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舟山渔船的历史变迁

胡丁丁

<h3><b>参加人员:</b>刘隽孜、董子慧、吴思娴、</h3><h3> 胡宸源,杨舒涵、齐浚羽、</h3><h3> 柴思婷、王笠羽、徐芯潼、</h3><h3> 刘晨帆、吴芊妤</h3><h3><b>活动地点:</b>舟山博物馆、舟山图书馆</h3><h3><b>活动时间:</b>2019年10月7日</h3> <h3>  渔船是进行鱼类捕捞、加工、运输的船舶统称,是捕捞和采收水生动植物的船舶,也包括现代捕捞生产的一些辅助船只,如进行水产品加工、运输、养殖、资源调查、渔业指导和训练以及执行渔政任务等的船舶。渔船是渔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工具,从远古渔船的出现到今天所使用的现代化渔船,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br></h3><h3> 这一次,我们走进舟山博物馆一起探寻舟山渔船的历史变迁……</h3> <h3>  渔船种类很多,按作业水域不同,可分为海洋渔船和淡水渔船;按作业海域不同,可分为深海远洋渔船、近海渔船及沿岸渔船;按使用材质和结构不同,可分为钢质渔船、木质渔船、玻璃钢渔船、钢丝网水泥渔船和混合结构渔船;按船体结构不同,还可分为无甲板渔船、单甲板渔船、双甲板渔船或多甲板渔船等。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和使用的主要是按捕鱼方法和任务来划分,其种类有:拖网渔船、围网渔船、延绳钓渔船、流网渔船及渔业辅助船等。<br></h3> <h3></h3><h3>   <b>木质布帆船</b> 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海洋渔业处于复兴时期,渔民仍延续使用木帆渔船捕鱼,其中以中小对船、大对船、大捕船和拖乌贼船等捕捞渔船居多。1950年至1955年,海洋捕捞渔船新建造大捕渔船、大对船和中小对船,重点是发展大捕渔船,当时大捕渔船已成为捕捞骨干力量和捕捞渔船的发展方向,称为“木帆船捕捞时期”。<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br></h3><h3></h3> <h3></h3><h3>  <b>木质机动船</b>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是由木帆渔船进行改造向机帆渔船发展时期。当时改装试验成功的机帆渔船,主要把原来的木帆大捕和大对渔船的船体规格逐步增大,仍保持原船型,称为“大捕型机帆船”。20世纪60年代初起,船上风帆逐渐拆除,完全靠机器作动力,装置立式绞纲起网机,后舱(机舱)鳖壳抬高增至两层,仍以船尾置舵(duò)舱驾驶,称为“改良大捕型机帆船”。到60年代后期,捕捞渔船基本上实现了机器动力。<br></h3><h3></h3> <h3></h3><h3></h3><h3></h3><h3><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b> 现代的钢质渔轮</b>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海洋捕捞渔船逐步走向钢质结构大型化。90年代后期引进载重量2~3千吨级,装备2千多瓦功率柴油机为动力,具有捕捞、冷冻、冷藏、加工和运输等多功能现代化先进的大型渔轮,称为国际公海大洋母子式作业渔船。<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br></h3><h3></h3><h3></h3> <h3></h3><h3></h3><h3><br></h3><h3></h3><h3></h3> <h3></h3><h3></h3><h3>  <b>未来畅想</b>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渔船建造要求与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渔船不再是单一的捕捞工具,而是集捕捞、贮存、加工于一体的水产生产基地。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国已经具有这类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渔船。同时渔船的动力系统也逐渐采用绿色新能源,如风力、太阳能等环保型新能源。<br></h3><h3></h3><h3></h3> <h3></h3><h3></h3><h3><br></h3><h3></h3><h3></h3> <h3></h3><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