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赐字多余</p><p><br></p><p>中国人有名又有字。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直到现代人毛泽东字润之,朱德字玉阶。这透出一种别样风流,让人心向往之。现今中国人不再有字,达官贵人也只有一个名,得过诺贝尔奖的莫言先生也没听说他有什么字,一般平头百姓就更别提了。</p><p><br></p><p>但是一种文化基因轻易不会消亡。我的家乡修族谱的时候,不知哪位耆宿头脑一热,定个规矩:不论生者逝者,每个人都给他起个字。逝者已逝,这后面取的字,对他当然毫无关系。生者却可以顶着这个字,自我欣赏。"噢,我在族谱里面有一个字,叫啥啥”。这还得需要有文化的人才会去关心这个事儿。一般的农夫目不识丁,起个什么字,公安局也没有报备,对他的吃饭穿衣毫无影响,他自然也不去关心,就由着他们舞文弄墨的人整去吧。</p><p><br></p><p>负责给人取字的是我们族中老一辈中最能断文识字的芹集公。他老先生戴起眼镜,研究每个人的名,看看起个什么合适的字。字也不是乱取的。譬如我名叫盛松,假如我要取个字,可以字“子乔“,也可以字“仰之“,字“君茂",等等,都无不可。我的伯父名讳中有个青字,则取字曰"步云`。我父亲当时也在场。芹集公对他说,你的品格,大家都很钦佩。你就起个字叫做"高尚"吧。我父亲说好吧,我就字高尚吧。如此逐一取下来,族众人丁繁多,老先生不免头昏眼花。后来也就不再去考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乱起一通算了。最好玩的是,有一个人字“有吃"。有吃,有什么不好啊?主人心满意足领受了这个字。此人以后在长街上买肉沽酒,旁人赞他,真舍得吃。他就得意洋洋地说,咳!我在族谱上还写着叫做“有吃"呢!</p><p><br></p><p>芹集公是个很敬业的人。人口再多,他也得把这个起字的任务完成。等他看见迦镛的名字的时候,心里就老大的不自在。迦墉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一个谱名而已。迦墉本人对这两字其实还比较陌生。他在几十年里都被人称作"牛卵砣“。芹集公想起自己与他两家几十年前的争斗。我当年还小,也曾经看见他们两家打得头破血流。芹集公把钢笔往纸上一顿,骂道,这王八蛋,活在世界上就是个多余!就让他字"多余"吧。于是提起笔来,在迦墉名下注明"字多余"。</p><p><br></p><p>族谱很快就印刷好了。村里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朱漆木函装着的一部族谱请进宗祠。有文化的人偶尔来翻阅。他们看见某某人,字某某,都感到很新奇,一阵相与叹赏,称赞芹集公文墨真深啊!迦镛的儿子也读了初中,也挤在人群里面看。看见自己的父亲竟然字"多余",心中大怒。嗯嗯?多余是啥意思!我爸爸是个多余的人吗!回家一说。全家火冒三丈,冲到芹集公家里面去理论。老王八蛋,你这叫公报私仇!我怎么就多余了!余你妈个逼!我要与你没完!芹集公哑口无言,做声不得。</p><p><br></p><p>文字官司要文人来断。他们请我父亲去评理。族谱已经印好,决无重印之理。我父亲总得做个开交,息事宁人。他安慰迦墉,"多余“这个字不会差。你家很多东西都能有剩余。五谷粮食有余,铜钱票子有余。这是多好的名字啊?迦镛一听气就消了一大半。但是心里还是愤愤不平,说他心里不是这样想的,他心里就是咒我是个多余的人!这个老王八蛋心里想什么我还会不知道吗!从此,两家的冤仇,如墙上纸又糊了一层。</p><p><br></p><p>芹集公年纪大,不久就去世了。出殡那天早上,迦镛看见芹集的儿子路过他屋后,去河下买水为死者洗脸入殓。迦镛灵机一动,想起这条路是出殡的必经之路。马上拿出铁锹,锄头,指挥几个儿子在屋后挖了一条沟,又宽又深。迦镛说,芹集啊芹集,我这个多余的人,就是要看一看你今天怎么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