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姑》

夜雪巩梅春

<h3><br></h3><h3>英姑是我父亲的表姐,她的母亲是我姑奶,我爷爷留在河南老家唯一的姐姐。</h3><h3>小时候我爷爷每次从西安回来,就会带着我去同住一村的姑奶家和英姑家串亲戚。那时候农村生活不富裕,姑奶家子孙多,负担重,姑奶身子瘦小还有很多家务要操持,常常顾不上招呼我们。只记得姑奶院子里养有鹅,第一次吃鹅蛋,太腥了,十分抗拒,被父亲严厉的目光瞪着吃了下去。想想也是,她们拿出要卖钱换盐的鹅蛋给我吃,我怎么能嫌弃呢。英姑家生活稍好些,每次去都十分热情给我做一碗糖水荷包蛋。我仍不爱吃,又要“被迫”吃下,荷包蛋是当时农村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我竟对这有点抗拒(至今我都不吃荷包蛋),真是不知稼穑艰难啊。后来知道,英姑小时候跟着我爷奶生活过很长一段日子,见到爷爷和我们就格外亲。</h3><h3>姑父在省直工厂当工人,大表哥当兵,家里只有近成年的表姐和比我大不了几岁的二表哥。中原人传统重视男丁,从我两位表哥的乳名“栓劳、栓宝”就可见一斑。(我表姐乳名就很随意的叫“狗妮”了)。当然,“栓宝”还是豫剧现代戏的代表剧目《朝阳沟》里男主角的名字。因为和二表哥年纪相仿,加上英姑家的周围邻居也有几个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孩子,我也喜欢偶尔去姑家小住。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尽管姑家的村子离县城不算远,离我们住的厂子也很近,但城乡差别还是很大,大家对我这个“城里”小姑娘很好奇,我又有点“人来疯”,很快就跟着栓宝表哥和村里的孩子混熟了。有一年夏天,我在姑家整整呆了有一个月吧,跟着村子里的孩子野跑,从村西到村东,村东头的小学校已经放假,我们一直跑到村外的石河边,河对岸有一个兵营,那里有几个军官家的子弟,他们可是大城市的孩子,比我“洋气”多了,我们还一起在河里玩儿呢。时间久了,我也放下了最初的羞涩,学着她们大着嗓门喊叫,在村道上田埂上疯跑,在玉米秸秆堆上爬上爬下,创下了一周磨烂一条裤子的记录,又用一周时间磨烂了我妈给打的补丁。</h3><h3>秋收时的一天,连二表哥都去地里帮工了,我自己盼啊等啊,又怕又饿,天几乎黑透了的时候,姑父领着一家人疲惫的回来了,姑很快进厨房做饭,不大一会儿,我就吃上了葱香四溢的一大碗面条,里边没有多余的配菜,就是面条和葱花,在漆黑的院子里(当时虽有电灯但绝不舍得吃饭照明用),趁着微弱的月光,面条泛着浅浅的白光,葱花有星星点点的绿色,还有极少的油花发亮,扑鼻的葱香和麦香,至今难忘!那天晚上,院子里窑洞前,五六人分散着各找凳子、石墩、门槛坐下,哪有什么桌子,我也不敢出声,吃力的端着一个大碗吃饭,栓宝表哥在怯怯地征得姑父同意后,小心翼翼把收音机搬到院子里,一家人一边听广播,一边呲呲溜溜吃着面,一边听姑父总结安排农活。这时候,天空幽蓝幽蓝的,有月亮和星星,前院和后院其他住户的声音也都在耳边,从人们劳作一天的困倦中,仍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那碗葱花面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手擀面条,提前用盐和香油腌渍了葱花,待到面条出锅时将葱花和一锅面条一起搅拌即成,用起锅的温度将葱花的香气再次升级转换并释放出来。后来我多次模仿,始终没有找回那晚的味道。</h3> <h3>姑家和另一户住前院,后院是一个完整的天井窑院,住着一个子孙众多的大家庭。姑家在前院东侧,主窑洞朝北,窑门口右手边是一个当厨房的小窑洞,前面有一片小菜园,靠近村道的院子口(那时候没有院门),门朝西盖了两三间平房。姑家的院子狭长,前后院子里只有她家是红砖包砌的窑脸,在当时应该是很不错的。主窑洞很深,两边开了好几个龛,可以放床,最里边砌了一道矮墙,是放杂物的。我很少往窑洞深处去。进门左手的窑龛是大大的煤火灶台,冬天时上面可以坐好几个人围火取暖,灶台两边砌有方洞,权当小烤箱,灶台上面还有预先砌进去的一个陶水罐,借助煤火的余温可以随时取用热水。有一年冬天,我踩碎了盖罐的盘子,一脚踏进水罐,棉裤棉鞋都弄湿了。应该还是那一次,我发了高烧,浑身无力,姑很着急,就用土办法,先喂我喝了一大碗滚烫的姜汤水,拿来层层棉被捂住我,让我发汗,守着我怕我蹬被子,我只记得姑的身影在我眼前恍恍惚惚的闪过来闪过去,沉重的被子压着我,姑还不停地给我掖被角,后半夜我出了好多好多汗,感觉褥子都被我的汗浸透了,脑子却清醒了,到天亮时,我几乎全好了,姑对我的关切和照顾我到今天都忘不了。<br></h3><h3>后来渐渐长大,姑家一度还是我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的唯一目的地,初中后就很少去姑家,特别是姑奶搬了家,盖了新房后,我们看望姑奶的时候多,我去姑家倒是越来越少,每次都是从父亲口中得知姑的近况,知道她一切都好,也就安心了。两年前遇见一位大姐叫我的名字,迟疑中,她说:我是常庄的。竟是我姑村里的孩子,三十多年前一起玩儿过几次,她记性真好。</h3><h3>姑父去世早,姑今年已经八十多了,祝她健康长寿!</h3><h3> </h3> <h3><br></h3><h3> 2019.10.4夜</h3><h3>窗外一度狂风大作,气温骤降,秋雨湿透了天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