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印象

游剑江湖

<h3>  趁进校三十周年聚会返回西安之际,顺便去韩城转了转,之所以选择去韩城,是之前在《魅力中国》节目中看到了关于韩城的一些介绍,知道黄河边有一个司马迁故乡的小城,好像不错。正好同学中有一个陕西的同学家就是韩城的,于是一“忽悠”,大家便逃离国庆长假拥挤到爆的西安,呼拉拉直奔韩城。</h3> <h3>  司马迁祠墓是韩城必去之地。“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司马迁和他写出的史记,在中国妇孺皆知,刚进去的司马迁广场两侧,从五帝到两周,从秦皇到汉武,史记中的历史场景,通过一幅幅石雕,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h3> <h3>  过了山门,便是45度的司马坡,非常陡,之前是土坡,后来改成了巨石坡面。韩城文风深厚,明清达到了鼎盛,明朝仅四万人、清朝仅六万人、现在也才仅五十余万人的韩城,当年科举考试成绩斐然,朝中大官无数,最多时四品以上达千人之上,故有“朝半陕,陕半韩”,又有“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之说:当年秀才进京赶考,司马坡是必经之路,因为坡太陡爬不动,为了节省体力,租毛驴,发现驴不够用,考生太多。所以说: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可见当地文风之盛。</h3> <h3>  坡上右侧有“高山仰止”牌匾,原话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最早出于《诗经·小雅·车辖》,意为: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引以赞美孔子。现在这里建这个,也是表达了人们对司马迁的敬仰。学问、成就、贡献、品格、修养足够高的司马迁,才配担此重赞啊。</h3> <h3>  毛主席在表扬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文中曾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小饱读诗书,走遍千山万水,满腹经纶,功成名就。为了李陵事件,敢于直言得罪汉武帝,为了完成父亲重托,为了完成史记,又悲愤接受宫刑,忍辱负重,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3> <h3>  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也非常值得去感受一下。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距今2800多年,史籍中只有支言片语的零散涉及,谁也不知道究竟在哪里,文明如何,大致国情也是一无所知。由于盗墓者的爆炸声,意外地为考古人员找到了遗址地(盗墓贼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有时候他们比考古人员更敏睿更专业,洛阳铲就是他们先发明的),出土了24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00多件,填补了两周时期的考古空白。博物馆中精美的玉器、青铜器、玉剑金剑鞘等让人叹为观止,无比敬佩2800年前古人的智慧、审美、精湛工艺和高度的文明程度。5300年前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更是让人惊叹不已(2800年前时,它已经就是2500多前的文物了)。还让人了解到有比吕雉早400多年、比武则天早1500多年前的芮姜,曾经在把沉迷女色的儿子赶到魏国之后的第二年,率兵打败了强大秦国的入侵,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掌握实际大权的优秀女人。秦国在灭了芮国之后的400年,才全部灭了六国,真正完成了全中国的统一。</h3> <h3>  党家村是北方四合院民居村落的代表,由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与我的母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挖掘出来(倍感自豪),被誉为“东方建筑瑰宝在中国,中国北方民居代表在韩城”。这里的四合院和北京、平遥的都不太一样,对于看惯了各式民居村落的我,这里的建筑、砖雕、木雕、村落规划可能不如徽州,但党家村的宗族、教育、经商、家训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惜字炉,专门用来烧写过字的纸,更是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才有今天的党家村和延绵不断的中国文化。</h3> <h3>  党家村有“小韩城”之说,而韩城则有“小北京”之说。据说慈禧当年因为八国联军逃难路过韩城时,看到这里四合院星罗棋布、经济繁荣、达官贵人众多,称韩城像小北京。对于“小北京”,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乾隆年间,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故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乾隆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旨三道:一、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二、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因此,韩城有了“小北京”这样的美誉。韩城古城是中国保存较好的六座古城之一。80年代政府就决定保护古城,另在坡上建新城(为那么早政府就有的保护意识点赞)。古城内街巷、四合院、文庙(同时也是韩城市博物馆,可以深度了解韩城的前世今生)、城隍庙、东营庙保存完好,实属难得。文庙之前是小学(我同学的父亲曾在里面读书),城隍庙之前是初中(我同学初中就是在里面读的),正是这样的原因,它们才能在文革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中躲过浩劫,是传统文化的万幸!<br></h3> <h3>  今天的韩城环境优美,整洁漂亮,韩城人都自豪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如韩城灯火辉煌。其实之前的韩城脏乱差,地上一层煤灰,室外的桌面半天下来都可以用木棍练书法了,人们都不敢穿淡颜色的衣服。短短五年时间,新领导要求烧煤改天然气,运煤车绕到城外,原上风向的污染源发电厂改到了下风向黄河边,大力整治环境,发展旅游,才有了今天这颗黄河西岸的璀璨明珠,优秀旅游城市!</h3> <h3>  作为陕西省唯一在黄河旁边的城市,黄河最窄处(枯水季仅30米宽,丰水季100米,平均50米宽,在大禹治水的龙门,也是鲤鱼跳龙门之处)和最宽处(12公里宽)都在韩城。诗经中很多写的都是这里,包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蕴育了中华民族,黄河同时又是一条“变化无常”的河,河道经常变化,所以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与水打交道的历史,一方面要利用河流进行农业灌溉,另一方面又要防洪防灾。水太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不多不少才正好(和谐平衡,中庸之道)。对水的需求、治理和敬畏,始终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大禹龙门治水,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也和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法道自然”高度契合,这才是真正中国的智慧,中国的财富。</h3> <h3>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韩城,利用好了山里的资源和占全国六分之一产量的最优秀大红袍花椒(居然还有花椒酸奶、花椒啤酒、青花椒啤酒),又充分利用了母亲河黄河,在仅有的二分田上,发展出了辉煌的韩城文化。这次时间较匆忙,还有很多地方没能去好好感受(壶口瀑布,站在黄河边,来“黄河大合唱”———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但韩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传承的文化、优秀的名人、保护的意识、科学的规划,以及文庙中1500年的古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河明珠果然名不虚传!在韩城,可以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底蕴而深深折服。今日之中国和中国人,应该在古人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才无愧于先人,无愧于中国!<br></h3><h3> 一入千年韩城里,街巷楼塔庙无言!美哉,韩城!壮哉,中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