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路上的那些事儿

姹紫嫣红

<p>  毛主席时代有个知青下乡,胡锦涛时代有个教师支教,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精准扶贫工作,2020年因为新冠状病毒的侵袭,医护人员奔扑到武汉及各个省市进行医疗救助,不同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使命感,而平凡中的我正赶上了支教。</p><p>&nbsp;&nbsp;&nbsp;&nbsp;&nbsp;2006年8月暑假快结束的一天,全镇教师召开会议,领导宣布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布朗山教师严重缺编,&nbsp;全镇有五个名额到布朗山支教两年(2006.8--2008.8),要求教师自愿报名。此时,教师们鸦雀无声,没有一个自愿报名的,无奈之下领导让每个教师逐一说出你不去支教的理由,有的教师说家有老,有的教师说家有小,而有的教师说自己身体欠佳。就这样,得不到结果的会议不欢而散。</p> <h3>  回到教师宿舍吃过晚饭,我一直在心里揣摩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和老公都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员,当组织需要我们时总得有一个出来冲锋陷阵 ,于是我和老公商量,还是由我来完成这份神圣的使命吧!晚上我拿起电话向负责这项工作的张副校长说:“我自愿报名到布朗山支教”。当时我的语气中带有几分哽咽,因为处于复杂心理的我,连自己都没有完全说服自己就打了这个电话。</h3><h3>&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天上好课,我和爱人回到老家,那时天空阴沉沉的飘洒着几点小雨,我跑进家,看到父亲没在,就跑到邻居家里去找,果然,父亲和邻居一家坐在火塘边聊天,我走到父亲身边,把这个重大的决定告诉了他,当时父亲的眼泪就稀里哗啦的流下来,拉着我的说,“姑娘,没有你的陪伴,我要怎么生活呀”?因为母亲早逝,一直由我和姐姐一起陪伴,而姐姐上班的单位离家较远些,多数时间都是由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和他作伴。但是为了这份神圣的责任我只能选择放下小家,并商量的语气对父亲说:“那里的孩子没有老师,他们很渴望老师的教育与陪伴,你想想那里的老师有的奉献了半辈子,而有的却奉献了一辈子,他们都很辛苦,而我只不过是去奉献两年就回来了”,听了我的劝解,父亲擦干眼泪,说:“好,姑娘,爹支持你”</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说走就走的远行,收拾好行李刚要出门,四岁的女儿就问:“妈妈,你要去哪呢”?我蹲下身来亲切地对女儿说:“妈妈要出趟远门,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过几天妈妈就回来了”,这时女儿抱着我的腿,嚎啕大哭,怎么也不让我走。而此时我只能含着泪水离开家门,支教人员到我们镇政府集中,有的自愿报名,有的领导做工作全都到齐,由政府派车送我们到支教点&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勐海人,但好多乡镇都没去过,布朗山也是我没有去过的乡镇之一,坐在车上我一眼未合,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心里有年老的父亲,年幼的孩子、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过一师一校的生活,那种恐惧的心理油然而生,不知自己能否挺得住。我不停在心里说服自己,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远方的路才是我前行的目标。传说在勐海有布朗山的路,西定的风,的确这路名不虚传,有的路段一个个凸起的大石头,行驶在路上的车辆颠簸不平,仿佛此时我思潮起伏的内心,凝望着车窗,望着那看不到尽头的路……</p> <h3>&nbsp; 领导护送我到校点,看到大大的操场旁边有一间浇灌了的平顶房,唯一不足的是一师一校,因为一个假期使校园杂草丛生,我暂时到村长家落脚,我正在竹楼上欣赏风景时,一道风景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群光着小屁股的孩子在村寨的小路上追逐戏嬉。村寨里陪我聊天的领导对我说:“老师,这群孩子就是你要招生的一年级孩子”听到后我脱口而出:“都要读一年级了还光着小屁股,不知道害羞羞”看着村寨的建筑,看着老百姓穿着,村寨里的卫生情况,确切的说要比坝子落后十几年,&nbsp;不是在倡导:“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要享受同样的教育吗”?虽然教育资源不够均衡,但我尽我所能,能给予孩子们的我绝不吝啬,突然觉得支教的这份责任更沉重了,这份信心更坚定了!</h3><h3>&nbsp;&nbsp;&nbsp;&nbsp;整顿好校园环境卫生,搞好一年级的招生工作,进入了新学期的教学正轨,第一次尝试一师一校工作,校长是我、主任是我,担任一、四年级的复式班教学工作,不知是孩子本来就有懒懒散散的习惯,还是在试探我这个陌生的女老师,上课时间,孩子们才陆陆续续走进教室,根本不存在时间观念,迟到在他们心里是属于正常现象。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我得出一个策略:我一个人要驾驭那么多的孩子,不从常规入手不知会是怎样的惨局,于是我向我原校(勐海镇中心小学)讨要了一台功放机和一台扩音机,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时间就放音乐,提示孩子们该起床了,&nbsp;再次更换音乐该上课了,村寨和学校仅有一条50米左右的小路之隔,虽然很近,但孩子们还是克服不了懒散的习惯 ,教育路上很有用的一句话在鞭策着我:“树人先树己”相信榜样的力量会超过严肃的说教。于是我在上课前的15分钟在教室门前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慢慢的孩子们觉得迟到了很不好意思,再慢慢地孩子们减少了迟到的人数,最后几乎没有迟到现象。缅寺的大佛爷对我说:“自从你来了以后,小和尚都不听我的话,早上起床叫他们做事,听到广播的音乐声撒腿就跑,比兔子还跑得快呢!家长们也对我说,以前我女儿起床会煮一锅饭才去上学,现在听到广播声响就往学校方向跑去了,也许佛爷、家长在风趣的谈话中有几分责备,而我却是相反的心理 ,心里乐开了花,把它理解为赞美不就行了呗,我成功进入了第一步。</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步抓教学。复式班教学,对我来说,一次尝试更是一种挑战,首先,从合理利用40分钟做起,做到精讲多练,培养班级小干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教室空间小,达到班级互不干扰,我要求村领导在操场旁边搭建简易房作为一年级班的教学点,我在两个班轮流教学时,做练习的班级得由小助手来管理,让班级的课堂正常运行,因为班级纪律较好,慢慢我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做起来一切得心应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学中除了完成课本知识外,还给孩子们传授文明礼仪,比如:如何讲究仪表以及一些卫生知识等,孩子们、包括村寨的老百姓,这些方面做得都不够好,在家长的眼里,孩子们头上长了个虱子之类的事,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根本没有想过是不讲卫生产生的后果,每个星期三下午,我都会带着孩子在学校的水龙头下洗洗头、洗洗脚,搓搓小手,经过我日常生活中常抓,孩子们的卫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观。</h3> <h3>&nbsp;2007年的茶风吹到了勐海县,吹甜了老百姓的心窝窝,特别是布朗山的人民,心里甜如蜜,茶价如涨幅的股市,一天一个价恪,这么可观的收入,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夜晚的村寨,这里一群那里一堆的喝酒的现象随处可见,餐桌上少了蔬菜切多了大鱼大肉,就不知道为家里添置几样有用的东西或给孩子增添几件像样的衣物。</h3><h3>&nbsp;&nbsp;&nbsp;&nbsp;&nbsp;完成普六验收工作,不允许一个孩子掉队是我教学的目标&nbsp;,也此次支教的首要任务,因为农忙季节,无人领弟弟妹妹,我都允许他们把弟弟、妹妹带到教室里,记得一个下午,四年级班有个小男孩叫岩罗,没有到学校上课,我发现后,安顿好两个班的孩子后到村寨挨家挨户的找他,在经过一个小卖部时,看到他在那里游走着,这我立刻就问他:“为什么不到学校上课”?他怯怯懦懦的说,我的衣服没有干,这时我回过神来,上下打量一番,弄得我哭笑不得,上身什么也没有穿,下身穿了一条他爸的大花短裤,鞋子也是他爸的大拖鞋,划船似的拖着,这时我放下严肃的面孔,慈爱中带着几分怜悯。我说衣服干了,回学校上课哦!孩子看到我没有责备他。开心的回应了,我虽不是他们的父母,但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一次,扶贫这个村寨的县联社领导到村里做工作,我把孩子们的情况反映给他们,向他们讨要了衣物,从县城带回学校发放给孩子们,虽然衣物不够档次,但也可以作为孩子们换洗的备份,其实我知道讨要衣物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重要是落到实处,提高家长的意识才是长效之计,所以&nbsp;我会不定时的召开家长会,利用这个机会给家长宣传卫生知识,育儿知识,以及如何把手中的钞票用在生活中,体现他的价值等等</h3> <h3>校长是我、主任是我。除了父母,我也是他们唯一不存在血缘关系的亲人,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很爱我,每个星期天他们都会在班车到来之前,在路边的小房子(村公所)等我,等班车停稳后孩子们蜂拥而上,这个帮我提一袋,那个帮我拎一包,那师傅总是开玩笑的对我说,我在这条线上开了那么多年的车,还没见过学生这么对老师好的。我笑笑说:“嗯嗯 ,这些孩子是挺好的”,从公路到学校要经过一条近似70度陡坡的50米小路,孩子把东西帮我送到学校,我像一个倍受宠爱的小姐姐&nbsp;,手甩手甩的跟在后面,到校园后把我把特意从县城为他们购买的小食品让他们享用,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 。布朗人民热情大方,特别是布朗族老奶奶,每次经过菜园时都不忘留一把菜给我,看到我午休时也悄悄留在门口 ,我推开门时经常会看到一把绿油油的菜放在门口,一阵暖暖的感觉涌上心头;家里有好菜时,村子里人都会叫我到家里用餐;下午上好课,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在家长的邀请下,我会和她们一同到山上采茶,在采茶的过程中聊聊教育孩子的方法,聊聊布朗族的民间文化,听听旋律优美的布朗情歌,偶尔学几句布朗语言,为口齿不清的自己,逗得别人哈哈大笑,也逗得自己笑得前俯后仰,融入她们的生产生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采回来的茶,她们帮我炒,帮我揉,帮我晒,精心做好制茶的每道工序,希望我能把香喷喷的茶香味儿带到家人朋友的手中。他们对我的好,我也记在心里。周末回家时,这个大妈几块钱买这个,那个大爹几十元钱买那个,我都尽力帮助他们,彼此都以信任为基础,在这个村寨,孩子们和乡亲们都用亲人般的爱呵护着我。一师一校教学工作也会带来很多困难,记得学校上面建盖缅寺,因为连续下了几天的雨,上面松软的土壤坍塌,在雨水的冲刷下全冲到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上下学经常摔倒,而此时正是农忙季节,我带领孩子们带上锄头、铲子,把操场上的土全都推掉,经过孩子们和我的共同努力,美丽的校园又还回来了。</h3><h3> </h3> <p>  对于一个女教师来说,来回的路途也是件困难的事。支教期间也是布朗山道路从谭石路改造柏油路的过渡时期,干灰雨阻,一天只有一趟往返的班车,因为个人所需进城购物的人们不约而同,乘车人数是准成人数的两倍,在周末回家的时候 ,我是属于半路上车的,所以经常没有座位坐,有时好心的老师傅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会在他的驾驶室旁边腾出个地儿让我坐下;有时候在没有位置的情况下就坐一起支教的女同事腿上,人多、东西也多,连插脚的地方也没有,车上有浓浓的汗味儿,鞋子的臭味儿、老百从嘴里呼出的酒气味儿、老草烟的味儿……坐在车上都透不过气来 ;实在做不到车的时候,就搭一起支教同事摩托车回来,雨天有的路段泥泞不堪,车放在路辄上都不会倒下,被泥巴围得严严实实的 ,一半时间骑摩托, 而另一半时间是用来推摩托的,骑骑推推、推推骑骑,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 ;而干天骑车回到家的我们,一头一脸,眉毛都是灰,你看看我的样子笑了、我看看你的样子也笑了,哈哈……不管怎样我们已平安回到家,将要重逢亲人的喜悦,忘掉了路途所有的疲惫,那样的日子现在想起来都害怕,不过今天又再次想起来的时候,也熬过来了。</p> <h3>  现在家乡变了,盖起了一幢幢小楼房,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除了吃好、穿好,住好,还把庭院建设的像小花园似的。工作之余,我也会抽空回村寨,看看孩子们的成长,看看家乡的变化,聆听乡亲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赞美!</h3><h3>&nbsp;&nbsp;&nbsp;&nbsp;&nbsp;人们常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用我的行动诠释了我存在的价值,人生就一辈子,所有一切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皆为经历,享受过程才是我们的财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布朗山支教回忆录</h3><h3> 2019.10.6 初稿</h3><h3> 2020、2、29完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