,这一路婆婆们很照顾我,给我很多好吃的,还给老妈拍很多美照。</h3> <h3><font color="#010101">建筑很有特点,天高云淡,塞外风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沿着通道向下走。</font></h3> 著名的坎儿井就在里面! <h3><font color="#010101">地下别有洞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它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沿着挖出来的地下参观通道,我们可以看到竖井的样子,还能看到竖井里清澈的雪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下渠道中能看见清澈的天山雪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坎儿井的地上明渠,地下水引到地上以后就可以用来浇灌农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完坎儿井,我们准备去葡萄架下坐坐。一路上很多这样的房子,你知道是干什么得嘛?告诉你们吧,专门用来晾晒葡萄干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葡萄沟的庄园,瓜果飘香,随便吃不要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妈看着这一串串的葡萄,笑嘻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来来来,葡萄架上的葡萄,新鲜的很哦。买上一堆葡萄,葡萄干,打道回府。</font></h3> 第八天一早,最后一天了,去传说中的大巴扎打卡。打车太难打了,高德引路,坐公交车去也很方便。一路上新疆人民很热情,帮我们指路,提醒下车车站,感觉很温馨。 不想吃酒店的早餐,所以到大巴扎先找个地方解决温饱问题。一家牛肉面,进得店来,迎面一大架子馕,看上去甚为壮观。 各种口味,甜的咸的都有,大的小的都不缺,还全国包邮。应该带点回去的,但我和老妈行李已经不少了,又缺乏壮劳动力,心里想想就算了。 <h3>先吃饭!老妈最懂我,早餐要一定要有肉!鸡腿先来一个稳起。</h3> <h3>牛肉面,清汤牛肉,汤鲜肉美,面条劲道!来一大勺辣椒,太够味了,连汤带面吃个干干净净!😅</h3> <h3>烤包子,酥皮的!烤包子还是酥皮的好吃啊😄</h3> <h3>来份小菜,早餐需要这么丰富吗?跟着老妈伙食确实开的不错(*๓´╰╯`๓)♡</h3> <h3>大巴扎大街上,帅小伙儿留影一张!</h3> <h3>建筑很有特点,确实异域风情明显。</h3> <h3>新疆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br></h3> 背后这建筑是新疆第一观光塔。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第一层为观景台,面积216.5平方米;第二层是派莱克酒吧,酒吧墙面附“新疆十大迷”景观图文及新疆各少数民族风情介绍图文。在此把酒临风,纵横古今,阔谈天下,体验颠峰人生,时有民乐盘旋回荡,真可谓人间绝境也<div>!上塔是要收费的,由于我们要赶航班,没时间上去看看了,甚为遗憾!</div> 到处逛逛。 超级大馕,来一口! 老妈这忒不淑女了! 馕坑?丝路之旅,画得倒好看,和老妈这一身衣服的颜色很搭。 大巴扎里各种小商铺,干果嘛多多滴,品种丰富,价格便宜。买了一公斤紫皮腰果,又大又好吃,才100块钱。回家后老妈后悔极了,觉得买少了! 各种手工器皿,琳琅满目,亮闪闪的,亮瞎我的眼。这些嘛,看看就算了,我也不是小孩子啦,不会拉着妈妈不买就不走滴。 最后目的地——大巴扎美食广场,总面积达3225平方米,在这里你可以尝到地道的特色新疆美食如:烤全羊、烤肉、拌面、抓饭、那仁、烤包子、骨头汤等等,让您饱尝西域美食。美食广场上午十点以后才陆陆续续开门,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可惜啊又没感受到! 卡瓦斯,新疆的“土制啤酒”。我尤其喜欢!<div> 卡瓦斯以谷物大麦、黑麦或荞麦、山花蜜、酒花、浆果等天然品为原料,经多种异型乳酸菌,酵母菌复合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度数极低,清冽爽甜,开胃解腻,口感甚好。<br> 传统工艺制作和保存的卡瓦斯保存期非常短,而且只能低温保存,带不走,只能多喝点了。</div> 西瓜炖肉,还没开门,遗憾遗憾! 烤蛋,是一种流传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特色美食。 它风味独特,不仅蛋清比水煮蛋的口感更加紧实细腻,而且蛋黄还有一股淡淡的焦香味,是和田当地人最爱的美食之一。作为最爱的美食,烤蛋的品种自然很丰富,不仅有鸡蛋、鸽子蛋、鹅蛋这些常见品种,甚至连鸵鸟蛋这样的庞然大物也能烤。 面肺子:新宰的羊肺用水灌洗数次洗净,然后把羊的小肚套在肺的气管上缝合,再灌以“面糊”。所谓灌面糊是根据每个肺子的大小,用5斤左右的面粉,加水、盐和好,洗出面筋,然后把面糊加入盐、调料、熟清油0.5斤灌入肺叶,扎好气管上的小肚,放入开水中煮2小时即熟。同时还把面筋加上调料卷成卷也放入锅中煮熟。<br> 米肠子是把肠子洗净,然后把羊肝、羊心、羊油切碎加调料和洗净的大米搅拌匀,加温开水灌入肠内,两头扎紧,反复加入冷水入锅煮半熟后,扎些小孔,1小时后即熟。<br><br> <br>将米肠子和面肺子切作一盘售卖,在新疆各地巴扎都深受喜爱。可惜啊,这口味太重,我和老妈实在不敢尝试。 好吃的多着呢,就是好多门店都没开。算了,时间不多了,还得去机场,常见的烤羊肉串继续来点。 配上我心爱的卡瓦斯小酌,晒着温暖的阳光,翘起二郎腿,生活很惬意! 哟,时间来不及了,赶紧回酒店,收东西准备回家。打了一个本地出租车,维吾尔族司机,汉语不是特别顺溜,但不妨碍找路,他熟门熟路的从居民小巷穿过,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很安静! 再见了,新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一定会再来的! 写在卷尾:<br> 这次的新疆之行除了饱览沿途风光,在兵团导游肖阿姨的介绍下,深度了解了当地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兵团文化,其中几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并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之一吧。 小白杨哨所<br><br>“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著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想必会唱的人不少,这首歌曲从何而来,大家知道吗?<br> 这首歌曲源自于眼前这座位于现中哈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小白杨哨所是中哈边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塔城地区裕民县塔斯提哨所。“塔斯堤”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石头堆”,这个哨所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堆”。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山,冬天西伯利亚寒流肆虐,夏天高原的骄阳暴晒,方圆10公里范围寸草不生,更不见树木,由于山崖陡峭,四周没有水源,过去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军人连生活用水都要从几公里外的小河里去取,艰苦的条件可想而知。<br> 当时的边境非常不稳定,中苏双方时有摩擦。发生在中苏西部边境的这种对峙一直持续了8年,在这期间,屯驻在边防哨卡前兵团连队的军垦战士们一手拿着镐一手拿着枪,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领地。<br> 1978年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伊犁老家探亲。在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陈福森讲述了发生在哨所边的一些故事,陈福森的老母亲听得流泪了。看着儿子脖子上夏天的晒伤还没有长出新的皮肤,她为儿子和战友们戍守在这样一个边防前哨自豪,也为儿子们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揪心。老人几夜都没有合眼,左思右想,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儿子归队的时候,她把亲手培育的20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千嘱咐万叮咛:“把树苗栽在哨所旁,让它们陪伴你们。”<br> 见到树苗,战士们别提多高兴了,大家想象着将要告别荒芜、将有绿树陪伴他们站岗放哨的快乐。但是由于哨所建在山岗上,周围土质碱性大,而且方圆十里没有水源,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养活这些小树苗难度可想而知。战士们没有气馁,下了岗哨的战士轮流硬是把黑土从十几公里外背上哨所。栽树那天,哨所沸腾了。官兵们抢着挖坑培土、背水浇树,20棵小白杨喜盈盈地排列在哨所的屋前房后。战士们原先为了生活饮用,每个星期只到十里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而现在为了这20棵树苗,他们要每天背一趟,不论是狂风暴雪还是烈日炎炎。<br> 从此,战士们每天洗脸不能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只要能节省下来的水一定都去“喂”小白杨。然而,两个月后,小白杨由于不堪忍受干旱高温、风沙肆虐,19棵小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那棵在顽强地抗争着。官兵们的心疼啊,训练没劲,吃饭无味。陈福森干脆跑到那惟一的白杨树下偷偷抹眼泪。也许是感动了上天,这惟一的小白杨在战士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哨所旁终于有了生命的绿色。这段感人的故事被哨所的一名战士写进了日记,又摘抄在哨所的黑板报上。<br> 1983年夏,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新疆边防部队采风,他在塔斯提边防连听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看到了那块写着小白杨故事的黑板报。看过战士的日记后,诗人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天夜里,他一夜难眠,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了《小白杨》――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br> 1984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阎维文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八一”文艺晚会上,第一次将《小白杨》唱了出来。一时间,塔斯提边防哨所因《小白杨》而出了名。<br> 如今,那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需两个人才能合围住的参天大树。哨所的官兵在树旁的斜坡上用白灰和石块堆砌出一排醒目的大字:“发扬小白杨精神,守好祖国西大门”。 伊塔事件<br><br> 1962年初夏,霍尔果斯、巴克图等几个重要边境口岸聚集了大量自称“苏联侨民”的中国边民。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叛逃事件——“伊塔事件”爆发。当时,中国正处于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两个月后,中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无疑,这次事件对新中国的打击是巨大的。据统计约有7万多人叛逃苏联(包括两名少将),仅霍城县就达1.4万余人,使霍城县经济损失达978.9万元。自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进驻北疆,展开“三代”(代耕、代牧、代管)。<br> 觊觎已久,渗透严重。早在19世纪50年代,沙俄已侵占了我新疆大片领土,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60年代,又通过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据了我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民国时期,资源丰富且战略地位异常重要的新疆,不管是蒋中正还是冯玉祥,还是西北各地方势力,都想将新疆据为己有,这样也就加剧了新疆上层的权力斗争,也给了苏俄可乘之机。由苏俄所支持的野心家盛世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横空出世的。由此苏俄对中国的渗透与掠夺愈加严重。新中国建立后,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并没有对新中国太客气。而中国一直把苏联作为“老大哥”看待,中苏边境一直是有边无防。大量苏联公民越界经商放牧,其中也夹杂着克格勃。这也为之后的“苏侨归国”留下隐患。甚至边疆部分地区的一部分领导干部也由老大哥担任。新疆的部分民族学校甚至直接采用苏联的相应语言课本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混乱或缺失。苏联一直是沙俄在新疆渗透中的继承者。<br> 缺人少力,伸向中国。二战中,苏联是用人海堆出的胜利,征兵年龄最后甚至达到了17-55岁之间。为了弥补战后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苏联盯上了新疆的边民。此时,中苏关系尚未完全敌对,加上此前的渗透。苏联在新疆策反了一大批中国公民,其中就包括马尔果夫和祖龙这两位解放军少将。1962年4月初,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祖农·太耶夫少将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将(解放军少数民族将领)以深入牧区为名,走村串户做了大量的煽动工作。宣传苏联的“社会主义优越感”并鼓动边民前往领事馆领取苏侨证。1962年4月22日,惊全世界的边境居民集体外逃事件开始实施。<br> 事态爆发,集体外逃。1962年4月22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数十名边民拖家带口拿着苏侨证声称自己是苏联人,并求通过中国边防进入苏联。由于当天无中方的国际班车,居民与边防战士发生口角,随后数千名边民蜂拥至口岸要求出境。与此同时,在中国与苏联交界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州三千公里的中苏边境线上和边境口岸人流涌动。一部分叛逃边民又返回策动更多人,叛逃边民的规模迅速扩大。三天三夜,当地边民携家带口,驱赶着牛羊进入苏联境内。苏联方面也没闲着,苏联边防军一改过去与中国边防站举行会晤,遣返中方越境人员的做法,于边界上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口子,边境关卡从只有几米宽的通道一下子扩大到50米宽,还准备了大量汽车,接运、安置外逃群众。白天苏联当局用巨大的广播声指示方向,夜间则打开探照灯,一道道光柱射入中国境内几公里远。在伊塔事件中一个新疆的乡党委书记哭着对外逃的民众说:“大家不要走,离群的羊儿不会有好下场的。”可是当时的外逃民众没有人听他的。当地政府对此也措手不及,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大肆哄抢国家、集体财产后非法越境,并围攻党政机关进行打砸抢烧。塔城、伊犁、霍城等地区均发生暴动状况,边防机关在人群的冲击下也全面陷入瘫痪。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中国共有边民74570人进入前苏联的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这些集体越境边民带走了大小牲畜23万头,大小车辆1500台,,甚至有两个县城仅剩余百十人。<br> 大度欢送,兵团进驻。1962年4月22日,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周总理和毛主席有这样一番对话。<br> 总理:这是刚收到的新疆军区电报,伊犁和塔城地区的几万边民围攻党政机关后,跑到苏联去了。<br> 主席:恐怕又是老大哥搞的名堂吧,这个事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在此之前没有发现什么迹象吗?<br> 总理:迹象是有的,只是我们没有想到人家会这样干。还有一件事,新疆军区的祖龙泰耶夫和马尔果夫写了报告,要求去苏联。<br> 主席:人家把手都伸到我们的军队中来了,我看愿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就是马列主义!<br> 总理:还有一些人也要走,我看要不要让赛福鼎同志去做一下工作?<br> 主席:不必了,这件事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究竟谁是谁非,现在讲不清楚,过20年,也许30年,大家会明白的。<br> 于是在军区欢送会过后,祖龙泰耶夫和马尔果夫带着四十多名校、尉级军官还有随行家属也踏上了驶去苏联的汽车。大批农牧民离开边境地区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进驻,称为“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后来,在发现通过外交努力遣返外逃人员无望的情况下,新成立了边境团场并划定了边境带,“三代”人员就留在当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守卫边疆。为稳定新疆局势,防止苏联的渗透、破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此,苏联在伊犁、也被强制关闭。苏联在新疆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渗透宣告结束。<br>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刚好是毛泽东主席的预言30年的时候。叶利钦宣布从1992年1月2日全国放开物价,于是各加盟共和国竞相提价,一夜之间人们发现自己一贫如洗。一个漫长而饥饿的冬天来了,于是30年前逃亡到苏联去的中国边民想起了自己的祖国。1992年,还是30年前的霍尔果斯口岸,还是那些叛逃的边。他们民打着标语,喊着他们是中国人,希望回国结果被武警战士全部挡在了国门之外。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中国人了。<br> 正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如30年前,那个阻拦边民外逃的村干部哈依尔说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真理:离开羊群的羊不会活下去,离开祖国的人不会有永久的幸福。 抗洪守土纪念馆<br> <div> 在以上历史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入驻,新成立了边境团场并划定了边境带,“三代”人员就留在当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守卫边疆。为稳定新疆局势,防止苏联的渗透、破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r> “伊塔事件”平息后,新疆生产建没兵团在中苏边界设立了多个国营农场,作为国防屏障,“185团”即在境况更为险恶的中苏境争议地带建立起来。他所在的阿拉克别克河流域地区,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起,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晚清国力日衰,沙皇俄国趁机攫取了我国西北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将中俄边界,推进到了阿拉克别克河。阿拉克别克河水过去在下游分成两股,一小部分水流经卡拉苏自然沟注入额尔齐斯河,苏联宣称卡拉苏自然沟是阿拉克别克河的老河道。就这样,在阿拉克别克河、卡拉苏自然沟和额尔齐斯河之间形成了一块面积达55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br> 1988年4月,阿拉克别克河地区气温急剧升高,阿尔泰山积雪大量融化,加上连降一天一夜的雨雪,“185团”屯垦地区爆发特大洪水。滚滚洪流摧毁道路,吞噬农田,冲垮阿拉克别克河桑导龙口,夺卡拉苏自然沟水道泄入额尔齐斯河。按照国际惯例,不能通航的界河中心线是两国边界。如果阿拉克别克河河道改道卡拉苏自然沟,包括团部所在地在内的55平方公里争议领土的归属,在外交谈判上将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 <br> 国土在我们手里一寸也不能丢!“185团”的战友们全体出动,在十师其他团场的边防部队的协助下,他们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奋战16个昼夜,终于筑起拦洪大坝,将汹涌的洪水重新导入界河。 1998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的国界第二补充协定,卡拉苏自然沟以西的55平方公里争议领土,被确认为中国领土。<br>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85团”所在地小楼林立,街市整洁,绿树成排,芳草如茵,宁静祥和的美好景象。 在当年洪水夺路的卡拉苏自然沟与阿拉克别克河交叉口,一座抗洪守土纪念碑巍然屹立,记述着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div> 马军武夫妻哨所<br><br>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位于阿尔泰山西南边缘的国境线上,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团”,一条阿拉克别克河横亘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之间。被誉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军武哨所就坐落在这里。哨所的男主人叫马军武,是一八五团水管所职工,女主人叫张正美。1988年以来,马军武夫妻二人克服艰苦的生存环境,忍受寂寞,以哨所为家,风雨无阻地在边境线巡边、守水、护林。<br> 1988年4月,阿拉克别克河发生特大融雪性洪水,一八五团用以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被冲垮,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任凭界河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55.5平方公里国土将划邻国所有。一八五团和第十师兄弟单位干部职工连续奋战16个昼夜,终于将堤坝的巨大溃口拦堵,让河水重归故道,保住了国土。年仅19岁的马军武作为兵团民兵,参加了这次惊心动魄的保护国土的战斗,护土守边的思想种子在他心底萌生。那次洪水后,一八五团决定在这里增设一名民兵骨干常年驻守桑德克龙口,监测水情、河道,守护堤坝,巡视界河。马军武毅然选择留下,成为这个哨所的第一个护边员。<br> 从那时起,边境线上多了一个身影,登12米木质瞭望塔俯瞰边境、观察分水闸、看水、牵着狗在巡边路上巡逻……这是马军武每天要做的事情。巡边孤独,几乎数月见不到人,实在寂寞难耐,马军武就去树林里转转,吼上两声。巡边路长,马军武带着几个馍馍,饿了啃几口,渴了喝几口河水。冬天馍馍被冻的硬邦邦,一咬一口冰碴子,马军武一口馍馍一口雪往下咽。军武哨所位置偏僻,自然环境也很恶劣。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说,一年可能会“死”四次:春天被洪水吓死,夏天被蚊虫咬死,秋天被风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冻死。夏季,这里作为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一种名为“小咬”的虫子肆虐,能将牲口咬死,巡逻时为防止叮咬,马军武会用一块在柴油中浸过的纱布顶在头上,脸上时常被烧得火辣辣;冬季,气温近零下40度,狂风暴雪频发,冰雪封路长达半年,与世隔绝。<br> 困难与戍边守土相比,马军武说:“困难总能克服,边防线总要有人来守,界河总要有人看。守住了界河,就是守住了国土!”“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句话根植在马军武心中,成为他不变的初心。1990年,经人介绍,张正美与马军武相识,1992年1月,张正美嫁给马军武,搬到了军武哨所,从此马军武的哨所生活中多了一个陪伴的身影。但对张正美来说,她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担忧。“每到春季,界河常会出现险情。”张正美说。1995年5月,界河发生汛情,冲垮了上游一棵大树,大树横插在堤坝的麻袋上,不仅容易旋走麻袋,还会堵塞河道,随时有决堤危险。马军武划着一个由3个轮胎制作成的简易皮筏子前去处理汛情,一个大浪冲来,皮筏子被掀翻了,马军武不见踪影。这些都被张正美看在眼里,来不及多想,她沿着河道向下游跑去,边跑边喊马军武的名字。“我只想他活着。”回忆起当时的险情,张正美哽咽了。幸运总会眷恋无私付出的人,水性极好的马军武在一处水流较稳处拽住岸边的树枝游上了岸。看着眼前的马军武,张正美悲喜交加,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马军武拍着妻子的后背说:“我回来了,没事了,没事了。”类似的险情已经记不得经历过多少次。诸多的困难和挫折,张正美想过离开,但丈夫的坚韧影响着她。<br> 近年来,军武哨所的条件逐渐改善。2006年,新哨所建成,两人告别土坯房,几个月后新哨所通电;2008年,新的20米瞭望塔建成,可以看得更高更远;2010年,军武哨所前通了水泥路。2015年,军武哨所前的院子建成了“中华”字样。随着一八五团对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开发,西北边境第一连、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等景点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哨所也成为了游客来这里的“必游之处”。巡边之后,马军武经常在哨所旁的抗洪守土纪念馆向游客义务讲述抗洪守土故事、宣传边境管理法规、弘扬兵团精神。2017年,军武哨所配备了新一批护边员,从此,两个人的相依为命变成一群人的守护。在马军武夫妻带领下,军武哨所创造了31年来从未发生一起违法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记录。“有我们一八五团的人民在这里,请祖国放心,一定会安全!”马军武说。<br> 每天清晨,马军武夫妻俩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祖国的边防线。2010年7月1日,马军武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7月1日,张正美也成为党员。宣誓入党当天,站在党旗前,马军武亲手为张正美戴上党徽,“好光荣!”张正美激动地说。从此,一年四季,党徽一直戴在两个人胸前。“入党是我们一直的梦想。以后更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马军武夫妻说。一八五团水管所党支部书记刘新亮评价马军武夫妻,“马军武夫妻两人在军武哨所任劳任怨,在平凡又特殊的岗位上始终坚守,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体现了兵团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br> 2014年4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工作。马军武作为驻守在边境一线的兵团民兵受到了总书记接见,他汇报了自己和妻子坚守在军武哨所屯垦戍边26年、建设夫妻哨所的故事。总书记感叹:“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在马军武心里,这赞美并不仅属于他,而是属于整个兵团人。发言最后,他郑重向总书记承诺:“请总书记放心,我会一生一世在哨所守护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