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尊敬的“爱国者“

难得胡涂

<h3> 撰文/ 难得胡涂</h3><h3> 图片/ 网络</h3><h3> 音乐/ 我和我的祖国</h3> <h3>七十华诞国庆阅兵式上,最让人振奋的莫过于传说了十几年的“终极大杀器”——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今天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h3><h3><br></h3><h3>七十多年前,有两位一同留学美国的中国小伙儿,他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然而几十年后,</h3><h3>这一对曾经的朋友,</h3><h3> 一个为美国设计了“民兵Ⅲ”导弹,</h3><h3> 一个为中国造出了“东风”洲际导弹。</h3><h3><br></h3><h3>这位旅美八年,毅然回国为国造“东风”的年轻人,他出身于中国近代最显赫的“名门 “。</h3><h3> 父亲是梁启超</h3><h3> 哥哥是梁思成。</h3><h3>而他,就是“东风”系列导弹的主要研发者,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h3><h3> 梁思礼。</h3><h3><br></h3><h3><br></h3> <h3>梁家一门九子皆才俊,当有人问到梁思礼,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h3><h3> 梁思礼的回答是:“爱国!”</h3><h3>今天,当我们为祖国强大的国防,骄傲、自豪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他,新中国“驯火者”梁思礼!</h3><h3><br></h3><h3>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当时的梁启超已经51岁。老来得子,让梁思礼一出生便备受父亲疼爱。梁启超晚年,一直居住在天津意租界的一幢房子里,他的书斋不允许孩子们进出,只有梁思礼才拥有“特权”。</h3><h3><br></h3><h3>5岁那年,父亲梁启超去世,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长大的梁思礼,通过父亲留下的《少年中国说》等著作,和父亲写给哥哥姐姐的数百封信。</h3><h3>进一步感受到了父亲那浓浓的爱国情怀,</h3><h3>以及父亲对子女们矢志报国的殷切希望。</h3> <h3>1935年,11岁的梁思礼考入南开中学。</h3><h3>随着两年后“七七事变”的爆发,南开中学惨遭日军轰炸,随后便南迁重庆。</h3><h3><br></h3><h3>年幼的梁思礼又转入耀华中学继续读书。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很优秀的物理老师——钱伟长。虽然两人的师生关系只维持了不到一年,</h3><h3>但这为梁思礼后来在物理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牢固根基。</h3><h3><br></h3><h3>1941年,高中毕业的梁思礼,申请到了美国嘉尔顿学院的全额奖学金,日趋年迈的母亲东拼西凑筹集了400美元,为他买了船票,把他送上了赴美的邮轮。</h3><h3><br></h3> <h3>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梁思礼刚到美国,就与国内断了联系,一个独在异乡的17岁少年,从此开始了独立的穷学生涯,他在学校食堂洗过盘子、在餐馆当过服务员、在罐头厂装过罐头,可就是在如此窘境下,梁思礼居然在两年后执意放弃了能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嘉尔顿学院。</h3><h3> 只因为他迫切想学一门工业技术,</h3><h3> “学成回国为国家建设出力”。</h3><h3><br></h3><h3>所以,梁思礼1943年考入有着“美国航空航天之母”、“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5年后邓稼先也进入这所大学学习物理),在这里,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又用了四年时间取得了辛辛那提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h3><h3><br></h3><h3>在1949年夏天,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便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那艘著名的“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h3><h3>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h3><h3> "我离开时的感情,</h3><h3> 只有期望,没有留恋“。</h3><h3></h3><h3><br></h3><h3>当船还在海上时,梁思礼从无线电中听到了</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听说了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兴奋的梁思礼找来了一块红布,把一颗大星放在中间,四颗小星放在四角,在这面自制的国旗下,</h3><h3> 他召集其他人一同开了一个party,</h3><h3> 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h3> <h3>1956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梁思礼负责了喷气技术部分(即导弹和火箭)的起草。</h3><h3>这一年是梁思礼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年;</h3><h3>这一年里,他迎娶了他的妻子麦秀琼;</h3><h3>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h3><br></h3><h3>梁思礼更明确了余生所要奉献的目标:研究中国人自己的导弹。不久以后,梁思礼被正式调到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成为了院长钱学森手下10个室主任之一。</h3><h3><br></h3><h3>所谓的自动控制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它在导弹飞行过程中,遇到外界干扰偏离轨道时能够自动修正,同时在接近目标时,又按照制导指令改变飞行轨迹直接打击目标,可以说是导弹的“神经中枢”。可在当时,五院100多人,除了院长钱学森,设有一个人真正见过导弹或火箭。</h3><h3><br></h3><h3>梁思礼和别的室主任一样,手里既没有资料,也没有任何相关仪器设备。</h3><h3>中国的航天事业,真正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h3><h3>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梁思礼和其他同事们一起,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试验,成功的研制出完全合格的国产燃料和原件。</h3><h3><br></h3><h3>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射程比它仿制的苏P—2火箭还要远一半。</h3><h3><br></h3><h3>在两年后,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发射成功,从此我国拥有了自主研制的导弹。</h3><h3><br></h3><h3>可是梁思礼并未满足于此。他经过反复计算,创造性地研发出了全惯性制导系统,不仅排除了山地地形的干扰,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制导精度。</h3> <h3>1966年10月27日,我国用这种完全自主研发的“东风二号”导弹(改进型)携带原子弹,从甘肃酒泉发射,准确命中新疆罗布泊的目标塔,</h3><h3> 这一举震惊了世界!</h3><h3>从此中国成为了真正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h3><h3>然而此刻,梁思礼和同事们的目光,</h3><h3>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h3><h3></h3><h3><br></h3><h3>1980年5月18日,远程火箭从酒泉基地点火,在飞行了9070公里后,准确落在了南半球预定海域。</h3><h3> 后方总指挥部里一片沸腾!</h3><h3> 聂荣臻元帅激动地握着梁思礼的手说:</h3><h3> “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h3><h3> 你们立了大功!</h3> <h3>梁思礼留学美国时,认识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好友——林桦,</h3><h3> 两人都是导弹系统的专家。</h3><h3> 当1949年梁思礼启程回国时,</h3><h3> 林桦选择留在美国;</h3><h3>当梁思礼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时;</h3><h3>林桦在五角大楼担任攻击系统负责人;</h3><h3>梁思礼研发了“东风”导弹,林桦设计了“民兵”导弹;</h3><h3>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但仍然拿着微薄的工资,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里;林桦成为波音公司首席科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拿着几十万美元的年薪住在西雅图的别墅里。</h3><h3> 有人问梁思礼对此有何看法,</h3><h3> 他十分自豪地说:</h3><h3> “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h3><h3> 我干的东风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h3><h3><br></h3> <h3>早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因为父亲梁启超“保皇党”的问题,梁思礼就在不停地被批斗、写检讨。</h3><h3><br></h3><h3>“文革”开始后,他的哥哥、姐姐们,还有他的妻子,都被关进“牛棚”或者隔离审查。</h3><h3>他83岁的母亲一个人躲在乡下的一间小屋里,不久便孤独地死去。</h3><h3><br></h3><h3>曾经,有人为他鸣不平说:“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躲过去了。”</h3><h3> 梁思礼马上愤愤地回答:</h3><h3> “这是什么话?!</h3><h3> 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h3><h3> 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h3><h3> 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h3><h3> 从来不后悔!</h3><h3>祖国需要的时候还不回来,那留学还有什么意义?对于如今还在海外留学的人,</h3><h3> " 我想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h3><h3><br></h3><h3><br></h3><h3><br></h3> <h3>1981年以后,作为七机部总工程师,梁思礼大力推广航天软件工程化,先后领导了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h3><h3> 极大地拓宽了航天工程探索领域,</h3><h3> 提升了工作的可靠性和效率,</h3><h3> 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h3><h3> “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h3><h3><br></h3><h3>唯有爱国,梁氏家族精英辈出。他们为后辈所积淀下的:</h3><h3> 不是巨额财富与显赫阶层,</h3><h3> 而是用知识、教养、胸怀、贡献、牺牲,</h3><h3> 构筑了真正的“豪门</h3><h3> 梁家一门九子皆才俊,</h3><h3>先后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院士,</h3><h3>其他姐弟也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赫的成绩,</h3><h3>尽管他们每个人的兴趣和领不同,但他们共同之处,都在尽自己努力, 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h3><h3><br></h3> <h3>梁思礼后来谈到,哥哥姐姐们都曾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唯有他幼年即与父亲永别,国学功底自己最差,但爱国之心,是传承在梁家的基因里的。</h3><h3> “唯有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h3><h3><br></h3><h3>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在北京的家中去世,</h3><h3> 他的葬礼上播放的不是哀乐,</h3><h3> 而是《圣桑小提琴协奏曲》,</h3><h3>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植物园内的梁启超墓,</h3><h3><br></h3><h3> 除了始终不渝爱国情怀,豁达的胸怀、百折不挠的勇毅、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h3><h3>对事业和爱好的执着与专注,都成为梁思礼</h3><h3> 奋斗人生中的不竭精神源泉。</h3><h3><br></h3><h3>梁思礼是值得被中国人民尊敬的爱国者!</h3><h3>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共和国作出伟大贡献的无名英雄!</h3><h3><br></h3><h3><br></h3><h3>(本文撰文节选自北洋之家(ID:bypm2016),灼见经授权发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