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仲雍,又称吴仲,商末周初人,姓姬,名雍,字孰哉,其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仲雍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次子,哥哥是泰伯,弟弟是季历。他是吴国的第二代君主,也是吴地和常熟的始祖。不仅常熟地方志有上记述,而且在许多的古籍上都有记载。在《史记·周本纪》中,称之为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时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时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h3> <h3>有趣的是,仲雍的曾孙叫虞仲,那仲雍本人为什么也称虞仲呢?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这个考释,庶几解决了仲雍何以又称“虞仲”的疑案,可以说找到了解释这个问题的一种颇为妥善的办法。</h3><h3><br></h3><h3>周太王古公亶父觉得昌很有才气,所以对昌十分宠爱,常对人说:“继我业者昌也。”因此古公亶父很想把王位传给姬昌,欲立三子季历然后传位给季历之子昌,于是仲雍与大哥泰伯主动避位。他们从陕西渭水之滨出发,让国南来,断发纹身,与民并耕。</h3><h3><br></h3><h3>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四十二岁的太伯与二弟仲雍离开周原,历经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穿过许多部落禁区来到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当时的江南茂密的森林覆盖着起伏的丘陵,平原上湖荡密布、河沟纵横、苇草摇曳、野兽出没,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而在土著民族的努力下,正创造着一种与江南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以稻作文明为基础的文化,已经历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此基础上进入了青铜器文化早期。</h3><h3><br></h3><h3>太伯、仲雍的到来,表明中原部落向江南地区延伸。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物候知识、新式家具,并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发展为江南土著文化吴文化。两人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了江南风土民情、风俗习惯,“断发纹身、裸以为饰”。不但剪短了头发,还在身上画了花纹,采取了半裸体的装束融入了土著文化中去。这表明两人不再回中原的决心。</h3> <h3>由于两人与百姓同甘共苦,又品格高尚,从而归顺太伯、仲雍有千余家小部落,并推崇太伯为国君,于是太伯自号为“勾吴”,人称“吴太伯”。有人问太伯为什么自号“勾吴”?原来兄弟俩来到荆蛮之地仍不忘他们在故土“吴山”隐居的一段日子。“勾”字荆蛮土语的发音词,“吴”就是“吴山”,而且“吴”与“鱼”读音相同。“鱼”是荆蛮人的图腾。太伯自号“勾吴”,语意双关,既对始居地的怀念又表示图腾之意。</h3><h3><br></h3><h3>太伯还说:“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当地百姓听了太伯一番话,对太伯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这块地方被称为“勾吴国”,这里的百姓被称为“吴人”。</h3> <h3>勾吴国建立后,太伯、仲雍在长江三角洲常年积水的江南之地,筑堤堵水,开荒造田,试种的农作物长势喜人,初获丰收。待安定后,想到母后太姜在分别时的嘱咐,又未知三弟季历继承王位是否太平,两人商量后立即派将军万奇快马赶回周原,把这里的情况向母后禀告。江南地区到了夏季梅雨季节,经常连降暴雨,发生水灾,太伯、仲雍带领百姓日夜防守堤岸,可堤岸仍被洪水冲垮,农作物全部被淹。两人万分焦急,遂决定召集方圆四地的头人进行商议。太伯道,水是农田之命,要抓住要害解决干旱水涝非要“以堵为疏”。并说,要开一条西向的大渎河,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这样既可灌溉又可排涝,还可通航运输。在开好大渎河的基础上,再开凿“九泾”,即九条河流。太伯取出已设计好的图纸分别阐明讲解,众人听后齐声称好。这样形成科学的水系后,太湖地区旱涝无灾,年年丰收,岁岁常熟。</h3> <h3>从大量考古发现:当时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器。耕田用犁、铧,铧是安装在犁头碎土的铜片;收割用镰、铚,铚是短镰刀;田间营理用锄、镈,镈也是锄草的;掘土用铲、锸等,共有十七种之多。能使用这些农具精耕细作,说明当时的农耕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所以粮食充足。墓地中普遍随葬粮食及食品。从盛储器的容积和数量推算,一个死者随葬粮食多达五、六百斤。</h3><h3><br></h3><h3>除粮食生产外,当时还大力发展植麻、种桑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养蚕、养禽畜,使江南吴地逐渐富庶起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吴地的生动描绘。故常熟境内的张桥、羊尖、练塘一带素有大片桑田,养蚕缫丝相当发达,称练塘为“水波荡漾,塘如匹练”。</h3> <h3>太伯、仲雍在开拓江南吴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同时,还筑城练兵,加强军事防御,巩固军事要地。《舆地记》载:“太伯当殷之末,中国楚王数用兵,恐危及于荆蛮,故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廓三十余里。”城内还建造宫室住宅及水井,居民都在城廓中耕田种桑,安居乐业,劳动之余,还唱土歌、跳土舞作娱乐。这一举动得到周围许多部落褒颂,纷纷举部前来归顺。</h3> <h3>“勾吴”立国后,广泛开展学习中原文化,颂扬“谦让”、“开拓”精神,仲雍身先士卒带头推行。为把大渎河开通至扬子江,仲雍必须东进开发沿江低洼地区。这一创举得到太伯的赞许,于是仲雍把儿子季简嗣于太伯,并携妻万妹向大哥告别。太伯含泪对二弟道,“望弟早日归来”。仲雍夫妇经过渔村(荡口)、月溪(甘露)等地到达海隅(常熟)。</h3><h3><br></h3><h3>太伯、仲雍二人不仅重视农业、发展经济,而且“崇文重教”,丰富百姓精神食粮。故乡岐山、周原一带诗歌盛行,百姓喜欢唱山歌,太伯、仲雍早年也是唱山歌的能手。他们来到吴地,知道吴人也喜欢唱山歌,于是就吸收了周原山歌的精华与吴地蛮歌相结合,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编成新山歌,后人称为“吴歌”,以此来教化吴地百姓,吴地社会文明的萌芽从此开始。常熟的白茆山歌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br></h3> <h3>仲雍去世后,就葬在了他为之辛勤奋斗一生的勾吴国境内。其墓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东麓。虞山古称乌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状如卧牛,又称卧牛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濒长江,南临尚湖。江南吴地先祖虞仲死后,长眠于此。常熟百姓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因此将其改名为“虞山”。虞山东南麓伸入常熟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h3><h3><br></h3><h3>仲雍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其墓后为“清权祠”,专祀仲雍。仲雍曾孙周章是周朝诸侯国吴国第五任国君。自吴国国君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朝。</h3> <h3>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周章卒后葬于常熟虞山东路,在其高祖仲雍墓旁。其后人以国号“吴”为姓,所以说,仲雍不仅是江南吴地的先祖,也是世界所有吴姓人氏的共同先祖。每年清明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吴姓人氏,都会相聚常熟虞山,共同祭祀自己伟大的先祖——仲雍。仲雍不仅是常熟人民的骄傲,更是所有江南吴人的伟大骄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