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2日下午,心血来潮,突然有了想去165团老营区看一看的冲动。因为165团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我军旅生涯真正开始的地方。所以,午饭吃罢顾不上休息,便独自驱车,从张掖市区向165团前进了。开车沿国道312向西,过了黑河不到一公里,看见了向北去乌江镇的路,就右打方向,进入了乌江镇的地盘。</h3> <h3>这条路,很多年前走过。那是我当排长期间,带着战士乘着解放牌大卡车,前往张掖的东大山里给团里拉米石路过的。那时,还是沙土路,我和战友们站在卡车厢里,手抓车梆,老司机车开的飞快,风把我们的脸都吹的变了形,前车后面扬起的沙土,直接淹没了后面卡车上的人。想想那时候,不知道吃了多少的土。</h3> <h3>那时的乌江镇叫乌江乡,街道两侧,全是低矮的平房。现在却不一样了,镇上既有住宅小区,还有建好的文化广场。农闲时间,老百姓可以过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h3> <h3>这是镇中心位置的广场,老百姓农闲时可以休闲娱乐健身。</h3> <h3>乌江,在张掖算是鱼米之乡。因为地处黑河下游,地势低洼,用黑河水灌溉方便,所以农村的稻田比较多,而且乌江大米还特别好吃。“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写的应该就是黑河下游乌江镇一带。现在,为了向黑河下游的居延海调水,国家不许上游大量的开闸用水,所以,乌江的稻田面积大幅减少,老百姓只能改种制种玉米。现在,农民的收入因种植结构的调整,收入也大大增加了。</h3> <h3>到处都是晾晒的制种玉米。</h3> <h3>过了平原堡不远,远远就看见了800米林荫道。当年我们亲手新栽的小白杨,现在又长成了参天大树,一颗颗挨的那么紧,又排的那么整齐,它们就像曾在165团当过兵的各位战友,依然矗立在165团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这条不到1公里的路上,不知有多少官兵曾在这里奔跑跳跃过。想当年,我也曾在这条路上挥洒过汗水。800米林荫道,这是一个特别的记忆,只要在165当过兵的,没有人不知道800米林荫道。</h3> <h3>过去,800米林荫大道宽阔、笔直、平坦,由于部队移防,路面没人维护,路面的柏油现在已经风化得面目全非了。</h3> <h3>到了165团大门口,只见大门禁闭,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只狗在不停的叫。想着会有人出来,结果狗的嗓子都快叫哑了,也不见一个人出来。只能沿着部队的围墙向西,看看能不能找到进去的路。</h3> <h3>走近再拍一张165紧闭的大门。</h3> <h3>到了部队围墙西南拐角,向西北看去,远方有树的地方就是老三营的营区。那里,才是我当排长的营区。</h3> <h3>部队营区的西门,不知啥时候已经封了。但是,还能看到门的大模样。</h3> <h3>这是老三营和团部之间的空地。想当年刚当排长时,连队的班战术、射击、投弹、队列训练就是在这块空地进行的。现在都被老百姓种上玉米了。</h3> <h3>老三营营区的平房现在拆的一间不剩。这里就是当年的营门口。</h3> <h3>老三营的操场现在也成了老百姓晾晒玉米的地方了。</h3> <h3>现在还可以隐约的看到当年环绕操场的道路</h3> <h3>图中的空地,就是当年我们8连的营房所在地。</h3> <h3>凡是在老三营当过兵的,对这个水塔应该有印象吧</h3> <h3>站在老三营营区的门口,向团部方向眺望。团里集会时,全营就这从这条路,一路唱着歌浩浩荡荡的走进团部。</h3> <h3>因去靶场的道路封闭,只能原路返回。营区的围墙也是残垣断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