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多年以来,一直有一个愿望,去韩城看看司马祠,因为这里是我心中的一个圣地,我觉得一生中至少应该到这里来朝圣一次。小学时学到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觉得他表达观点掷地有声;求学时读《报任安书》,他向挚友表达理想,感动的夜不能寐;也曾购得《史记》在家,虽没有读完,每次翻阅,不觉得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所记述人物栩栩如生,倍感亲切……来韩城的路上,雨转多云,似乎天会放晴,可到了司马祠,又是沥沥雨滴不断,似乎天公亦为太史公的生前际遇而伤心落泪……</h3><h3> 无论古今中外,在对人的认知上,总有一个十分遗憾的历程,就是很多才华卓著,贡献极大之人,在生前都是备受磨难,而总是在他死后,他的价值才被世人逐渐认可,斯时,其人的生命个体,早已化为一缕轻烟,消散的无影无踪了。司马迁就是这一典型特例……</h3> <h3>司马迁巨型雕塑</h3> <h3>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盛赞《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杨雄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影响极其深远。</h3> <h3><br></h3><h3> 司马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祠院占地4.5万平方米,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这四字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孔子的,后人用在此处评价司马本人,也更为妥帖;第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个字,第三坊上书“河山之阳”四个字。最后一台是司马迁的墓葬,是元代忽必烈负责修建的司马迁衣冠冢,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古柏苍郁遒劲,传说植于汉代。<br></h3> <h3> 元代以前,有多位帝王都曾许诺给司马迁修墓地,最终完成这一工程的竟是外族入侵者忽必烈。我更希望这一行为是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敬仰。</h3> <h3> 山上有好多建筑内,以不同方式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史记》,介绍司马迁对中国的贡献。</h3> <h3> 距司马迁祠5公里的兔东乡徐村是司马迁的故里,村里有司马迁祠堂等古迹。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相传司马迁受刑入狱,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为什么要改“冯”和“同”两姓呢?原来是司马迁遭厄运时,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不仅“冯”、“同”两姓以先祖光辉史迹自豪,整个韩城人也以司马迁骄傲。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市区建有宽畅的“太史大街”。在该街的西端的广场中,竖立着司马迁青铜塑像。</h3> <h3> 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迹。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前来韩城的游客,首先要来这里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祠墓。司马迁显然是韩城最大最响的一张名片!</h3> <h3> 兴尽归来,回望山上,松树挺拔,侧柏苍翠,修竹伟岸,虽然细雨蒙蒙,游人依然兴致盎然……2000多年之后,追风司马依然用自己的名字为家乡创造着财富,他也确实值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缅怀与膜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