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档案(四):访龟川秋月

旷野

<h3>  不久前,孙文喜先生发给我一些文字,他说在《龙门孙氏宗谱》中,看到了有关富阳龟川由来的记载,兹转录如下:</h3><h3> 龟川在县鹳山东。黄武间,永康樵人入山得大龟,将献之吴王权,泊舟於越石里桑木下,中夜闻木呼曰:劳乎元绪,奚事乃尔?元绪,龟名。龟曰:游不择时,为人拘係。木曰:将就烹耶。龟曰:虽尽南山之木,不能烂我。木曰:诸葛元逊博物之士也,尔至则祸必及我。吴王既得龟,命烹之,积薪万束,竟不能烂。时元逊入,果曰:宜用老桑木煮之。樵人因言越石里所闻之故。吴王令伐桑木,煮之立烂。遂名其川曰“龟川”。</h3><h3> 从这则记载看,核心内容当是志怪小说,但从第一句话分析,龟川确实有,而且就在鹳山东面。另据《浙江通志》卷十·山川载:“龟川,在县东观山前。”《皇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六也有记载:“经观山下,龟川水入之。”观山就是鹳山,早先因为山上建有道观而称之,后观毁,时人见山如展翅的鹳鸟,就叫鹳山了。</h3> <h3>  有人曾撰文指出:龟川是由花坞里山水流入,经馆驿里,注入富春江,在今富阳中学所在,原是龟川的入口。龟川入口地点,应该可信,就山势而言,如果没有北渠的开凿,那么流向地势较低的馆驿里也是自然的。但龟川的水来源于花坞里的山水,则不敢苟同。我曾跑过大、小花坞,那里的山不高也不深,虽然有水流出,却不足以成川,充其量一条山涧罢了。实际上,亚林所一带,所有的山水都有可能聚在一起,然后浩浩荡荡流下来与花坞里的水相逢,才可能汇成川。总之,这激起我游览龟川秋月的兴致。</h3><h3> 我从中医院的陡坡登临鹳山,沿着一条青石板路前行,没多久,龟川秋月景点已遥遥可见。其实,大白天能见到的,无非是一幢三层的龟川阁罢了,在山脚,在古树绿荫之中,其翘角飞檐若隐若现。循道行进,却没有直接往下的道路,只好从“春江第一楼”前的大樟树下折下去,再从鹳山矶头沿着江边小道返回,途经严子陵垂钓处石碑、苏老夫子题字石刻“登云钓月”,方才抵达。</h3><h3> 龟川阁是根据“龟川秋月”这一景致,于1986年建成。它矗立于鹳山东侧,濒临江水,分上下三层,重檐翘角,古色古香。“龟川阁”三字横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手书。阁楼的立柱上,还有许多当代文化名人题写的楹联,如“大化有秋,共此明月;小康在迩,何与神龟”、“龟游水面波光碎,月映江山璧影双”,精炼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特色。站在龟川阁上凭栏远眺,一桥飞架南北,宽阔的富春江面尽收眼底。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波光粼粼,一碧千里,阳光投射过来,水面上泛起缕缕金光。</h3><h3></h3> <h3>  阁旁立有“龟川秋月”石碑,碑名由著名书法家任政题书,碑的反面有一篇铭文,记叙了“龟川秋月”景点的由来和“龟川阁”的建设因缘,系由张堃先生撰文、王介南先生书写,因其铭文和龙门家谱上的内容可互相印证,故不厌其烦,抄录如下:</h3><h3> 龟川秋月为春江八景之一。据《县志》载:江流至此洄旋成潭,每逢秋月皎洁,水波不兴,尝有大鼋浮泼水面唼月。又谓孙吴时,永康樵人得大龟将献之吴王,夜泊舟于江边桑下。闻木呼曰:“元绪,奚事乃尔?”龟曰:“游不及时,见系于人,行将就烹,虽尽南山之木,不能烂我。”木曰:“诸葛元逊博物士也,彼至,祸必及我。”吴王得龟,果烹之莫能烂。元逊曰:“宜用老桑煮之。”樵人因言桑下所闻语。王伐桑煮龟,立烂。此龟川秋月一名所由来,盖杂取古小说家志怪者之言,为此景增添浪漫主义色彩,故亦记之。此地扼山川之胜,朝岚夕霞,沉璧跃金,风雨晦明,气象万千。今岁承省、市政府资助,营建龟川阁于此,供人民登眺,领略富春江山水之胜,概云。</h3><h3> 里面的古小说记录与龙门家谱上的,如出一辙,大同小异。而龙门那则最后指出,这是龟川的由来,概因此川捉到了大龟。而铭文里则说这是龟川秋月景致的由来,这似乎不是很妥,因为这则小说根本没有涉及秋月。</h3> <h3>  要说景点的解释,县志所载更为合理:秋月皎洁,大鼋浮泼水面唼月。可惜的是,此处龟川已经不在,如今是富阳莘莘学子求学所在。还有另一种说法,姑且记之。我曾在富阳档案馆看到一幅龟川秋月的画,居然画的是富春江里有一块酷似老龟的石头,在秋月照射之下忽隐忽现。明初高僧、富阳人闻守仁作的《鹳山》一诗,其中两句似乎也可说明确有其事:半石浮鼋波影白,一沙横鯊树痕青。只是后来人写的诗,就找不到这块石头了。</h3> <h3>  回程路上,看到龟川阁附近一堆乱石,其神态倒颇像一只唼月之龟。默想,过几天就是深秋的月圆之夜,是不是携三五好友,到此一游?山水静谧,月光如水,倘若真能见到老龟浮于水面之上,吞吐月光之神气,岂不美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