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自8月31日离开北京,开启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奥斯陆→瑞典哥德堡→丹麦哥本哈根、欧登塞→德国汉堡、汉诺威、杜塞尔多夫→比利时安特卫普→法国敦刻尔克→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法兰克福,自由行,其中自瑞典开始自驾游。整个行程先后乘坐飞机、火车、海轮、地铁、有轨电车、轮渡等交通工具,其中从斯德哥尔摩至布鲁塞尔租两辆沃尔沃XC90,自驾行驶3000多公里。至9月29日晨自布鲁塞尔登机,法兰克福转机返北京,共计30天。经历了北欧的大风,冰雹,多国大小不等的雨。住过酒店也住过公寓。吃过正式俄式大餐北欧日料,也自做早晚餐,调剂饮食。看过自然人文景观,也看过战争遗迹听过音乐。旅行生活丰富而饱滿。其间,克服语言不通,人地两生,时有迷路,洋人洋机不识卡等诸多困难,但终"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行8人安然无恙。有朋友称,你们是个超和谐的,勇敢的团队。确实如此,一路之上8人互相关照嘘寒问暖,一人有难7人相帮。更有主谋魏涛事前策划,运筹惟幄,全程开车兼翻译,就连填写退税单这等小事都帮个个儿的忙,更有上海黄李二战友随行摄影,为众人留下传世美照,老黄既开车又攻略景点导航找路。诸如此类,令我等感激不尽。8人的亲朋好友一路关注给予鼓励与祝福,助我8人顺利旅行,乘兴而去,尽兴而归。说一句最普通的话:谢谢同行旅友,谢谢众朋友。有歌为证,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h3><h3>在布鲁塞尔机场,同行旅友留给我一份作业:将此行所拍摄的照片结集编出,作为留念。恭敬不如从命,不求优良,及格即可。</h3> <h3>时差关系,这里仍是31日,我们安抵莫斯科机场。刚出机场就接受了一份不寻常的见面礼。一位机场服务人员引我们到出租车处,把我们交给了一位穿着黄马甲的人,我们认为他是负责调度车辆的。先说好租一辆面包车不见来,又说租两辆小车,也罢,8个人嘛行李多,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好不容易来了一辆车,黄马甲催促我们四位上了车,立马要钱,我不加思索掏出信封,还没细数,他抽走9张1000元的卢布,一会儿找回了50元。开车。余四位继续等车。途中,收到后车微信:咱们受骗了,这司机还要收钱,还不知道往哪个酒店拉。一路上前车四人惴惴不安,才醒悟,应该到地儿再按公里数交钱呀。当前车到了酒店卸下行车,咦,不是我们预定的酒店。服务生急中生智,在手机上用中文显示:司机送你们去正确的酒店,五分钟路程。到达正确的酒店后,我们担心司机要钱,蔫不唧儿的赶紧走进店门,慢回头一看,嘿,他开车走了。正乐着呢,后车到了,这位司机收了11500元卢布,说根本不认识穿黄马甲的人,跟前车司机也不是一伙儿的。好嘛,前车8500卢布后车11500卢布,一头雾水,管它呢,人平安没丢就好,8个人欢欢喜喜交钱入了房。</h3> <h3>莫斯科Balchugviewpointel酒店位于市中心一条幽静的小河旁。</h3> <h3>9月1日,一夜无眠却还精神抖擞。我们有幸买到晚间的军乐节闭幕式的票,怕散场后人挤人散了,找不着家,那就先去看看呗。走着走着,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克里姆林宫红墙吗,算算也就15分钟的路程,晚上回家步行即可。红场已围挡不能自由行,需绕路进入俄罗斯的"故宫":克里姆林宫。</h3> <h3>每对夫妻在此各照一张留影。</h3> <h3>俄语"克里姆林"意为城堡,事实上,许多俄罗斯古城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但它们中没有一个的地位能与莫斯科的相比。自从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后,除去两百多年的"彼得堡时期",这里就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心脏。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h3> <p class="ql-block">红场长695米宽130米,其所在地曾是有建筑的,但被1571年的莫斯科大火烧毁,新空地逐渐成为市场。尔后,红场也用于各种公共典礼,偶尔也作为俄罗斯帝国沙皇加冕之地。红场自那时振兴,并于1812年以后扩建,拿破仑的军队焚烧了莫斯科,当地人民重建家园时拓宽了红场,到20世纪20年代,红场又与附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广场合并形成现在的规模。红场的名称不是从环绕它的红色砖头的颜色衍生而来,也不是从红色和苏维埃之间的联系而来(我们大多这么认为)产生红场之名纯是俄文字(krasnaya),意指红的或美丽的,先是应用于华西里教堂,并随后转移至邻近广场。</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大桥夜景。</p> <h3>莫斯科大桥上,远眺。</h3> <h3>街头雕塑比比皆是。</h3> <h3>克里姆林宫外景。</h3> <h3>被“列宁”拦住,拍照可以,要钱没有。</h3> <h3>朱可夫塑像,仍被世人所景仰。</h3> <h3>夜幕下的克里姆林宫墙。</h3> <h3>克里姆林宫内广场有数个不同年代的教堂。这是圣母升天大教堂,被视为莫斯科大公国的母堂。1547到1896年,俄国历代君主加冕仪式在此举行。此外,俄罗斯东正教会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主教都安葬于此。</h3> <h3>钟王。</h3> <h3>炮王。</h3> <h3>美丽的导游奶奶。</h3> <h3>王宫花园,一对恋人。</h3> <h3>一个院儿长大的,有说不完的话。</h3> <h3>行进中的军乐团仪仗队。</h3> <h3>军乐团步出克里姆林宫。</h3> <h3>俄国特色,遍地"葱头"。</h3> <h3>古老的大卖场:古姆百货,观看者众,真买者少,极少。而买冰淇淋要排队,我们也没落(La)空。</h3> <h3>红场虽被围挡,但还是看的出来,太小太小的一个广场,跟天安门广场没法儿比。圣瓦西里大教堂,于1555年动工,1560年建成。瓦西里大教堂是当时的伊凡雷帝(四世)非常信赖的一位修道士瓦西里的名字而取的。教堂有9个金色洋葱头的顶,由相连的八边形塔楼巧妙地排列在中心塔楼周围。伊凡雷帝不想让类似的教堂出现在其他国家,于是他下令将修建教堂的所有建筑师和工匠的眼睛全部挖去,这样他们再也无法为其他君主所用,伊凡雷帝也因其生性残酷而被称作"恐怖沙皇"。</h3> <h3>9月1日晚8时,地点:莫斯科红场,内容:"救世主塔楼"国际军乐团表演闭幕式,4对中国夫妻在B区6至13号就坐,时长近两个小时。感受:视觉听觉的饕餮盛宴,精神身体的自由放飞。</h3> <h3>红星仍然闪烁。</h3> <h3>场光地净,细微之处见精神。</h3> <h3>全场演出中,无杂音无人随意走动,人的素质可见一斑。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人的素质教养依然如故,几辈子的传承嘛。</h3> <h3>列宁墓位于红场中央,古姆百货的对面,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在列宁墓上层,修建有检阅台,见证了历史上著名的1941年红场大阅兵。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因军乐演出,列宁墓被围挡,无法瞻仰,只好在散场时拍个外景。1924年1月21日6时50分,列宁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列宁被安葬在匆匆建成的木质临时陵墓。1925年,列宁墓改建,但仍为木结构。1929至1930年,又用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卫国战争以后,内部重新修葺,水晶棺也换成新的。1974年,在改建红场的同时又对陵墓进行了修整。1976年又作了预防性检修。列宁遗体迄今已保存93年。列宁墓的维护在苏联时期由国家拨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悄然停止了拨款,"列宁墓实验室"改名为"全俄药用植物科学生产联合体生物结构医学研究中心",费用由俄共发起的民间慈善机构"列宁墓慈善基金会"募捐和共产党员捐款组成。之所以如此详细道来,是我觉得列宁墓的今昔耐人寻味、令人深思。</h3> <p class="ql-block">坐坐莫斯科有名的地铁,各个地铁站都似宫殿一般,它不仅是接驳客人的中转站,更是艺术品。</p> <h3>莫斯科地铁共青团站。据说,基辅站最深,没去成,遗憾。</h3> <h3>拍与被拍</h3> <h3>出了地铁,找公交车去莫斯科大学。</h3> <h3>莫斯科大学,俄罗斯最好的大学,其数学系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h3> <h3>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h3> <h3>来到大学,三位男生也年轻了许多,似是刚刚下课走出校园。</h3> <h3>苦难压不垮的恩爱夫妻。</h3> <h3>夫唱妇随好姻缘。</h3> <h3>昔日师兄妹今朝好伉俪。</h3> <h3>苦等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才来,离开莫大返回酒店。</h3> <h3>莫斯科列宁格勒火车站。</h3> <h3>拖着家当准备上火车。</h3> <h3>入乡随俗,一路悄没声儿的,即使说话也是耳语。不能让人瞧不起咱,是不是?</h3> <h3>出了圣彼得堡火车站后,乘出租车到丽城涅夫斯基商务酒店。</h3> <h3>滴血救世主教堂是1883—1907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而建。亚历山大二世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在1855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后他意识到沙俄帝国到了社会鸿沟崩塌的边缘,从而开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加强了俄罗斯的统一,扩大了俄罗斯的影响力。1881年,民粹党派团体"人民的意志"刺杀了力主改革的亚历山大二世,造成了这位被称为人民解放者的沙皇的死亡。</h3> <h3>细雨绵绵,热茶暖心(老魏在教堂边酒吧款待我们)。</h3> <h3>滴血教堂旁的公园。</h3> <h3>抵达圣彼得堡的当晚,在剧院欣赏芭蕾舞《天鹅湖》。</h3> <h3>。</h3> <h3>喀山大教堂。</h3> <h3>街头随拍:相爱的恋人。</h3> <h3>这座大楼的横梁由滿是巨型雕像撑着。</h3> <h3>冬宫。</h3> <h3>网购票由此入冬宫。</h3> <h3>辉煌宫殿合影留念,可惜啊,我们的老黄,又少了您。</h3> <h3>隔窗玻璃,由宫内拍广场左侧。</h3> <h3>隔窗由宫内拍广场右侧。</h3> <h3>隔窗拍冬宫内院雕塑。</h3> <h3>冬宫的稀世宝贝数不胜数,独独对这个金爬犁感兴趣。在东北那疙瘩,都是用木杆做成的,这个爬犁可值老多钱了。。</h3> <h3>注意,这可不是地毯,而是用各种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多种质地木材,拼就的地板,并且和房顶的图形是一样一样的。</h3> <h3>这个“女王”端庄大气。</h3> <h3>这个“女王”嘻皮笑脸,一点儿也不威严。</h3> <h3>沙皇帝国总参谋部1819—1829建在冬宫对面。冬宫竣工后,周围很空旷,1849年著名建筑师扎哈罗夫设计建造的海军部大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游客,成为圣彼得堡的象征之一。</h3> <h3>亚历山大纪念柱,是为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卫国战争而竖立的,高47.5米,直径4米,重达600吨,用整块大理石打造而成,基座上还有精美的雕饰。令人惊讶的是纪念柱没有地基,大理石柱、底座和顶端的青铜天使像间也没有任何支撑点,完全靠自身重力保持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h3> <h3>从海军部拱廊回望广场和冬宫。</h3> <h3>出了宫,时至午后,该午餐了,都说景点附近餐饮都贵,管它呢,吃就是了。</h3> <h3>圣彼得堡当地啤酒真是好喝。</h3> <h3>餐后结账,比国内的西餐还便宜呢。</h3> <h3>宽阔的涅瓦河,真想把它搬迁到北京,那咱北京人可就滋润了,人也不咳嗽了。</h3> <h3>涅瓦河大桥。夜间定点开启,让大船通过。</h3> <h3>彼得保罗要塞始建于1703年5月27日,也就是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诞生日。这座军事要塞原为保卫圣彼得堡的堡垒,以防止瑞典人的进攻,但后来却成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獄。</h3> <h3>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位于要塞的中心,教堂的墓地安葬着俄罗斯从彼得一世到尼古拉二世的所有统治者。如今是游客的参观地。</h3> <h3>要塞广场。</h3> <h3>牢房。</h3> <h3>阿芙乐尔巡洋舰。现在是隶属俄共的党产,上船买票。</h3> <h3>1995年,那时船体涂的是白色,现在是灰蓝色。与我合影的是一位大学教授,其父是中国人,苏联解体后,她说,生活不如从前。</h3> <h3>离境,乘海轮穿越芬兰湾,去芬兰赫尔辛基。</h3> <h3>138!合影时的呼号。</h3> <h3>多重关系,邻居、同学、战友。</h3> <h3>集体照经常八缺一。</h3> <h3>破浪远航。</h3> <h3>云海苍茫。</h3> <h3>芬兰湾日出。</h3> <h3>旭日初升。</h3> <h3>摄影:李萍-黄学华-徐文珍</h3><h3>视频:陈南冰-李萍</h3><h3>制作:珍子</h3><h3>出品:2019.10.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