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说局里村的美是在时光的韵脚里,追寻一种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村子路旁盛开的花朵,以及村民随缘、质朴的心境也是另外一种令人难忘的美。局里的美无处不在,它在沐浴阳光奔跑的孩童身上,也在纵横交错一片片金色的田野上。</h3><h3>局里村位于铅山中部,是葛仙山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局里共有9个自然村,人口3400人,800余户。传说当年铅山建县,要选址筹建县城,局里和永平、湖坊成为备选地。三个地方都有优势,县令难以取舍。风水先生采用称土的方法,以升斗计量过称,结果永平的土最重,永平胜出,铅山县城选在永平。也有一种说法,县令勘察局里地形后说:“此地局促有限,未能远图”。从此“局里”成了村名。</h3> <h3>你看,那一条条蜿蜒在美丽乡村,并串起厚重文化的乡村小路,将局里妥贴画上一幅八卦图,如同迷宫一样。初来乍到的人常常走不出村庄,走着走着就迷湖。整个村庄象一个大磁场,将局外人的目光都吸聚过来,靠近它,了解它,探寻它朴素隽永的美。</h3><h3>先说一说局里的祠堂吧。局里共有3个祠堂:余氏祠堂、彭氏祠堂、邱氏祠堂。余氏祠堂修建于宋朝,已有1200年历史。余氏祠堂简单大方,而彭氏祠堂更显豪华大气,但较余氏祠堂晚八佰年修建。彭氏祠堂大门上刻有精美绝伦的石雕,特别是魁星石像,更是栩栩如生。</h3><h3><br></h3> <h3>走进祠堂,祠堂前厅正中央挂了一幅彭祖的画像,彭祖是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彭氏第一始祖。史传彭祖活了880岁,或许是古人的一种算法。按现在365天作为年记,实际寿命为120岁,是当之无愧的寿星。</h3><h3>抬眼望去,祠堂上方有两个长方形的天际,左右对称。这也是祠堂中独特的建筑格式一一天井,它是开放的,明朗的,纳水、落雪、听风、入光。天井上还挂着两串大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热闹。横梁上的木雕惊艳众人,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据当地人介绍,还有一个奇特现象,祠堂里从不结蜘蛛网,不管多久没被清理打扫。</h3><h3>祠堂后厅是个古戏台,近年来,村民众筹30余万元,在原有风格基础上,把古戏台修葺一新。局里因祠堂而不凡,又因祠堂而精彩。如今彭氏祠堂的古戏台已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村里还经常邀请一些文艺团体来到古戏台演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h3> <h3>祠堂是热闹的,它更是一种内心的归属。仔细观察一下祠堂的局部,它没有任何忸怩,仿佛一切自然生成,吻和东方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寻觅物欲时代下枯失的灵感。这个遵循血缘精神的祠堂,又让我们看到了孝的身影和古村落的薪火相传……。</h3><h3>在局里村,房屋的飞檐戗角总是指向远方,村民朴素的语言总是蕴藏着典故,八仙桌上的传统美食总是令我们尝后怡然自得。我们走在沧桑悠远的青石古道上,寻找一方天地一一土溪岭,但更确切地说是寻找铅山史上元代状元李谨斯的足迹。据说从村庄通往土溪岭这条古道也是李谨斯年少求学的必经之路,后来这条路也成了官道。李谨斯是局里读书人的杰出代表。“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局里村读书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人才。《铅山县志》中,西溪余氏和彭氏有:余鋐(嘉靖举人)、余翰(宝德元年岁贡、南川知县)、彭信(贡士、州同)、彭士贞(成化间选贡、州同)、彭旭初(嘉庆三十三年举人、四川南溪知县)。彭旭初还写了一首读书共勉诗:“雪案风窗年复年,蠧鱼不出费鑽研,未窮跋涉疑无路,那识高深别有天……”。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h3> <h3>在接近土溪岭路口左边有一条小道,这是以前贵溪、弋阳、横峰的老百姓前往葛仙山的必经之路。</h3><h3>在村民引领下,我们在土溪岭观赏了两块巨大的棺形岩石。两块蓝黑色的岩石表面光滑且有花纹,或许是久远年代里地壳运动,火山溶化的产物。其中有一块岩石被茂密的树枝遮掩的厉害,隐藏得更显逼真,让人有一种不忍触及的原始美。局里人把此地视为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寓意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祈福健康平安!</h3> <h3>村民告诉我们,以前土溪岭有99座石灰窑,每个窑口配有一个铁锤,每次打石烧窑都会引起5里外村庄房屋的震动,于是,村民就在村里不同方位打了99口水井,从此,土溪岭开山打石时,村里房屋再也不会震动。由此可见,局里的前人是何等聪慧!甘甜清凉的井水,滋养了一方百姓,生生不息。如今剩下的十几口水井也成了局里土地上的收藏。</h3><h3>站在土溪岭回望来路,那山峦直抵蓝天,那一朵一朵的白云,悠悠地飘在村庄与田野的上空。</h3><h3>祠堂和水井并不是局里的标志,也不是局里独有,它的最美之处正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h3> <h3>局里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家园,任你畅游、吟咏。午后古老的大樟树,透过日光,洒下了斑驳的树影,也洒下了我们的身影。铅山作协采风团队和村民代表,以樟树为背景,举行了一场座谈联欢会。首先,上饶市作协和铅山县作协领导分別带领大家颂读方志敏写的《可爱的中国》等文章,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余姓村民自告奋勇唱了两首红歌,接着一位耄耋老人,一字不漏地背诵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博得大家阵阵掌声。采风团队的文友们也不甘落后,苏老师唱起了自己原创歌曲,汪大姐也饱含深情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联欢会还有一大亮点一一赠送仪式,村民余万林老人把自己长年收集整理的《古溪局里民俗文化》手抄本,赠送给县作协团队,这本书主要收集喝彩民俗文化,包括草龙灯喝彩、木工上梁喝彩等,是一本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最后,大家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我们的歌声可以这样嘹亮,视野可以这样开阔,情感可以这样悠长而深情,共同祝愿祖国母亲明天更美好!</h3><h3><br></h3><h3><br></h3> <h3>“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随着时代的发展,局里自守自安的农耕文明,其封闭弊端日渐彰显。局里不再满足那印痕深深而伤痕累累的古道,一种探寻与外界连接的梦想正在孕育,局里的明天愈发可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