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红色记忆(37)高地原上洒热血 仁庄战场献青春———记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革命英烈赵正锦

任峰毅

<h3>一、序</h3><h3>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座落在吕梁山坳里,这里有精美的建筑,有灿烂的文化,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同时还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称。</h3><h3> 董家岭村的赵氏家族为本村之望族,从清康熙年间来此定居,已历数载,为灵石八小家之一。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董家岭儿女们浴血奋战,英勇无畏谱写了一曲曲坚强不屈,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革命英烈赵正锦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h3> <h3>董家岭村赵氏源流碑</h3> <h3>赵正锦 男 (1921 —1941)山西省灵石县董家岭村人 少年时期在道美高小读书,受当时共产党人张龙陶(石拒人 抗日决死队成员)影响与本村赵明义、赵玉俊、赵明礼、赵辛酉等一批热血青年参加了张文昂领导的山西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在洪洞随营学校接受训练,1939年参加了著名的灵石高地原战役,后转战文水、汾阳、平遥、介休一带与日寇进行游击战,1941年在平遥仁庄战斗中牺牲,年仅20岁。</h3><h3> 上图为赵正锦烈士留在人间的唯一照片</h3> <h3>一、忍辱负重苦心经营</h3><h3> 董家岭赵氏家族原籍河北,明未清初迁居灵石,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董家岭定居。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河南、陕西等地经商做买卖,秉承守信经营,老实厚道的宗旨其规模逐步做大,以至形成从河南郑州、开封等地庞大的团队,平阳(临汾古称)东面的半条街均为赵氏家族的商铺,最后成为灵石富甲一方的八小家之一。</h3><h3> 作为赵氏众多堂口之一忍耐堂掌柜的赵復勤(赵正锦之父),更是继续了先辈勤劳聪慧的基因,远走河南经商苦心经营使忍耐堂生意不断做大。</h3> <h3>赵正锦故居</h3> <h3>二、一门五子各奔西东</h3><h3> 赵復勤共娶妻两房生有五个儿子分别为:赵正国、赵正世、赵正锦、赵正营、曹建功。由于家庭负担较重,不得不将四子赵正营(乳名四孩)、五子曹建功分别托付在王禹乡的赵家沟和刘家掌由别人代养。</h3><h3> 上图为赵復勤</h3> <h3>图为赵復勤的妻子出生于王禹乡黄原上的王氏。</h3> <h3>图为赵復勤的长子赵正国与妻子</h3> <h3>三、道美高小人生启蒙</h3><h3> 道美高小是三区知名人士耿步蟾、牛庭禧、郭喜雨、耿争光、靳子清等人联名募捐,于1920年(民国九年)集资兴办的。首任校长冀作聩,是山西一师优秀毕业生,知识渊博,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历任挍长有胡荣堂、张永富、同作茂、赵士杰等人。</h3><h3> 学校提有“勤、敏、勇、乐”的校训,以此作为训育学生的准则。</h3><h3> 道美高小当时是一所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校园在这里培养出了一代版画大师力群等爱国人士,抗日战争时期,以抗日决死队张龙陶(南关石柜人)团长为代表革命者深入到道美高小号召热血抗日救国,使赵正锦深受鼓舞和教育,萌生了救国救民进步思想。</h3> <h3>道美高小旧址</h3> <h3>四、热血男儿投笔从戎</h3><h3> 董家岭村距道美只有三公里,抗日决死队团长张龙陶利用该村亲戚关系,深入董家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仅董家岭就先后有赵正锦、杨忠信、赵正世、赵王俊、赵明智、赵明义、赵明礼、赵辛酉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参加了抗日决死队奔赴前线。赵正锦当时正值新婚燕尔,家里没有香就点燃蒿草拜过天地高堂,第三天便告别双亲和娇妻去随营学校报到,走向了抗日战场。</h3> <h3>五、大槐树下信仰坚定</h3><h3> 1937年12月底,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奉命进驻山西省洪洞县白石村。1938年2月2日奉命离开白石西迁洛川。</h3><h3> 随营学校开办后,系统地开展了政治、军事教育。政治课内容为:统一战线、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政治工作、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等课程。着眼点与落脚点是转变学员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党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赵正锦所在的二分校在赵城的好义村。</h3><h3> 在这所革命的溶炉里赵正锦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h3> <h3>图为随营学校旧址</h3> <h3>六、高地原顶生死弟兄</h3><h3> 1939年4月根据准确情报,得知日军将从霍县和灵石的南关、道美的据点出发,进占汾河西侧山上的王禹建堡据守,设置伪区公所扩大其占领区确保南同蒲铁路线安全,赵正锦和赵正世兄弟俩所在的五总队立即从泉子坪、上下黄堆出发赶往王禹罗汉之间布置兵力阻击日伪军。</h3><h3> 战斗从4月18日上午7时左右,当400余名步炮联合之军,从汾河河谷西侧爬上山来,进入伏击区,五总队预伏的部队突然开火,予敌以迎头痛击,山炮、迫击炮同时开火,敌人见势不妙,一路冲入罗汉村内,一路冲入柏明村内进行反击并以迫击炮掩护,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均被五总队打退。二大队六中队冲入罗汉村,歼灭了固守于村附近的魁星楼内的几个日军,俘虏翻译官1人,缴获战马1匹。中午过后,在纵队优势炮火的轰击下,窜入柏明之敌不支,与罗汉之敌纠合在一处。此时,五总队四大队、二大队也由王禹村东北阵地推进到罗汉村的正西和西南一带高地,对敌形成包围,准备总攻,敌人打不赢又逃不脱,只好龟缩在罗汉村,挖堑壕,设路障并上房依烟囧等作掩护居高临下射击,战士们刚跃出隐蔽工事向前跑不多远,往往就中弹倒下。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在炮火和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五总队向被围之敌发起了总攻。但由于受到敌人依托在房上修的工事、在墙上挖的枪眼进行抗击,及巷道上设的路障的阻碍,再加上部队缺乏攻坚训练和器材准备,坚持很久无法解决战斗,于当晚撤出罗汉将敌人围于村内。</h3><h3> 第二天(4月19日)拂晓,日军三元联队,调动同蒲沿线的大批日军附火炮10余门,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对五总队实施反包围,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发起进攻。首先向总队指挥所攻击,后向一大队阵地轰击,在正面的四大队和右翼的二大队仍顽强战斗,从早晨打到上午十时许,敌人在汉奸的引导下从五总队阵地左翼绕到一大队阵地后面,在大炮轰击下(并释放了催泪弹)从赵家沟突破一大队阵地,这时,赵正锦、赵正世所在的中队的战友们全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很多战友被敌人的催泪弹刺激的无法睁开双眼,但他们毫无惧色,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年战士,身背文具、书本的中小学生,扛起枪、端起刺刀与鬼子展开了殊死抗争一中队指导员刘应科,年轻战士牛绍南、牛长贵、王昌柱、赵明义有的中弹牺牲,有的被敌人逼到山圈活活闷死,有的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但他们牢记“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最末一道壕沟”的决死队铁骨誓言,勇敢的投入了战斗。由于寡不敌众,为了保存实力最后被迫撤出战斗。</h3><h3> 这次战斗,部队打的英勇顽强共杀伤敌人300余人,五中队伤亡近200人,有68名战士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68名以身殉国的英烈中,灵石籍的有34名。</h3><h3> 这就是灵石抗战史上闻名中外的“王禹罗汉高地原阻击战”。</h3><h3> 战斗结束后,赵正世、赵正锦、赵正营三兄弟来到高地原附近的赵家沟村,实在饿得无法支撑了,就在赵正营家里拿一个馒头三人分而食之,随后匆匆作别,万万没想到这一别弟兄三人竞然阴阳相割再也没有见面。</h3><h3> </h3> <h3>直插云天的高地原烈士纪念碑</h3> <h3>群山环绕的赵家沟村</h3> <h3>八、老虎山下重振雄风</h3><h3> 灵石梁家墕泉则坪村(时属隰县)位于灵石西山最高峰老虎山(又名清凉山,人称天尽头)下,处于灵石西山边沿,与汾西、隰县交界。1938年抗日决死纵队三纵队在政委张文昂、政治部主任韩钧的率领下,由汾西勍香镇暖泉头村来到这里进行整编。</h3><h3> 高地原战役结束后,决死队再次返回泉则坪村,有30余名伤员被安置在村里养伤,同时在这里召开了祝捷悼亡大会并立碑纪念。农忙时节张文昂、韩钧两位首长还带着战士一边帮助村里百姓做庄稼活,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这其中赵正锦是活跃分子他写标语、发传单,深入农户宣传革命道理被推选为宣传队长。</h3> <h3>位于泉则坪村立有决死纵队高地原战斗纪念碑的千年古槐</h3> <h3>决死队泉则坪祝捷悼亡大会留影</h3> <h3>珍贵的影像资料</h3> <h3>珍贵的影像资料</h3> <h3>阵亡将士纪念碑</h3> <h3>八、汾河两岸纵横驰骋</h3><h3> 1939年阎锡山以整顿队伍为名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晋西事变”。赵正锦所在的决死二纵队在张文昂等同志的坚决斗争下,突出日军和阎锡山的围追堵截于1940年1月转移到方山、交城、文水、平遥、介休等地开展游击战争。</h3><h3> 1941年进入抗战中期,为保障晋冀抗日根据地与延安的联络畅通,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太岳专区建立了秘密交通线,同时于1941年在同蒲铁路以西的晋中平川地带在平遥、介休、汾阳、文水、孝义四县敌占区组建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以确保这条动脉的安全。因为平遥县仁庄村地处晋中、吕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仁庄便成为当时平介县政府驻地。</h3><h3> 赵正锦所在的决死二纵队在文水县石永、水塞、汾曲、下曲镇一线与日伪周旋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仅1941年到1942年短短的一年时间,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就达30多次,历时400多天。其中许多次赵正锦所在的部队都是首当其冲,从始至终与敌人展开斗争。敌人频繁的“三光”政策,强化治安,封锁蚕食使当地生产生活受到极大的破坏。敌人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再加上1940年以来年年灾荒军民基本靠土豆,糠菜维持生命,油盐很少吃到,人们的体质下降,疾病重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尽管如此,面对黎明前的黑暗决死纵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度过难关。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合作齐动手生产自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群众尽管温饱难保,也要做鞋交粮支援部队,部队挖窑洞,筑营房开荒种地,尽量减少人民负担,他们没有鞋穿就捡破布乱麻来打草鞋,没有冬装就梳洗羊毛代棉絮,口袋里都装着羊毛,得空就捻线编织衣、袜、手套用桦皮代纸,点松节为灯,学习文化坚持不辍。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大家同甘共苦,友爱互让,锅里的饭不多了,人们看看又走开自己忍饿给别人吃,衣服不足让别人用,大家齐心协力共渡时艰。</h3><h3> 与此同时,他们还与日伪展开游击队,1940年3月29日六团一营和汾阳大队到平川平遥县之间的回回堡村执行任务,遭到白石和宁固阜两车站据点的日军数十人进攻,一营和汾阳大队预伏村边待敌人迫近时即以火力猛烈杀伤,敌人溃不成军,此战击毙日军小队长高桥,生擒敌中士曹长佐佐木。共毙伤日伪军20人并缴获机枪一挺,掷弹筒一具,步枪十余支。此战对伪政权和汉奸是很大震慑。</h3><h3>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子弟兵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平介县这条红色交通线上形成了路经此地的我党工作人员“吃饭有人搞,住宿有人找,走路有向导”的良好局面。正是在这里赵正锦将老乡康泰山的嫂嫂认作干娘,以谢她们的精心呵护。</h3><h3> 图为赵正锦部队首先驻扎的文水县石永镇</h3> <h3>石永镇</h3> <h3>石永街道</h3> <h3>石永标志建筑“石永市楼”</h3> <h3>平遥仁庄村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h3> <h3>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h3> <h3>位于平遥县杜家庄乡的平介县政府旧址</h3> <h3>赵正锦曾经住过的院落,就是在这个普通的院落赵正锦与康家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仁庄也从此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h3> <h3>曾与赵正锦情同手足的平遥县仁庄村康泰山老人</h3> <h3>平遥仁庄村村委办公旧址</h3> <h3>九、仁庄战场殊死火拼</h3><h3> 1941年农历腊月廿三日,日寇80多名骑兵和我八路军决死二纵队50多人,在文水北齐遭遇他们顽强的和鬼子一面战斗,一面退却,退到仁庄村西十字街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左右,决死纵队队长看了看西边是高楼,东边是高房,打击敌人是最好的有利地形,但他发现村里居住着几百名父老乡亲,一旦发生战斗势必群众遭殃,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果断下达命令,有枪的跟我走,没枪的照顾老百姓。随即带着包括赵正锦在内的20多名有枪的战士跑到村南口的庙宇内抗击鬼子,当日军冲到村南口时,早已严阵以待的决死队员瞄准日军火力全开,敌人仓皇逃窜退到村北,稍作整顿又冲到仁庄村的郭家街,爬上房顶和决死纵队展开枪战,由于我军在庙西的大操场敌人居高临下占领了民房有利地形,加之正值学校放假,庙门上锁战士们进不了庙院,子弹象雨点一样倾泄下来,但英雄们毫不畏惧,20多名战士手端自制的步枪,和四倍于我军且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展开了殊死搏斗。当赵正锦猫着腰正向前方跑去时,飞来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霎时剧烈的爆炸将脑袋一分为二,年仅20岁的他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有起来,战斗从中午两点多一直持续到六点钟,包括赵正锦在内的13名八路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h3><h3> 上图为仁庄战场庙西旧址</h3> <h3>十、南长畛畔不灭英魂</h3><h3> 战斗结束后,仁庄村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将13名烈士的遗体就近掩埋在了村西南方向的辛村道西一个叫南长畛的地方。从那时起一直到全国解放后,每到清明节康泰山老人都要去那里祭扫先烈的墓地,以表达深深的怀念和景仰之情。</h3> <h3>已夷为平地的烈士墓地</h3> <h3>请永远记住这里还掩埋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雄献身的12名烈士的忠骨!</h3> <h3>十一、百里寻亲侠骨尤存</h3><h3> 新中国成立后,赵正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地人民政府曾把“杀敌功臣”的牌匾悬挂在了他家大门之上,以表彰其为国捐躯的壮举。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赵正锦牺牲地家人一直无法知晓,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南下参军赵正锦的战友南关村的牛守林回乡去董家岭走亲戚时,提及此事才把赵正锦牺牲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赵正锦的家人,顺着牛守林提供的线索,赵正锦的四弟赵正营与其侄子赵明忠乘火车来到了距灵石百十公里之外的平遥县仁庄村寻找烈士的遗骨。当得知烈士亲属的来意,仁庄村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给予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并由康泰山老人当向导去挖掘烈士遗骨。当到达目的地时,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在牺牲的十三名英烈中究竟那一具是赵正锦的遗骨呢?大家想来想去没有好的办法,按照灵石当地的风俗,赵正营他们找来了几张纸照天焚烧并深情的说道:“兄弟,你要是九泉有知,想回咱家就给我们指个方向吧”。说来也奇怪,焚烧的纸灰随风袅袅升起,在天上飘飘洒洒之后慢慢的落到了附近的一块空地,顺着这个方向挖下去果然有一具遗骨。于是,赵正营和赵明忠便将遗骨收起返回村里。回到村中村干部又用集体的马车将赵正营一行送到平遥火车站并安排他们踏上回家的征程。</h3> <h3>这就是曾经悬挂过“杀敌功臣”匾额的赵正锦院落的门梁</h3> <h3>烈士英名录</h3> <h3>烈士英名录</h3> <h3>十二、再访故地浓浓深情</h3><h3> 2019年9月在共和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我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董家岭”一书的编者再次来到平遥踏上了仁庄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土地,在梁继国老师的引领下,先后走访了康泰山老人的女儿以及仁庄村村委李主任并对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探访,尽管烈士牺牲已七十多年了。但每每谈及这些总是意尤未尽,满满深情。</h3><h3> </h3> <h3>康泰山老人的两个女儿</h3> <h3>编者与康泰山女儿座谈</h3> <h3>尾声</h3><h3> 这是赵正锦烈士的墓地。英雄虽远去,精神永长存。在庆祝共和国七十华诞的特殊时刻,我们尤其不应该忘记包括赵正锦烈士在内的千千万万革命前辈,没有他们流血牺牲,那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他们的前赴后继,那来现在的温馨安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更应该成为我建设强大祖国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就是对先烈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h3> <h3>后记</h3><h3> 本期美篇得到了赵希望、张文平、赵明忠、梁继国以及康泰山亲属和仁庄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h3><h3> 同时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为我们提供灵石籍革命先辈的故事线索我们将无偿为您服务。</h3><h3> 电话:13934081539 任恒旺</h3><h3> 微信:r13934081539 任峰毅</h3>

赵正

灵石

董家

烈士

敌人

决死

决死队

赵正营

仁庄村

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