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走神州之路,品华夏文明。</h3><h3>本集《神州采风》介绍的是:共和国的长子、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我的家乡~辽宁省。</h3><h3><br></h3><h3>辽宁省,简称“辽”,历史悠久,早在7300年前的石器时代,辽宁就有人类繁衍,并创造了新乐文化、红山文化。辽宁资源丰厚、门类齐全,机械工业发达,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共和国的骄子”、“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辽宁省山水独特、风光秀美,又是富庶的鱼米之乡。</h3> <p class="ql-block">辽宁省省会~沈阳,简称“沈”,别称盛京、奉天,是东北唯一的特大城市、中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中国建国70年所取得的成就,都饱含着沈阳的奉献,称沈阳为“共和国骄子”可谓名副其实。图为2019年国庆节前夕在建于1899年的沈阳火车站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矗立于沈阳市中山广场(原红旗广场)中心的毛泽东塑像,始建于1968年,是当今沈阳市的主要地标建筑,“文革”以后全国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最为形象的主席雕塑之一。四周雕有表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的两组群雕,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设计,属于比较成功的艺术创作。图为2021年6月4日在毛主席塑像前的留影。</p> <h3>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清朝。沈阳故宫,即努尔哈赤初始的皇家最早的宫殿,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今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2017年8月携外孙在沈阳故宫标志石雕前的留影。</h3> <h3>沈阳故宫是中国两大皇宫宫殿之一(另一宫殿是北京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一直完整保存至今。</h3> <h3>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是近400年来老沈阳的标志。图为2017年8月与外孙在大政殿前的留影。</h3> <h3>沈阳故宫内楼台亭阁遍布,各俱特色,其中凤凰楼最为壮观。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色琉璃瓦,镶缘剪边,大气壮观,故有“盛京八景”之称。凤凰楼上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扁额。</h3> <h3>沈阳北陵,又称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皇家陵寝。图为2015年5月1日携外孙在北陵明楼和华表前的留影。</h3> <h3>沈阳北陵是沈阳主要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也是汉、滿、蒙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典型。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奉天城北,故名为“北陵公园”。现今,北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为1986年初春与妻女在北陵的留影。</h3> <h3>沈阳北陵园内古松参天、湖水荡漾,各牌楼、亭阁恢宏气派,雕刻玲珑剔透、精细秀美,五色琉璃瓦蟠龙壁造形生动、引人入胜。图为1984年夏于北陵角楼前的留影。</h3> <h3>昭陵牌楼是沈阳北陵的标志,花岗岩石雕刻,是我国明清经典牌楼之一。图为2015年5月1日在昭陵牌楼前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11日再来北陵,在红门蛟龙墙雕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11日在北陵公园北陵湖畔的留影。</p> <h3>沈阳东陵,又称福陵,是安葬皇太极父亲、清太祖努尔哈布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比沈阳北陵早建14年,即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1929年奉天省政府将福陵辟为公园,因地处沈阳东部故称“沈阳东陵”。现今沈阳东陵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为2019年5月2日在东陵正门的留影。</h3> <h3>从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俗称“108蹬”。108蹬是东陵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中国明清皇陵中唯一的建筑形式。108磴依山势而修筑,象征36天罡和72地煞,至高无上之意。图为2019年5月2日攀登108磴的留影。</h3> <h3>福陵的方城内有开阔的庭院,正面是隆恩殿,两侧有东西配殿,红柱黄瓦,花岗岩基座,汉白玉雕栏,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令人震撼。图为2019年5月2日在东陵方城庭院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2日在“东陵”的留影。</p> <h3>方城四周有青砖所筑的高大城墙,墙上有马道、垛口,四角各筑角楼。图为1984年夏在方城城墙上的留影。</h3> <h3>沈阳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众多,可在沈阳生活、工作了数十年,却有很多名胜古迹未曾来过。2019年9月28日,在老同学张绍林、王会英的陪伴下,“开天辟地”第一次骑车游沈阳,第一次认真品味沈阳的古老风韵。</h3> <h3>先来西塔。西塔名为“延寿寺”,延寿~好吉利的名字!全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和白塔组成,统称“西塔”,“西塔”始建于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乾隆皇帝为延寿寺题写的匾额悬挂在寺殿之上。“西塔”各殿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白塔洁白如玉,虽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复建,却也让人回味无限。</h3> <h3>邻近西塔的舍利塔,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为13层、八角、密檐砖塔,高34米,始建于辽代1044年,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迄今为止,舍利塔是沈阳现存最古老的文物,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旧雄伟壮丽,被誉为“塔湾夕照”,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说来遗憾,这么美好的地方,此前我竟全然不知,直到今天才听说。还好,我还是来了。</h3> <h3>岀舍利塔景区,我兴致勃勃前往北塔。北塔,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敕建的盛京城外东、南、西、北四座塔寺之一。据寺内石碑记载:“盛京四面各建筑庄严宝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护佑“国无祲灾”、“五福齐来”。北塔法轮寺,是沈阳四塔寺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的一处密宗寺院。</h3> <h3>在北塔不远的一处草丛中,有一块刻有“柳条湖桥”的碑石,体积不大,也不招人眼球,它却是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佐证。这里原是南满铁路上的一处铁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这里炸毁一段铁路,嫁祸附近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所为,以此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及日后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伫立耻辱石碑前,我腹如注铅,国家落后真是遭人欺辱啊!</h3> <h3>为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不忘国耻,国家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在原东北军柳条湖北大营旧址内兴建“九一八事变残历碑”,碑高18米,花岗石贴面,外形呈一部翻开的残破台历,上刻事变发生的简要经过。残破的台历碑是3000万东北父老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h3> <h3>“九一八事变”遗址已辟为“九一八事变博物馆”,馆内展出大量日本侵华的罪证物件、图片、档案和抗日烈士的文物,馆外还挂警钟一口,每年9月18日这天,沈阳人民都要敲响这口巨钟,以警示国人“勿忘国耻”,永不再作亡国奴!</h3> <h3>离开“九一八”向东塔“进军”!尽管还有15公里的路程,我依旧兴致勃勃。30年前,我无数次外岀去东塔机场路过东塔,却从未走近它,今天,我来了。图为在东塔公园入口处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沈阳东塔建于清代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是历史上沈阳八景之一,称“东塔春耕”。塔高33米,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宝瓶式塔身,塔身辟有佛龛,雕有梵字“南无阿弥陀佛”。宝塔周围配有风铎,微风吹动,发出清脆响声。图为2019年9月在“东塔”前的合影。</p> <p>沈阳是著名爱国人士张学良的家乡,张作霖、张学良在沈阳的官邸俗称“大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由大青楼、小青楼、红楼群、赵四小姐楼等建筑组成,各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日本式,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已辟为国家4A级博物馆。图为2016年4月与外孙在“张氏帅府”主楼前的留影。</p> <h3>沈阳不仅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也是多姿多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对沈阳进行改造和市政建设,使沈阳这座百年工业之城,变为水清、花美、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城市。图为2019年10月4日在沈阳南湖的留影。</h3> <h3>在原沈阳植物园基础上兴建的沈阳世博园,虽然与冠以5A级景区的标准相差甚远,但依旧是沈阳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19年“五一”在沈阳世博园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在沈阳植物园内的留影。</p> <h3>我对沈阳有着特殊的情怀,那是因为沈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生命的全部!终生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我无怨无悔!图为1984年国庆节与老伴在我居住附近的苏家屯区劳动公园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3日,在岀生并生活了25年的地房~苏家屯铁路大官房的留影。</p> <h3>辽宁的第二大城市~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滨城市,渤海、黄海在此分界,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城市建筑古今融合,风光旖旎。改革开放以后,大连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市政建设和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如今大连已成为国际级别的大都市。</h3> <h3>从1966年10月红卫兵串联第一次到大连开始,到1970年姐姐举家搬到大连,再到我被调到原沈阳军区负责军队企业宣传工作的50多年间,我无数次来大连,辽东半岛这颗璀璨的明珠便深深镌刻在我的头脑中。图为1983年7月中旬在大连火车站前的留影。</h3> <h3>我对大连还有一种别样的情怀。1976年国庆节,我与恋爱中的老伴一道来大连,观赏风光,幢憬未来,成就了我们一生美好的生活。图为1976年10月1日与老伴在大连动物园的留影。</h3> <h3>大连,背依中国东北腹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环璄优美,特别是近20年,大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这座美丽的沿海城市已然成为“浪漫之都”而令人神驰以往。图为2019年8月在大连街头的留影。</h3> <h3>在早年沙俄、日本占领大连期间,虽然犯下了累累罪恶,可给大连留下的一些极富艺术价值的建筑,倒也成为当今大连的一道亮丽风光。图为在原日本人于1912年兴建的朝鲜银行、现为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前的留影。</h3> <h3>大连城市广场著名,中山广场、胜利广场、友好广场、海之韵广场、星海广场、海军广场等数十个城市广场风格各异,自然亮丽。图为在始建于帝俄殖民统治时期的友好广场的留影。</h3> <h3>大连有一条街道别有风味,即“俄罗斯风情街”。这是中国第一条具有俄罗斯十九、二十建筑风格的街道,至今保留着38栋远东白俄罗斯时的建筑,都有百余年历史。图为在1902年由白俄罗斯人兴建的白俄驻大连地区行政暑、日本占领大连时期的东海轮船株式会社、现为大连艺术馆前的留影。</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星海湾还是一片沼泽滩涂,1993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开始兴建星海广场并于1997年建成,现今星海广场是亚州最大的城市广场,已成为大连的重要标志。图为2019年8月在星海广场的留影。</h3> <h3>星海广场恢宏浩大,百年城雕、巨型喷泉、中央草坪、星海广场四个景区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气息。2009年8月与老伴和外孙在星海广场的留影。</h3> <h3>大连星海广场南是浩瀚的渤海,星海湾大桥如长虹横卧渤海湾,份外壮观。它始建于2011年10月,2015年10月30日建成并投入运营。大桥长6000米,主桥长460米,双层桥面均为双向四车道,堪称中国现代跨海大桥的又一杰作。</h3> <h3>2019年8月8日与女儿及外孙在星海湾的留影。</h3> <h3>星海广场的西侧是星海公园,1909年由日本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所建,因海湾水中有一块露出水面的“天外来石”,被人们誉为“星石”,星海公园由此得名。</h3> <h3>星海公园山清水秀、沙滩平软,成为我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每来大连的游海之地。图为1989年8月携老伴和女儿在星海公园的留影。</h3> <h3>1982年6月带老妈在星海公园的留影。</h3> <h3>当今,星海公园水不清澈、环璄脏乱,岸边风光基本被商业化游乐场所取代,已经很少有人在此游海戏水,昔日那诱人的感觉在我的内心己经荡然无存,2019年8月再来,无非是找找几十年前的感觉而已。</h3> <h3>沿星海公园东行,就进入滨海大道了。滨海大道一侧倚山,一侧靠海,是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开发出来的沿海旅游之路,有燕窝岭、北大桥等多处旅游景点,其中北大桥最为典型。图为2009年8月携老伴和外孙在北大桥的留影。</h3> <h3>1994年8月陪同成都军区新闻同行在北大桥的留影。</h3> <h3>沿北大桥继续东行就是著名的老虎滩公园,公园前有老虎雕塑,是当今国内城市最大石雕。虎雕精细,技艺高操,栩栩如生,蔚为壮观。图为1994年8月在虎雕前的留影。</h3> <h3>2009午7月携老伴、女儿、外孙在老虎石雕前的留影。这是我与老伴最后的一次外岀,最后一次室外合影。</h3> <h3>老虎滩公园内有一尊虎叼美人鱼的雕塑格外引人入胜。传说古时有一个名叫石槽的青年渔民,为解救一位美丽的渔女不惜牺牲性命与邪恶的黑虎搏斗,最终在白虎星的帮助下战胜了恶魔黑虎。后人将青年渔民与黑虎搏斗的地方取名为老虎滩,附近村庄取名为石槽村。图为1988年6月在虎叼美人鱼雕塑前的留影。</h3> <h3>传说中的青年渔民在与黑虎恶魔的搏斗中,砍掉了恶魔黑虎半个脑袋,恶魔黑虎便化作半拉山屹立于海岸边。从此,半拉山成为老虎滩的主要标志。图为1988年6月在老虎滩与隔海的半拉山的留影。</h3> <h3>棒棰岛,是大连海滨风光的重要一景,这里以山、海、岛、滩构成的美丽景色给人以恬静的美的享受;这里更因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避暑、开会、会晤外国首脑的地方而充满了神密色彩。图为在刻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棒棰岛”标志石前的留影。</h3> <h3>棒捶岛树木葱葱,绿草茵茵。进入棒捶岛景区,仿佛进入人间仙境。</h3> <h3>棒捶岛之名源于距离海岸500米处的海面上有一小岛突兀而立,远远望去,极象农家妇女捣衣服(一种农妇洗衣服的方法)所用的棒槌,故称棒捶岛。</h3> <h3>叶剑英元帅1965年来棒捶岛时写下一首名为《远望》的诗作令毛主席大为欣赏,毛主席在他72岁生日时,他把这首诗作抄赠给自己的儿子、儿媳。现今毛主席《远望》手题被刻在棒捶岛的山崖上。</h3> <h3>沿大连棒棰岛东行不远即海之韵公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海之韵”还是无人问津的盐碱荒地、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地方。1996年开始,大连市政府投入巨大资金和精力,劈山修路、填海绿化,硬是将这片荒芜地区开发为海水清新、海浪涌动、海鸥飞翔、一步一景,如歌如画的“海之韵”旅游风景区,成为大连一处全新的地标。图为1999年国庆节与女儿在“海之韵”大风车前的留影。</h3> <h3>亲海,永远是人们对大海的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种情结对于我来说更为深刻。2019年8月12日,正值台风即将来临之际,我冒着大雨,来到大连东港近距离观看蓝色的渤海与黄色的黄海分界线那无比奇丽壮观的自然景象。风大雨大,海浪猛烈扑向海岸,越过海堤,没有一个人在此驻足,我却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地享受着大自然对我的礼遇!</h3> <h3>旅顺口,是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被称为辽宁的“天涯海角”。旅顺口原名为“狮子口”,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位将军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口。图为1988年4月在旅顺口标志石前的留影。</h3> <h3>旅顺口,是由相距300米的两座对峙小山而形成的天然海口,海口外是茫茫渤海直联太平洋,海口内是天然海港,300米宽中有91米宽的深水航道,每次可通行一艘大型军舰,鸦片战争后兴建的旅顺军港,直到今天还是解放军海军北海基地的一部分,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图为1987年3月在白玉山顶腑瞰旅顺口的留影。</h3> <h3>旅顺口的两座对峙小山似两尊雄狮镇海安民,因此老一辈的旅顺人至今仍习惯称旅顺口为“狮子口”,并铸铜狮一尊矗立于“狮子口”岸边。图为2019年8月在铜狮雕塑前的留影。</h3> <h3>我喜欢旅顺口的海,喜欢旅顺口的风,更喜欢旅顺口的这尊铜狮,它那威武正值、极富阳刚的秉性我敬重和追崇!图为1987年3月在铜狮前的留影。</h3> <h3>在旅顺的很多角落,人们总是能看到矗立于白玉山上的白玉塔。白玉山原名西官山,因1881年李鸿章视察旅顺船坞时,登上此山,当得知对面小山名为黄金山时,随口说道“既有黄金,当有白玉”,西官山由此易名为白玉山。</h3> <h3>矗立于白玉山顶的白玉塔很是壮观,它给美丽的旅顺口风光增添了不少色彩。白玉塔原名“表忠塔”,是日本政府为纪念日俄战争所建。1945年日本战败后,苏联红军占领旅顺,剔掉“表忠塔”三字,改名为“白玉塔”。2019年8月我在白玉塔前的留影。</h3> <h3>旅顺先后被沙皇俄国和日本占领数百年,至今在旅顺留下不少历史遗迹,旅顺火车站是其中之一。旅顺火车站是中东铁路南端的终点站,由清政府与沙俄于1898年联合所建。站台上的木质结构风雨构架与站舍浑然一体,完美地展示出俄式建筑的独有风格。</h3> <h3>旅顺口火车站现在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停止营运业务,除留有一间售票处以外,已全部封闭,据说火车站将改建为中东铁路博物馆,可谓:小小的火车站,无意中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迭变;小小的火车站,无声中记刻下岁月的盈盈流转。</h3> <p class="ql-block">旅顺东鸡冠山,山雀和杜鹃啼鸣,野樱和山桃遍野,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入醉。然而,100多年前这里曾是日本与沙俄争夺旅顺的战场。那硝烟滚滚、血雨腥风、尸骨横飞的惨烈情形在旅顺人的心里难以磨灭。图为1987年3月,与原沈阳军区报社同事在东鸡冠山日俄战场遗址的留影。</p> <h3>1900年沙俄出兵侵占了旅顺,日本为从沙俄口中夺下旅顺、进而占领全东北,于1904年8月19日向沙俄开战,主战场就在东鸡冠山。双方激战4个多月,日本三千余将士血洒战场却未能攻下。正当沙俄自喜而放纵警惕之时,日本军队铃木中将刀劈自己亲生儿子以镇军威并偷偷实施掘进作业到山体深部,放置2.3吨炸药崩毁沙俄工事,最终夺取东鸡冠山。战后,日本政府在东鸡冠山山顶树碑、并将两尊攻打旅顺的火炮(旅顺人称“两杆炮”)置于碑前以示纪念。图为1987年3月在“两杆炮”前的留影。</h3> <h3>日俄在旅顺的这场战争,给旅顺乃至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当年的战争遗迹被永久保存下来,诣在警示后人国之耻辱永远不忘。1994年9月与成都军区同行在日俄战争遗址“两杆炮”前的合影。</h3> <h3>旅顺日俄监狱旧址,是1902年由沙皇俄国始建,1907年日本扩建专门关押、处决中国爱国人士的地方,囚室、刑讯室、绞架室至今令人毛骨悚然。现在这里已辟为博物馆,成为教育、警示国人的基地。</h3> <h3>旅顺以塔著称,塔是旅顺的灵魂,胜利塔是旅顺塔建的主要代表之作,1955年9月由前苏联政府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0周年所建。塔尖为一颗红五星,周围有镀金的穗饰。胜利塔蔚为壮观,现今是旅顺的标志,是旅顺著名的一道旅游风光。图为2019年8月在胜利塔前的留影。</h3> <h3>胜利塔完美的建筑风格和雕琢艺术、还有她那饱含浓郁的俄罗斯的风情而令人赞叹。沿塔内螺旋楼梯拾级而上,直达顶层观瞻平台,旅顺风光一揽无余。</h3> <h3>距胜利塔不远处,还有一座洁白如玉的友谊塔,中国政府于1957年所建。友谊塔四周有汉白玉浮雕,塔座四面分别雕刻有北京天安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图案,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浮雕精致、秀美,极具艺术价值。</h3> <h3>在旅顺西南海域,有一座旅顺人都知道却因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之地,而很少有人登临的小岛,即蛇岛。蛇岛仅0.8平方公里,却生存着三万余条极具药用价值的剧毒黑眉蝮蛇,岛上沟沟坎坎、石缝、树尖随处可见剧毒蝮蛇,因而小岛被称为“毒蛇的世界”。1985年4月17日,我有幸在辽宁自然环保局同志的陪同下,率记者组登岛考察。图为在蛇岛的留影。</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位于大连金县有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名为“马桥子”。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兴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仅三年时间,一个小小的渔村变成为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城区,成为地处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中国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图为1992年在大连经济开发区“五彩城”的留影。</h3> <h3>但凡从沈阳去大连的人,无论是乘火车,还是乘汽车,途经熊岳城时,都会看到远远的一座兀岀的小山,这就是辽南著名的“望儿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就听说了“望儿山”的传奇故事,直到1994年7月我到39集团军采访时,才有机会在集团军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走近并登临“望儿山”。</h3> <h3>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地区是一片大海,海边有一户只有母子二人的贪苦人家。儿子才学优秀进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却不知儿子赶考途中已不幸翻船落海身亡,老人家每天到海边的这座山顶眺望儿子回归,整整眺望了30年,最终年迈体病而化为一尊石像屹立于山顶。明末清初,人们根据这一传说,在山顶修建一座藏式砖塔,并将小山取名为“望儿山”。</h3> <h3>屹立在山顶的母亲的化身——望儿砖塔。</h3> <h3>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没有人怀疑这样一条定律:在伦理文明被严重踐踏的今天,惟一没有被汚染的爱,那仍是母爱!世间最真挚、最伟大的情意,便是慈母之情,入骨入髄的慈母之情啊!</h3> <h3>望儿山地区是辽南著名苹果产区,望儿山周围果园片片,金秋时节,微风习习,果香扑鼻,风光旖旎,现在望儿山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区。</h3> <h3>鞍山,是辽宁第三大城市,因是国家重要的钢铁冶炼及钢铁产品生产基地,因此被誉为“钢都”。鞍山郊外的千山,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每年吸引百万游人来此观光、旅游、膜拜。图为2019年4月初来千山的留影。</h3> <p>千山属长白山支脉,有山峰999座,其数近千故称“千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仙境。1999年“五一”,大病初愈的我在老伴的陪伴下攀登千山,并在寓意深刻的“松涛映红”石刻下合影留念。</p> <h3>千山,虽无“五岳”之雄峻,却有千峰之壮美,以独特的群体英姿,象一幅无穷无尽的天然画圈,展示在辽东大地上。“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这是清代诗人姚元之对千山的绝唱。图为1987年与女儿在千山的留影。</h3> <h3>千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北魏时期,就有教徒在此活动。现今千山有寺、观、宫、庙、庵等30余处,宛如一顆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秀谷之中。宗教文化成为千山的深刻内涵,“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是对千山浓厚宗教气氛的真实写照。</h3> <h3>千山,不仅山谷幽幽、峰峦叠翠、寺庙恢宏,千山之水也是格外清秀。千山“龙泉湖”,山泉所汇并形成水系,清澈、甘冽,是著名千山白酒和青岛啤酒鞍山分厂的主要用水之源。漫步“龙泉”岸边,眼望水中密集的红鲤,吸吮泉水散发的清新气息,回顾“千山白酒”给了我不少情趣,真是别有一番感慨涌上心头!</h3> <h3>辽宁省又是具有300多公里边境线的省份,毗邻朝鲜,北起吉林省交界的浑江河口起,下至鸭绿江丹东入海口。异国风情和碧绿的鸭绿江,给辽宁省边境口岸丹东市增添了一抹神奇秀美的色彩。我喜爱丹东的恬静,更喜爱鸭绿江水的碧绿,因此一生中曾无数次去丹东。图为2013年8月10日与外孙在丹东火车站前的留影。</h3> <h3>美丽的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吉林、辽宁两省。鸭绿江之名源于中国唐代杜佑《通典》,因江水颜色、形状似鸭子而得名。鸭绿江大桥始建于1909年,1950年朝鲜战争时被美国空军炸断,朝鲜一侧桥梁沉入江底,中国一侧依然屹立,破称为“断桥”。战争结束后,中朝两国在“断桥”旁又建一座铁桥,称“中朝友谊桥”,是丹东的典型标志。2013年8月10日于鸭绿江畔和大铁桥的留影。</h3> <h3>鸭绿江“断桥”见证了朝鲜战争的惨烈,中国政府决定永久保留它,以警示人们以史为鉴、珍惜和平。</h3> <h3>丹东不仅是一座“江城”,也是一座“山城”。位于丹东城北的锦江山一年四季绿茵覆盖,花团绵蔟,一山尽得天下秀,素有“东北八景之首”的美誉,锦江山于1905年辟为公园,原名为镇江山公园,1965年改为锦江山公园。图为1992年在锦江山公园的留影。</h3> <h3>在丹东与大连之间有一处号称“北国桂林”的旅游风景区,叫“冰峪沟”。这里的春天山花烂漫;盛夏,草木葳蕤,清新凉爽;金秋,飘舞着红叶的山峦多彩斑斓。当然,最引人入胜的当属冬季,石林象玉石一样的洁白,奇峰象水晶一样耀目,山泉凝成了冰帘,滿眼冰山雪岭,一派银装素裹。“冰峪沟”之名正源于此景。图为1996年10月2日在冰峪沟的留影。</h3> <h3>冰峪沟风光虽好,却景深谷远,徒步难行,骑马观光倒是不错的选择。悠哉悠哉,惬意无限。</h3> <h3>本溪,是辽宁省地级城市之一,是国家重要的钢铁、煤炭生产基地,更是旅游资源丰厚之地。本溪水洞~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是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长达3000米,终年水流不竭,清澈见底。洞顶和岩壁遍布钟乳石,千姿百态,泛舟游览,令人流连忘返。图为1988年与妻、女在本溪水洞前的留影。</h3> <h3>辽西葫芦岛市,原为锦西县,1989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城市。城市虽小,历史悠久,史料及出土文物所证:葫芦岛远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葫芦岛三面环海,有独特、优越的海运资源,1910年民国政府在此兴建不冻良港,葫芦岛港运营直到今日依旧兴旺不衰。图为1987年7月在“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前的留影。此碑为汉白玉石料,于1910年筑港时所立。</h3> <h3>葫芦岛所辖的县级城市~兴城,是北方著名的海滨小城,濒临景色如画的辽东湾,素以“第二北戴河”之称。兴城海滨国家风景区于1988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图为1990年夏在兴城海滨“菊花女”雕塑前的留影。</h3> <h3>兴城海滨有四处天然浴场,其中第一浴场兴海湾是一片长约1.5公里的天然海滩,沙滩坡缓宽阔、水质洁静,每年盛夏,这里吸引百万计游客在这里戏水、游海。图为1992年秋在兴城海滨的留影。</h3> <h3>兴城海濱南端有“三礁揽胜”,在起伏绵亘的三座盘踞海中的明礁上,分别建有造型幽雅的观海亭,各亭之间栈桥相连,真可谓“三礁石恋大曲桥,百皱岩戏千重浪”。图为1997年6月于“三礁揽胜”前的留影。</h3> <h3>兴城不仅以优雅和海滨风光令人趋之若鹜,它的古城风韵更足蜚声海内外。兴城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更是中国唯一的方形卫城,城中轴点建有城中阁楼,城墙建有东南西北门,城中街道有数座明代巨大牌楼,1962年长影所拍电影《三进三城》即取自兴城实景。图为1988年7月在兴城老城内的留影。</h3> <h3>辽西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枢纽。锦州历史悠久,城市之名由远古的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冀州、幽州合并所得,1934年伪满时期设锦州市。图为2018年6月2日带外孙游锦州,在火车站前的留影。</h3> <h3>锦州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有机相融、精深厚重。市内建有“辽沈战役纪念馆”,详实记录了1948年10月,以锦州为中心展开的国共辽沈大决战的全过程,成为锦州现代文化的缩影。市内还有一座著名的古塔,名为“广济寺塔”,已有千年历史。图为2018年6月2日与外孙在锦州古塔前的留影。</h3> <h3>在锦州北面的北镇境内,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医巫闾山,有着从虞舜至明清4000多年的文明史。久远的光荫为闾山留下众多文物古迹。除此,闾山自然风光也丰富迤逦。山上怪石如林、山峰耸立、岩洞泉壑、古木奇松、飞瀑石棚、望海擎天,这些诡异多姿的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图为1993年“五一”去辽西赏梨花时,在医巫闾山的留影。</h3> <h3>辽阳市,规模不大却名声显赫。辽阳是辽金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的辽国国都。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将国都迁至沈阳。图为2018年6月2日带外孙领略辽金文化,在辽阳火车站前的留影。</h3> <h3>辽金文化的发样地,大白塔是佐证。辽阳白塔,是全国六座高塔之一,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故称白塔。图为2018年6月2日在大白塔前的留影。</h3> <h3>辽阳广佑寺恢宏气派,其内释迦牟尼佛佛像,是目前世界佛教寺院殿内佛身最高、体积最大的木质释迦牟尼佛坐像。史料记载:广佑寺始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岀现的寺院之一,千百年虔诚教徒在此膜拜络绎不绝,广佑寺香火传承千年经久不衰。</h3> <p>辽宁省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故事。抚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驻守在抚顺的沈阳军区一位名叫雷锋的普通战士,以他平凡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感染了中国民众。由此,抚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兴建雷锋纪念馆,向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大力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图为2016年“六一儿童节”带外孙参观雷锋纪念馆,在雷锋雕像前的留影。</p><p><br></p><p>早在小学生时代,我曾经看过一部《红日》的电影,里面《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让我终生难以忘怀。是啊,有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有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我爱我的家乡!辽宁每一处风光我不知看了多少遍却总是看不够;辽宁的故事讲了几十年我总是讲不完。身在家乡,心在家乡,叶落归根还将在自己的家乡!</p><p><br></p><p>往事汇集成册,留作永久记忆。</p><p><br></p><p>摄影、撰稿、制作:邹明珠</p><p>歌曲《辽河情》演唱:辽宁歌舞团曾静</p><p><br></p><p>2019年10月15日9点20分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