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沁黄淮海 祥云绕扬州

<h3>  盛世金秋,恰逢国庆七十周年,家国同庆,利用假期做一个自驾游,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之事。为避开大城市人满为患的国庆高峰,目的地定位扬州,去程顺游淮安,回程兼顾宿迁,时间允许再顺游商丘古睢阳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兼淮扬美食之旅,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那真是,恰逢七十大庆,国运昌盛,举国欢欣,始有江淮游:</h3><h3><br></h3><h3> 长街十里尽披红</h3><h3> 秋风漫舞旌旗动</h3><h3> 家国同庆氤氲生</h3><h3> 桂香沁润满洛城</h3><h3> 躬逢盛世满豪情</h3><h3> 半百不老常年轻</h3><h3> 高堂矍健逾古稀</h3><h3> 济济一堂扬州行</h3><h3> </h3><h3> </h3><h3> 二日晨,七人二车,早八点出发。由于避开了十月一号的高峰,一路高速,基本上还算畅通,除了在服务区略显拥挤,旅途顺利。</h3> <h3>  家庭游好处就在于,张弛有度,节奏自己把握。由于出发时间比计划晚了一点,加上服务区里人员较多,吃饭休息用时略长。到达淮安时,已经下午快六点。周恩来故居已经闭门谢客,没能进入。稍显遗憾 ,但是还有其它景点不受时间限制还不收没票,淮安还真是个静怡和充满魅力的小城。</h3> <h3>  淮安,地处苏北,乃运河南北要冲。自隋炀帝修大运河以降,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其地位一直极其重要,特别是清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简直是大清朝国脉所系,漕运总督住署淮安就为明证。后来太平天国一起,掐断了江南财赋北运,大清朝立即陷入风雨飘摇之地,虽然太平天国后来失败了,但是清朝国基已经动摇,国本已经不固。后来在辛亥年,被武昌一个无名小卒的偶然的一次失手走火为引子,引发的革命浪潮便摧枯拉朽般就结束了近三百年的满族统治。国运真乃时也势也,中华民族摆脱被一落后的少数族群统治的局面,真和这个一线般的运河息息相关,若运河是一杆巨称,那淮安城就如秤砣,很关键的。</h3><h3> </h3> <h3>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的巨大柱础。可见当年总督府建筑巍峨,漕运事业极其繁荣昌盛。</h3> <h3>  镇淮楼。淮河安澜,运河繁荣,国家稳定,盛世都有共同的相似性。镇淮楼修于漕运总督府所在地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在漕运总督福正对面不过三百米处,楼姿雄秀。作为城门楼的军事要地和祈祷运河淮河安澜的神灵所系,威武和灵秀并重。</h3> <h3>  镇淮楼,飞檐高挑。九月初,弯月如钩。</h3> <h3>  漕运总督府遗址内的中央官道,远处是新建的运河博物馆。</h3> <h3>  漕运总督府简介。</h3> <h3>  周恩来同志故居。</h3> <h3>  故居地处驸马巷。此地得名据说和朱元璋义公主无娇有关。无娇父朱重四,乃朱元璋堂兄,早逝。临终托付女儿给朱元璋,朱元璋小名重八,可见这堂兄弟应是货真价实。无娇后被封为庆阳公主,驸马黄琛曾任淮安兵马指挥使,对大明朝忠心耿耿。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在凤阳替朱家看守祖坟,老死任上。朱元璋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后,赐地淮安望仙巷北首,建驸马祠。此地遂改名驸马巷。周恩来后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有人说是居住地风水上好,我倒认为是和周本人立志高远,孜孜以求,不断自我突破升华有关。那首著名的十年面壁图破璧的明志诗,就不这里赘述了</h3> <p class="ql-block">  说到淮安 肯定有人会说起淮扬菜。不错,淮安是淮扬菜的起源之地。到淮安肯定要品尝淮扬菜。</p> <h3>  品尝美食,铺张的做法是到本地大店一通豪华点菜,豪则豪矣,实如天蓬元帅吃人参果,估计品尝不到真谛。另外也不想和荷包过不去,看完周恩来故居、漕运总督府、镇淮楼、驸马巷等,时间已不早。前面有图月如钩,就说明时间已过饭点。但为了不辜负早先所说的美食之旅,上网查 ,问土著,步行疾,终于在一片夜色苍茫中找到一家红星私房小厨。老板倒是颇为自信,没有菜单,只能厨房里有啥吃啥。在厨房和老板一通会商,开了含六个菜的菜单。</h3><h3> 六道菜,依次:蒜黄长鱼。其实就是鳝鱼当地人叫长鱼。鳝鱼新鲜,蒜黄清新。</h3> <h3>  蒲菜肉圆。这道菜正宗应该是蒲菜狮子头,由于时间仓促,狮子头已经售罄。改配肉圆,但一样做出了淮扬菜的特点。</h3> <h3>  丝瓜汆馓子。馓子被淮扬厨师拿来入馔,确实出乎意料,但丝瓜清新,馓子儒糯绵长,别有风味。</h3> <p class="ql-block">  鱼头疙瘩汤。</p><p class="ql-block"> 别处的鱼头汤未见疙瘩,此地面疙瘩和鱼头共煮,仅此一见。淮安虽说是江苏名城,但地处苏北,接近小麦产区,如此便也释怀。</p><p class="ql-block"> 后两道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和素炒菠菜。纯粹是为了一但不适应当地菜时,保证家人能有两个下饭的保本菜。事实证明我是多虑了。虽然是有啥吃啥,而不是想吃啥吃啥,看来老板的自信是有道理的。这几道菜可能不入淮扬菜系谱单,但是确实做出了地道淮扬菜的特点。清新欣香淡雅,讲究食材原味。基本上全国各地口味的食客都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美食的篇幅估计就这么多了。原本对扬州抱有希望,但是:</p><p class="ql-block"> 扬州城里人如海</p><p class="ql-block"> 开车难停绕圈圈</p><p class="ql-block"> 名店有名如九炉</p><p class="ql-block"> 大煮干丝实耳耳</p><p class="ql-block"> 打一桶油,主要是为了表示,在扬州城,由于人多车多,景点拥挤,停车难,吃饭更没法讲究。找了个很有名气的饭店,好像店名叫九炉分座,按照推荐菜谱,点了一通菜,还真是应了我前文的担心,大店花钱也没吃到典型的淮扬菜。看菜谱,有所谓的菜样,但是实在没领略到淮扬菜的精髓。淮安的一顿晚餐,竟然是整个行程的饮食之巅。算了,往下只说风景和人文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行程安排最紧,当夜11点入住扬州西郊锦江之星。第二天一早直奔扬州第一景点,瘦西湖。</p> <h3>  瘦西湖自公元486年吴王夫差开埠建城,原本只是护城河的一部分。后来经历代本地富商巨贾,达官贵人不断建豪宅、别院,慢慢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只是囿于地形水势,确实是城西之湖,和杭州的西湖相比,瘦实在是瘦了。</h3> <h3>  五亭桥,瘦西湖最著名景点。不管历史多么悠久,但看现在的风貌,确实据有清代的浓郁风格。感觉似一帮清朝官员凑在一起下跪迎接皇上。我欣赏他的建筑型制美感之余,确实有点别扭于清朝辫子的屈膝请安之媚态。</h3> <h3>  白塔云影。</h3><h3> 著名景点。和北京北海的白塔比起来,据说型制更加趋于完美。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风格。有清一代,已彻底改变了瘦西湖的汉文化传承。再次证明了我对五亭桥的看法。</h3> <h3>  水系中的游船。</h3><h3> 父与子的美好时光。</h3> <h3>  隐约可见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境况。</h3> <h3>五亭桥上看瘦西湖。</h3> <h3>  钓鱼亭</h3> <h3>  黑天鹅</h3> <h3>  二十四桥之藕香桥。</h3><h3> 一首杜牧的诗,为瘦西湖做了千年的活广告。二十四桥的本尊,被游人完全占领,无法上桥。也有说法,说瘦西湖一共二十四座桥。我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毕竟杜牧已经不在一千多年了,陪他逛桥的也不在了。到底指的是哪一座桥,各有认知罢了。</h3> <h3>  在扬州当天的下午 ,主要目标是东关街。由于国庆放假的原因,扬州城里也是客流如云。明明近在一公里之遥的目的地,到处是限行单行和禁行。导航简直也迷糊了。总而言之,一公里的直线距离 按导航提示,兜圈子十多公里后,才毅然决然放弃治疗。找了个犄角旮旯,冒着被贴条的危险,把车停下,步行进入了传说中的东关街。</h3> <h3>  浓郁供销社风格的百货商店。</h3> <h3>  东关街尽头的宋代东关城楼。</h3><h3> 此城楼系原地新建,城楼下方保留有自五代到北宋不同时期的柱础原址遗迹。</h3><h3><br></h3> <h3>扬州评话剧场的节目单。</h3> <h3>扬州评话剧场。</h3> <h3>  评话剧场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剧场所在的冬荣园很有来历,很有人文意境,且听我来说一段。</h3> <h3>  名园主人叫陆静溪,此人曾任清朝漕运盐运使。官声不知,但肯定是十分富有,但这都不是我想说的。想说的是他的女儿陆英,以及她女儿的四个女儿和女婿。</h3> <h3>  四女儿:张元和 张允和 张兆和 张充和</h3><h3> 四女婿:大女婿昆曲名家 顾传玠</h3><h3> 二女婿语言学家 周有光</h3><h3> 三女婿文学大师 沈从文</h3><h3> 四女婿汉文学家 傅汉思</h3><h3> 这几个人和陆英、张家历代大清高管豪富的故事请看照片文字,不再赘述。但可以看出中国大家族,优秀分子之间的传承影响互助借力等等,社会表面和内在其实不是看起来的那样,值得琢磨深思。</h3><h3> </h3> <h3>  东关街热闹市井。</h3> <h3>  城市中的运河。</h3><h3> 看起来规整有序,但这不应是运河本来的面目。</h3> <h3>  赴宿迁途中,路过洪泽湖服务区。</h3> <h3>  第三天。</h3><h3> 离开扬州,上午驱车,快中午至宿迁项王故里。项王故里确实位于宿迁城里梧桐巷。但只有据说两件真迹,一是项王手植槐,一是项王喂马用的石马槽。二十多年前我来这里看到这两件古物,没花钱。今日再来,花八十元 除看到了这两件古物外,看到了许多人造的房屋和复制的模型,真心不值。看到我文章的朋友,以后不用来花这个冤枉钱了。</h3> <h3>  项王手植槐。</h3> <h3>  那个饮马槽,没有照,实在照不出美感。</h3> <h3>  下午到宿迁的另一景点,敕建安澜龙王庙。也称乾陵行宫,他六次下江南,五次驻陛于此,还算是一处人文景点。</h3> <h3>  放大图片,可见乾隆御笔:敕建安澜龙王庙。仔细看,乾隆印章盖在中间的澜字上面,据说是希望运用皇帝九五至尊之地位,力压龙王,以求黄河安澜,运河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h3> <h3>  行宫内一进院子的御笔厅。刻有乾隆五次驻陛于此的五首题诗。主要意思是祈求黄河安澜,水灾不兴的意思。从四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字体略有进步,文采未见长进。</h3> <h3>  整个行宫建制,前庙后宫。庙里供奉海龙王,祈求水患不兴。后面为寝宫,还配有东宫西宫御花园御膳房等。这些不多说了,由于是行宫,大致还不如中原地区的富商大户的民居。重点讲一下寝宫前面院的六棵树。由于不好拍全景,就没拍,树都是寻常树,确实有年头了,说是乾隆手植,似可信。自东向西依次是:香椿、侧柏、国槐、柿树、梧桐、黄杨。导游解释是百世同春的寓意,这一点看客自己琢磨。还有一点就是槐树和杨树,被说成是怀杨。这个牵涉到了清代十大悬案的乾隆身世之谜。据说乾隆是汉人,母亲是杨氏。民间传说版本各异,有兴趣自行百度。</h3> <h3>  这才是运河的本真面目。</h3><h3> 运河首先体现在运字。城市里的样子中看不中用。别人看景,我确更喜欢看运河原本的样子。</h3><h3> 图中的船队,如水上火车,十节船体一字串联,每船按500吨计,这一列船队可远5000吨,半艘万吨巨轮。内河漕运实不可小觑。</h3> <h3>  乾隆行宫地处宿迁皂河古镇。</h3><h3> 第三天行程结束,奔回宿迁市里住宿,继续下榻锦江之星。</h3> <h3>  第四天,行程基本按计划进行。在宿迁早饭后,驱车270公里。于中午到达商丘古睢阳城。</h3> <h3>  睢阳城,城门和城墙确实是古城,但城内的民居实际上已经是完全的现代建筑,而且大部分是建国后盖的各种民居。大约两年前,商丘市政府,下了大力气,基本上是对古城内进行了推倒重来的式的再开发。如今大致模样已恢复宋代模样。而且网上已在宣传定价100元。估计这是最后一个不收钱的国庆节了。</h3> <h3>  城内大部分是经营场所。唯独城隍庙为纯粹人文建筑群。城隍庙现供城隍为张巡。张巡 唐中期人士,安史之乱时任河南节度副使,力守睢阳不失。为唐王朝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做出巨大贡献,为唐朝中兴巨璧之一。后被封睢阳城隍。</h3> <h3>  睢阳古城。</h3> <h3>  看完古城,踏上回洛之路,于当天晚六点多回到洛阳。四天的黄淮海之旅按计划完成。一路行来,从黄河岸边到长江岸边,领略了中华腹地之风,心潮涌起,录句于此,是为后记:</h3><h3> 金秋时节飒风起</h3><h3> 满帆起步洛阳里</h3><h3> 一日跨越河与淮</h3><h3> 夜宿扬州伴鹤息</h3><h3> 夫差开埠四八六</h3><h3> 乾隆寻亲几千里</h3><h3> 王侯将相建伟业</h3><h3> 何若今世过古稀</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