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祥庆的美篇

吉祥

<h3>2019年祖国七十华诞黔东南雷山苗寨深度游</h3><h3> 一、满怀好奇及喜悦的心情,来到我女儿大学同窗好友的姐姐家,观赏其母亲(下图我右边的苗族李阿姨)陪送给姐姐的嫁妆(陪送给她的嫁妆也是相同等级的)。</h3><h3> 两姐妹从阁楼上搬下珍藏着的滿满五箱苗族衣物及银饰,一箱一箱一件一件地给我们介绍、讲解,我们观看着、欣赏着。</h3><h3> 刺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女姓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苗族李阿姨从生下大女儿就开始,收集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在长长的岁月中抽时间慢慢的为女儿准备嫁妆,有出嫁那天穿的特别高挡的婚妆;有好几套女儿平时过节走亲访友的客妆;有好几套生活中的便妆;有十五双布鞋。李阿姨将自己喜欢的图案在漫长的岁月中分别用织绣、皱绣、双针绣、堆绣等绣法,精绣在这些衣物上。每种图案都蕴含不同的意义,每件衣物都装满了母亲对女儿出嫁后生活的滿满祝福!</h3><h3> 要知道,苗家女儿对母亲赠送的嫁衣是视如传家之珍宝,永世保存的。不穿时都是深藏不露,一般人是不能观看的哟。</h3><h3> 苗族阿姨两个女儿,一个在县事业单位工作,一个是凯里学院的老师。她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嫁妆,平时穿汉装,逢隹节或走亲访友时才穿上喜爱的苗族盛妆。</h3><h3> 大女儿生有一女,现在读大三了。大女儿告诉我们,她已经在为自己的女儿慢慢的刺绣嫁衣了。</h3><h3> 据苗族李阿姨及其两位女儿的介绍,尽管岁月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高科技现代化的日子变化多样,但苗族女性对夲族的风俗习惯、对夲族的习俗文化仍然是那样的热爱,并要世代传承。</h3><h3> 多么勤劳善良、平凡而又伟大的苗族女性啊!</h3><h3> </h3> <h3>千份情,万份爱,化着金线绣嫁衣。</h3><h3> 下面的照片是慈爱的苗族母亲李阿姨用选择的精美的图案;用最上等的丝线;采用堆绣、织绣、双针绣、皱绣及缩宝绣等多种绣法为其大女儿刺绣的婚嫁衣。</h3><h3> 此衣溶进了一位慈母对女儿的关爱,溶进了一位母亲对女儿婚后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祝愿。</h3><h3> 据说,这件嫁衣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刺绣专家评估价值为16万元。</h3><h3> </h3> <h3> 苗族母亲赠送其大女儿的银饰:纯银,多彩精美的图案,精细的加工。价值8万元。</h3> <h3> 部份嫁衣及绣鞋。</h3> <h3>  热情好客的两姊妹帮我穿戴姐姐当年出嫁时的嫁衣及银饰。</h3> <h3>  下面5张都是我和我女儿穿戴着苗族大女儿的服饰照片。</h3><h3> 看,我们脸上冲满着无比的喜悦与幸福!</h3> <h3>  二、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奥运之火走过的地方:雷山县郎德上寨古建筑群。</h3><h3> 郎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有248户人家。</h3><h3> 因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苗族都生活在深山,山多田地少,故苗胞的住房依山而建。都是木质的吊脚楼。建房不用一颗钉子,房子的房顶、柱子及屋的板壁,都是用公母损连接而成。郎德上寨的房子都上百年的木房子。上百年了,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h3><h3> 据寨里一位苗族老伯说,现在将他们的木房子拆散,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能够完全恢复成以前的原样木房。这充分说明了苗族木工建房技术之精湛!</h3><h3> 下面是 古老的苗寨风雨桥、古老的苗族木屋的代表!</h3><h3> </h3> <h3> 喜迎国庆,欢度丰收!</h3><h3> 苗民们身穿节日盛装,跳起欢快的芦苼舞蹈,载歌载舞,喜庆伟大祖国七十大寿!喜庆又一个丰收年!</h3> <h3> 美丽可爱的苗族小姑娘</h3><h3> 苗族小姑娘十二岁,在上中学,放假</h3><h3>了,也和寨上的阿妈阿爸、哥哥姐姐一起祝贺祖国,祝贺丰收。</h3><h3> 长得水灵灵的,多可爱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