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壶瓶山

青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nbsp;</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多多。一年中难得的2个长假,也是全国人民的2次大漂移。这么多年来,走向远方,似乎已成了中国人度假的主要方式。对我们这帮热爱户外的人来说,如此长假期,更是不会轻易放过。各大热门景区自是不敢前往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新闻中热播的人头风景。努力思索着往哪儿去,那些尚未踏足的地方,一一从脑海过滤。猛然间,思维就停在了壶瓶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nbsp; &nbsp;</h3> <h3>  壶瓶山,湘鄂两省界山,地处湖南石门县与湖北五峰县境内,主峰位于湖南,海拔2098.7米。它是湖南6座海拔2千米以上的山峰之一,也曾是湖南的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但自2002年湖南省测绘局测量酃峰海拔高度为2115.2米之后,壶瓶山就屈居酃峰之下排名第二了。老大的名号算是丢了,但是老大的余威并不会轻易散去,毕竟也当了那么多年,就算被别人抢了头,也还是无损它的声望。</h3> <h3> <b>&nbsp; &nbsp; </b>其实,我对壶瓶山的思念,早于8年前就在心底生下了根,至今日,已长成参天大树,颇有再不了了这念想,就要冲破脑海的势头。于是1号晚上10点多,老公海天在群里试着问了一句,假期后面几天有没有爬壶瓶山或是武功山的?殊不知很快得到狮子婆、雨霖铃、安男、天地人的响应,目的地均指向壶瓶山。为拼好2台车8个人,我于2号晩上又约麦子夫妇同行并出车,没成想他们很快答应欣然赴约。</h3><h3>&nbsp; &nbsp; &nbsp; &nbsp;</h3> <h3>  出发前没有做详细攻略,只因老公2日至3日要去金紫仙参加同学聚会,而我作为他们聚会的特邀“摄影师"陪同前往,也根本没有时间来做攻略。匆忙间我在网上查了些壶瓶山的资料,大致定了行程时间和重装登顶露营事项。说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驴行真的毫不为过。</h3> &nbsp;<div><h3><b>长途奔驰,一路感受石门古茶道的百年遗韵</b></h3><h3>&nbsp; &nbsp; &nbsp; &nbsp;</h3><h3> 4日,多云转晴。早上8点半出发,京珠高速上的车辆总是那样的多,一不小心老公驾驶的车辆因突然变道又遇前车突停车,导致后车前脸轻吻了一下我们车的屁股,还引得后车走下一个女人来讨说法。不想造成堵车,也不想耽误时间,我赶紧地向她道歉,也不管自己的车屁股被刮得有多伤,说了几句好话息了女人的火气,各自开车走人。之后一路顺畅在慈利西下高速转入省道往壶瓶山镇。省道306基本上是修在山边,另一边则是溇水河,颇似大石至牌楼的公路,路况却有点烂。再接县道008、省道303,则完全是在崇山中翻山越岭,盘旋蜿蜒的山路,峡谷峭壁的公路,容不得司机分半点心,这样全天行车10小时,于下午6:20终达大山深处的壶瓶山镇。</h3></div> &nbsp; &nbsp; &nbsp; &nbsp;壶瓶山镇原名宜沙,是在1995年撤乡并镇的热潮中由一镇三乡合并而成,当时因境内拥有全省海拔最高的壶瓶山,合并后干脆取名壶瓶山镇。入镇前一公里,需过黄虎港大桥,桥位处于深溪狭谷之中,跨越渫水支流黄虎港。黄虎港自古就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塞,曾有清代碑文记载此地"峭壁千仞,羊肠一线,结曲崎岖,摧车折轮”。1958年在此建成的这座石拱桥,主孔跨径60米,为当时中国最大跨径的石拱桥,甚至突破了赵州桥(跨径37.02米)保持了1400多年的历史纪录。<br>&nbsp; &nbsp; &nbsp; &nbsp; <h3>  寻到镇上的游客中心,停好车子就近吃了晚餐。餐后在凉意习习的镇上溜达。早就听说在石门县,有一条形成于明清时期、连接湖南与湖北、长达400多公里的古茶道。这条古茶道从3个方向与长江相连,然后通向万里茶道三大港口之一的汉口。宜沙古镇(即现在的壶瓶山镇)因境内多高山峡谷,自古盛产茶叶,又加水运便捷,所以也就成了古茶道上的茶叶产销中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夜里慕名寻访着宜沙老街,路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泰和阁,一座修茸一新的楼阁,没引起我的兴趣。转角信步走进旁边的一栋老式建筑,工厂作坊式的大厅内摆放着众多器械和木箱,再配以一些文字说明,猛然间才发现眼前所看到的竟就是百多年前的泰和合茶号旧址,房子虽已作了修整,但还是能寻到往日建筑的风格与气派。泰和合茶号是清末广东商人卢次伦120多年前在这里开办的,曾誉满湘鄂,鼎盛时期有数十个分庄、6000多名员工、300多艘帆船、1000多匹骡马,年产宜红茶15万公斤,还出口英、俄等国家,开创了宜红茶时代,博得"北祁红南宜红"之美誉。万里茶道悠悠,百年茶号凄凄。斯人已去,独剩冰凉器具无声诉兴衰。</h3><h3>&nbsp; &nbsp; &nbsp;&nbsp;</h3> &nbsp; &nbsp; &nbsp; &nbsp;再前行就到了渫水河边,也就遇见了沿河而建的宜沙老街。当年的老街是茶叶互市的重要集散地,因了宜红茶的兴盛,繁荣着它的繁荣,热闹着它的热闹。今日的老街口新立了一牌坊,上书"宜沙老街”四字,街内另有泥沙古井、古渡口、古戏院、石槽等旧文物,一切只想告诉后人,这里曾经有着多么辉煌的过去。<br>&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个仲秋的夜里,我轻触了这个地方的厚重历史,却感觉不到它的温度,许是离得太远、了解不够深入的缘故吧。真正读懂一个地,犹如喝茶,先要在闲瑕时间内放空自己,再经一道道程序泡制,最后细细品味才能闻其香知其味。带着些许叹息,回到游客中心,在前坪搭起帐篷,简单洗漱入帐。 <div><b><br></b></div><b>重装登顶,轻轻撩起北纬三十度的神秘面纱</b><br>&nbsp; &nbsp; &nbsp; &nbsp;<h3> 5日,阴有阵雨。早上7点,开车来到宜沙老街口渫水河桥头的老街饺子店吃早餐,之后车往壶瓶山主峰登山起点大洞坪(现壶瓶山村)。原本45公里左右的路程,百度地图导航总显示要绕道湖北150多公里才能达,需费时近5小时。信赖致极的百度地图此时让我感觉很无奈。只得使用最原始的问路方式,得知必经南坪村(原为南坪乡),于是先导航至南坪村,好在这一段27公里的路程导航还能找到。还是如昨日一样的山路翻山越岭,又急又陡的弯道颇是考验车辆性能与司机技术。过南坪街时,又小又短的街道,少少的一些人家,让我压根就没想到这就是曾经的南坪乡。看来没有了最基层乡政府机关驻扎的地方,都会慢慢变得沉寂,直至回归原始的自然面目。原以为此地会有个加油站,问过才知是异想天开。前路未明,油表显示油不到一半,不敢冒险再往大山深处开,于是在岔路口又折返至南坪街上找到一个能提供汽油的修车店,那种用2升饮料瓶装好的汽油,15元一瓶,灌了5瓶后,再看油表也并未有太明显的增加。也罢,多少算是加了油心终是定了些。</h3> &nbsp; &nbsp; &nbsp; &nbsp;过南坪街后百度地图上就再找不到去大洞坪的路了,无法导航,剩下近20公里的山路全靠逢人就问,遇一桥边岔路口有左中右三条路,实在找不到问路人,先往左行驶不到50米凭经验觉得不对劲,又折返走最右边的沿河峡谷路,中间那条路直接放弃只因看起来太新。这一路虽是不能导航,但路面却都是水泥路,路宽也免强可以会车,深山峡谷中能修好这样一条悬崖峭壁上的水泥路实属不易。<br>&nbsp; &nbsp; &nbsp; &nbsp; <h3>  9:40到达了大洞坪,感觉颇冷。大洞坪作为登主峰的起点地,来的人多了,就催生了壶瓶山庄、起点山庄、太白仙居等几家农家乐。我们把车子停在了最上边的太白仙居,此地海拔已近1100米。整理好的背包负上肩头时的感觉,熟悉而温馨。太白仙居屋边有一垄茶园,也发现今天这一路上的山间田地或房前屋后,都种植着着面积不等修剪齐整的茶园,就象渡口农民种植油菜样,成了家常便饭。穿过茶园就接上了登山的石板路,宽约1米,均以大小石块铺就,颇有些年代感。</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毛毛细雨中拾级而上,两旁的植被遮天蔽日,潺潺流水声如歌悦耳。仁者安人与麦子两个前头领路,才一会就看不到身影,拍合影时感觉少了人赶忙电话他们等等队伍。也遇轻装登山者,见到我们背上的大包,已不能从他们脸上读到惊奇的表情,这亏了这么多年户外活动的空前发展,还有众驴友的自我宣传,当然更得感谢各种媒体对驴友事件的炒作,终使驴友从僻静处走入了热闹区,只是在渐渐热闹伪驴盛行的同时,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想想驴友的初心是什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很是喜欢一路上的水,从百米山崖上,从林间小沟中,欢快跳跃着,如男童撒尿,似孔雀开屏,疑银河落地,水质也是清澈得很。一路上石崖也多,一些栈道就临空修在悬崖上。也有大块头的石头矗立着,带着层层纹理。壶瓶山早在1994年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华南虎等濒危动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和珙桐等珍稀植物物种及群落。地球上北纬30度的地方,均被称作地球怪圈或是自然迷宫,发生过的事件至今让人类难以用科学解释清楚,如玛雅文明的出现与突失,如埃及金字塔,如百慕大三角,如长江历史上在泰兴突然出现两次断流,如黄山的千年迷窟等等。而壶瓶山也正处于北纬29.5~30.09度间,理所当然地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雾气迷漫中走走停停到了半山腰,海拔约1450米,见到原味餐馆,雨霖铃被老板娘的甜玉米酒迷住,请我们一起品尝,那感觉胜似久旱遇甘泉。再往上一点就到了主峰一号农庄,时间已至11点半,于是放下背包准备在此中餐,候餐的过程,这帮老顽童们还是少不了的各种秀。<br>&nbsp; &nbsp; &nbsp; &nbsp;饱餐过后稍事休息,下午1点半继续往上攀登,遇一岔路口,左边指向太白草堂距离顶峰600米,右边则无任何标识。雨霖铃听信了农户的话,引我们直接走向了右路。明显的石板路走一段后变成了土路,看到几棵高大的板栗树,一颗颗毛球或挂在树梢随风摇曳,或跌落地上任人捡拾,剥开,饱满的果实让我们好一阵惊喜。过板栗林后有一房屋废墟,估计曾是农家屋舍,斗转星移间终是耐不住大山的寂寞,舍其而去。土路至此已无迹,该往哪去?海天在旁边的杂草丛中仔细寻,又发现了先头消失的石板路,只是感觉走得人太少,路已被两边的植被隐藏,需用登山杖拨开草丛才能行走。但有了石板路的指引,至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b></b> <h3>&nbsp; &nbsp; &nbsp; &nbsp;之后再无岔路,只是越往上,坡越陡,一路山花灿烂相伴,历时近3小时至顶峰。山顶建有仿木观景台、高高的铁塔,只是不知铁塔归属何家,反正感觉不象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巨头的基站,因为我们一行人的手机在这上面信号都是时有时无,有时甚至只能拨打紧急电话。当然在这至高点上,它用于国防也不是不可能。作为壶瓶山主峰山顶,标识海拨高度的石碑自是不能少的,石碑上仍是书写着:“湖南屋脊,壶瓶主峰海拔2098.7米”,二OO五年立”等字样,看来把它排名第二只是外人的一厢意愿而已,在当地人的内心深处就从没把“屋脊”这名号放弃过,也从来就没把自己当过老二。<br></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山顶雾还是很浓,四周白茫茫一片,难识壶瓶真面目,更别谈什么观长江、赏三峡了,壶瓶山神秘的面纱,我终是没能全部撩开。那就拍拍照,扎好营,再跟着狮子婆学跳鬼步舞算了吧。天色渐晚,雾中的水份愈足,飘在发上身上皆变水珠,此时风也渐起,气温开始猛降,可爱的安男用温度计一测,11度,过一会再测,8度。外面已是不能再呆,晚上6点半全部钻进了帐篷。山间的风,以排山倒海般的声势,冲击着我的耳膜。因此带来的寒冷,也不断碾压着事先未做好防寒准备的几个人的心灵。户外的防寒小知识,比如用登山包套住双脚,用雨衣包住薄睡袋等全部派上用场。我与海天算是好,带了冬天的装备,在肆虐的大风中,一夜无忧。</font></h3> <h3><b>作别壶瓶,长留心间的总是那些抹不掉的记忆</b><br></h3><h3> </h3><h3> 6日,阴。早上很早醒来,风继续呼啦啦吹,大有你不破我不休之势,不想钻出帐篷冻成冰棍,赖在帐篷里,听安男说“半夜起来扎红旗",听狮子婆说"把脚套进背包里后才有了温度但还是一夜无眠",听仁者安人说“昨晚多亏了两件雨衣才挡住了寒冷”,听天地人说“帐篷里全被雾水打湿如同睡水上"……每次的户外登山,总有一些花絮构成美好的记忆,让人历久弥新。</h3><h3> 早上的雾还是很大,满心期待的日出、云海会有吗?收拾好帐篷后,本还想在山顶守到天开云散,但安男和雨霖铃因衣服少冷得只想尽快逃下山。8点,上来2个早起登顶的游客,叫他帮我们拍了合照后开始下山。先是原路下山,后改走了一段经太白草堂的路。太白草堂海拔约1500米,是壶瓶山上最高的一家农家乐,可提供食宿。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还在这里设有一个哨所。如果不想在山顶露营,这里是个合适的宿营点。农家乐之所以都以"太白"两字命名,皆缘于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历此地,并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虎港流碧水,大胜耸丹霞"的千古佳句。</h3> <h3>  从太白草堂出来就遇到岔路口,往右是明显下山,往左则是一段平路。我主张往右下山,安男则往左探路,仁者安人则返至太白草堂问路,得到的答复是两边皆可下山。于是安男一人走左边路,其余7人则继续沿右边路下。这是一条很明显的小路,有着土路特有的松软,用对讲机呼喊着安男,感觉我们与他隔了一个坳,心里忐忑着这小路会下到哪个位置,会偏离我们的停车点吗?好在半小时过后,就与安男汇合于半山腰的原味餐馆,一切担心皆多余。之后再无变故,沿昨日上山路直下到太白仙居的停车处。原路下山已对身边景致无新鲜感,不过用时也有3小时,实测下山路程3.8公里。</h3> <h3>  在太白仙居中餐后开始返程,司机海天与仁者安人不想走原路出山,捉摸着如何从湖北那边上高速,最后一路询问着,从大洞坪下到云麓村再翻过重重大山,经白岩门在湖北五峰县长乐坪镇大松树村接入省道,之后上高速一路驰骋,用时9小时于晚上11点半安全到家。</h3><h3> 至此,重装攀登壶瓶山圆满完成。此行也成我们重装攀登湖南六座二千米以上高山的收官之作。只是从第一座到第六座,这中间时间跨度达8年之久。这一路坚持走过来的人,除了对户外发自内心的热爱,别无其他。壶瓶山即将成为曾经过往的一部分,更将成为生命中又一段抹不去的记忆。我只愿在往后的时光中,还能一如既往,爱我所爱,行我所行。</h3> <h3><b>时间:</b>2019年10月4日--6日</h3><h3><b>人物:</b>青鸟、海天、安男、狮子婆、仁者安人、天地人、麦子、雨霖铃</h3><h3><b>车辆:</b>标致408,标致3008</h3><h3><br></h3> <h3>(文中部分配图同行驴友提供,在此一并谢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