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归一 佳节重阳

绰绰有范

<h3>红尘纷繁,网海无边。茫茫人海,过客擦肩。花开花落,相遇是缘。过尽千帆,情到浓时是牵念。岁月的长河里,山水相依,日月相伴。书一卷真诚你和我,摹一幅水墨清雅莲。流年里携一缕阳光伴你一路温暖!友爱的岁月里有你无寒。安然于一抹淡定,煮一壶思念,以文字为凭,以淡墨为鉴。纵使天涯海角,一眸相遇,一生情牵!惟愿,时光静好,永如初见!</h3> <h3>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日。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h3> <h3>秋菊飘香重阳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悄然而降、近在眼前,秋已深,秋意浓,秋渐凉、菊泛黄、茱萸叶长,又到重阳,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里边的名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是啊!一眨眼的功夫,时间过的就像燕子飞的一样快,岁岁重阳,今又重阳。</h3> <h3>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h3> <h3>今天是重阳节,也就是“老人节”。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现在是改为老人节,为的是家人团聚,看望家里的老人。毕竟家里的老人也会感觉到孤单。</h3> <h3>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h3> <h3>登高远眺</h3><h3>重阳节在民间又叫“登高节“。我们可以登高塔,登高山,也可以登高楼!“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h3> <h3>赏菊</h3><h3>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h3> <h3>插茱萸</h3><h3>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h3> <h3>吃重阳糕</h3><h3>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h3> <h3>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