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镇留下了什么

沧海一粟

<p>10月4日我们来到了大同古镇。</p><p>大同古镇位于赤水河边,依山傍水。当年陸路交通还不发达时,惟有水运,经赤水河入长江可达重庆、武汉、乃至上海。由水运带动了各行各业,商贾云集,車水马龙。而且还是一个革命极早的发源之地。</p><p>大同古镇现存的建筑,建于明末清初 。重重叠叠的建筑物依山而建,参差有序。古建筑都是小青瓦,砖木混合结构,从结构来看有点类似于“川西坝子”的穿斗结构;还保留着不少竹编墙;保留了不少吊脚楼;街道上保存了完好的石板路,宽约五米左右,以当地盛产的红沙岩铺筑。</p> <p>來到古镇后,就顺着河畔的“平街”前行。在街上没走多久,靠河侧就有好几棵百年古榕,遮住了一条街。石砌挡墙的护岸,挡墙下就是码头。此码头修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码头长30來m,宽4~5m,临水平台宽阔。我所见到的码头中,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p><p>码头上篙杵臼窩星罗棋布,石梯石阶磨殖得光亮细滑。可想而知当年船运的繁忙,常常停泊着一艘艘载满货物的商船,运来了武汉、重庆等地的盐、布匹、绵纱以及各种日用必须品;运走了从附近(川黔)各地汇集而来的土特产品、中药材等。同时山上采集的木、竹排筏从这里随江飘流,送往沿江各地。商贾云集,車水马龙,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来來去去的货船为大同帶来了繁华。並且,大同又是“茶马古道”上的关津。</p><p>据说,大同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启蒙于此。每年端午节,群贤必致、老少咸集,千帆竞渡,彩旗飘场,鼓炮轰鸣,热闹非凡。</p><p>今天看到的码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没有了商船,没有了喧哗声。只有冷静与寂寞。</p><p> 古榕掩码头,江流分青嶂。</p><p> 槁窩言繁华,平台诉铺张。</p> <p>(靠河侧,大榕树)</p> <h3>(一处榕树下的游戏地点)</h3> <p>我们走在小镇上,古镇还留存了商船年代的记忆。</p><p>在那个岁月里,码头商业使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的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件、具成了大同主品。据说,最繁荣时,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p><p>由此同时,各种供祭祀类建筑应幸而建的有:坎离宫、禹王宫、万寿宫、观音殿等古庙宇。船工们为了安全,商人们为了兴旺前来祈祷。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有各地捐资修建了不少“商务会馆”。还有具有纪念意义的古碑、古牌坊等。</p><p>随着码头商业的衰败,这一切也失去了往日光彩,只有老一辈人的讲述还留有辞去的影子。</p> <p>祭祀建筑中较为出名有“坎离宫“,距离码头不到一百米。清代时叫“王爷庙”,供奉的是镇江王爷,为船工和盐商祭祀祈求神灵的地方。伴随着码头商业的发展而香火旺盛。后来迁入了火神、天公、天母等菩萨,其门对中有“坎、离、合、撰",由此乡民们就称它为“坎离宫”。据说,此庙内戏台坚固,木雕精湛,庙会期间常在这里舞龙耍狮热闹非凡。到了民国时期,改为“大同区公所”,石顶山武装起义时,“川黔滇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隊”袭击了区公所,豪发无损就取得了胜利,由此,留下了一段红色传奇的故事。</p><p>今天,看到的只是遗留的古蹟以及传颂的昔日的故事。</p> <h3>(依山所建的禹王宫)</h3> <h3>(依山而建的万寿宫)</h3> <p>祭祀建筑中另一个较为出名的是“观音殿”。据传说,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洪水泛滥,大同古镇被淹。灾民逃至观音殿,在菩萨前哀号祈祷,躲避洪水,至今殿前石门框水淹处还刻有“戊午年水涨至处”的标记。</p><p>1862年太平天國石达开前卫隊佔领了大同,被清朝地方武装阻击,激战十余次,持续半月之久,随后清军萧庆高部由合江终於攻入大同。双方死伤极多,人们也就在观音殿祈祷。</p><p>另外,殿内还保存有“万岁牌”的石刻园雕,历史价值厚重。</p><p>今天,同样只能看到以往遗留的古碛和传颂的故事。</p> <h3>(依山而建的吊脚楼)</h3> <p>大同古镇,受码头经济的影响,很早就开发了当地的土特产,有着山地和竹林的优势,可采集各种野生菌菇等,尤其是竹荪系列,另外就是竹笋系列。同时还可采集各种中草药材,特出的是金钗石斛,这里还有以金钗石斛作盆景的习俗。土特产随水运到达各地,换回当地需要的各种物品,这一切虽已成往事,但是随着对土特产的需求,收购供销仍在古镇延续,还有土特产的商店。我们来古镇已值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品赏到了竹荪类的烧菜,吃到了生长在山沟里的鱼,都是真正的纯天然菜品,味道很不错,在成都是难以享受得到的。</p><p>码头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当地小吃的发展,如今街上依旧各种糕饼,麦耙、滋粑之类的点心应有尽有。</p> <h3>(小吃)</h3> <h3>(小吃)</h3> <p>在老街还有一处“赤合支部”旧址。这里建党比较早,为大同留下了深深的红色纪忆。从介绍可知:中共赤合特支为贵卅省第一个地下党的地方组织。1927年中共川南特委派遗共产党员梁业广在川黔接壤的贵州赤水县城和四川合江县一常创建党组织工作。1928年初经中共川南特委批准,建立了中共合江特支。1929年12月经中共泸县委批准,中共合江特支改建为“中共赤合特支”。</p> <h3>(赤合支部遗址)</h3> <p>午后,我们离开了古镇。</p><p>在离开时,我在想,原本码头的商船川流不息,商贾云集。可当今陸路交通发展后,物流改道,只遗留下来了寂寞的码头和石阶梯,早已不见了停泊的货船。铁匠铺也随着商船的远去而衰败下来。今天紧贴公路边仍有一家,打铁的汉子赤着胳膊挥汗如雨,打的不再只是船上用的小铁具,只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还依稀留有老辈人讲的那份热闹,仍能翻动古镇已远去的繁华。不能不这样试问:如今髙速公路,高铁发展后将又如何影响?人们将又如何适应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