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非洲一肯尼亚(一)野性呼唤

阿D

<h3>“人生必需见证的50个景观”之一,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的动物大迁徙!</h3><h3>从小就对动物有浓厚的兴趣,小时常到动物公园观看动物,久久不願离去。</h3><h3>长大了看BBC的纪彔片《蓝色星球》里的野生动物世界,更深受其影响,那广袤东非大草原,动物大迁徙路上的“天国之渡”,荒野上草原,森林,湖泊,河流,沼泽里生活的各种野生动物,深深地吸引着我。</h3><h3>长久有个梦想,到非洲去,到人类的发源地观察野生动物的王国,憧憬着能亲临感受那生活在荒野上的,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的真实环境,并常常感到那远方野性的呼唤。</h3><h3>趁着每年一度的,东非大草原动物大迁徙到肯尼亚的季节,2019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左右,终于成行飞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圆那多年的梦想。</h3><h3><br></h3> <h3>当天下午到达内罗毕郊外的长颈鹿中心参观。<br></h3><h3>一进园区,影入眼帘的是“美女与野兽”,一位游客正在喂长颈鹿,真正的零距离接触,人和动物和谐相处。</h3> <h3>长颈鹿伸过巨大的头来,想亲吻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来客,以示欢迎(其实是来讨吃的)</h3><h3>游客们纷至沓来,争相去喂食长颈鹿,和它们亲蜜接触。</h3><h3>长颈鹿中心的亮点是与长颈鹿们见面。透过长颈鹿颈弯望去,众多游客在二层的平台上向伸头进来讨食的长颈鹿喂食和抚摸并合照。</h3><h3>长颈鹿中心的使命是培养动物保护意识,提供环境教育,目标是鼓励人们欣赏和保护肯尼亚野生动物的多样性。</h3> <h3>园内林中的大小一家的长颈鹿在悠闲自在在地生活。</h3><h3>长颈鹿中心保护和培育的主要是濒危的美丽罗斯柴尔德长颈鹿。</h3><h3>长颈鹿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一8米,体重约700公斤,刚出世的的幼仔就有1.5米高。</h3> <h3>第二天一早,从内罗毕驱车赶赴安博赛利国家公园。</h3><h3>途中,在公路旁的野外,一大片干旱土地上的树丛中,出现一群长颈鹿在觅食。其中一匹高大黑色罕见的长颈鹿十分吸引眼球,它可能是这群的首领,正带领它们到处迁徙觅食。</h3> <h3>往东南方向行驶,经过约5个小时的车程,行程250多公里,到达与南边邻国坦桑尼亚交界的安博塞利。</h3><h3>中午入住安博赛利的营地,在园内,透过盛开的簕杜鹃,树下一只猴子正窥探着对面的一栋房的园门口,看是否有住客出来,以便前往讨食。</h3><h3>这里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仿当地马拉人的圆形土坯房子而建的独立“别墅”,周围花园环抱,内里设备和酒店双人标谁房间一样,一应俱全,尚算舒适。</h3><h3>但因地处偏僻荒野,这里电力和电讯欠佳。</h3><h3><br></h3> <h3>周围野性十足,动物环伺,飞禽走兽不时出没。</h3><h3>歺厅后面的草地,一只池鹭见人走近,腾空而起。</h3> <h3>矮树丛里,另一白鹭亦朴腾而起,在眼前掠过。</h3> <h3>下午驱车在安博塞利国家公园里游猎(Safari,以前的英国贵族和欧美有钱人是骑着马,手握猎枪去游猎动物,而现在禁猎和保护动物,人们都是坐着开蓬越野车,手拿长“枪”一长焦镜头的照相机去欣赏拍摄动物),四处搜寻野生动物。</h3><h3>在风景优美的环境里,高大形态优美,风姿潇洒的金合欢树下,一对角马情侣卧在草地上,好像在交头接耳,喃喃私语,卿卿我我,如在互诉衷情。</h3><h3><br></h3><h3><br></h3> <h3>再行不远,有2只斑马情侣一前一后,正悄悄地走向树丛,准备到幽静处幽会。</h3> <h3>再往前走,又见一对非洲鸵鸟在交颈相对,互相凝视,四目传情,这野性的世界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一个动物世界里的恋爱的季节。</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交界地区,气候十分干燥,车走起来扬起漫天黄沙烟尘,让人眼都睁不开,连动物走动也会扬起尘土。</h3><h3>一群角马奔跑而去,扬起一路烟尘,队后一只角马正在撒欢雀跃。</h3> <h3>不远处,两只斑马在草原上打滚,擦身,嬉戏,不亦乐乎。</h3> <h3>车在茫茫草原上绕来兜去,又来了一大片长满青草的大草原。</h3><h3>草原上奔跑起舞的非洲鸵鸟。</h3><h3>非洲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不能飞行,体长约为1.3一3米,身高2.4一2.8米,体重130一150公斤,雌鸟稍小。它们奔跑的速度很快,每一步的距离可达3.5米,持续奔跑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能奔跑5分钟以上,冲刺速度为每小时/70公里以上,还能够跨越5米多高的障碍,简直就是一个“超级”的田径运动员!</h3><h3>而且它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的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双脚强壮有力,适于奔跑,亦是强大自卫武器,据说被它踢到爪伤的狮子和豹都可能会致命。</h3><h3>它的食物主要是草和其他植物的的叶,果实等,也吃昆虫,小型爬行类等,食性很杂。</h3> <h3>继续前行,又遇上了一大群非洲象在草原上游逛,迁徙,觅食。</h3><h3><br></h3> <h3>为了觅食,象群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草原,沙漠,森林,淌过溪流,湖泊,沼泽地等,使它们的一生就象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觅食旅行。</h3> <h3>非洲象族群是母系社会,由有经验的老母象(老祖母)领导率领。一般的公象长大了,就要离开族群,去开辟一片自己的新天地。</h3><h3>当到性成熟发情时,就会去寻找新的象群去繁衍自己的后代,但这需要竞争,身强力壮的公象才能获得这宝贵的机会。</h3><h3>而一般的就会被驱离象群,孤独的在草原上流浪。如果碰到了这种发情公象,当地有经验的司机导游会远远僻开它,恐惹它发脾气,以免被它当作发泄对象,而被破坏或掀翻车子,造成危害。</h3><h3>在象群远处,就是一头孤单的公象,在和鸵鸟为伴。</h3><h3>非洲象是世界上陆生最大的动物,成年象身高普遍在3.5米以上,最高可达4.1米,体长在6米以上,体重约为4至5吨,体重最大将近10吨,它们的长牙最高纪录有102.7公斤重。实在是一个宠然大物,除了人类以外,全无天敌,被当之无愧地列为《非洲五霸》之首。</h3> <h3>安博塞利的土语意思就是“干涸的湖泊”</h3><h3>进入公园一路都是干旱的土地,车走起路来尘土飞扬,眼也睁不开,看不清。</h3><h3>但来到这里眼前一亮,水草丰美,一群非洲象从车队间穿过,直奔沼泽去。</h3><h3>这一方动物的伊甸园,是由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流入到这低洼处,汇聚形成了这片沼泽。</h3> <h3>在沼泽地里欢快地吃水草的非洲象家族。</h3><h3>非洲象可以生活在从海平面到海拨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稀树大草原,草地,剌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h3><h3>食物通常是草,树叶,树皮等植物。</h3> <h3>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时,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h3><h3>但只有人类是它唯一的敌人。历史上非洲人捕猎大象主要是为了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象牙成为人们捕猎大象的主要获取物。</h3><h3>最近观看了一个BBC拍摄的纪录片《象牙之战》,展现出因为国际手工艺品市埸上对象牙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象牙被大量走私偷运到中国,再由工匠手工雕琢成精美奢华的工艺品,在北京和香港等地高价出售,受到有线人的追捧和收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由于追逐金錢,大象近5年被偷猎的约15万头,非洲草原上大象数量急剧下降,至频危状态,每年的象牙贸易达数十亿美元,因货源难得,而且象牙价格在逐年上涨。</h3><h3>获取一根象牙,就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动的金匣”,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诞的白金”,把偷猎象牙看成是发财的捷径。他们总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去猎杀大象。<br></h3><h3>鉴于猎杀情况严重,而大象的繁殖力低,雌象的怀孕期为21一23个月,是哺乳动物口中孕期最长的动物,每胎产1仔,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每只雌象一生可以产4一5胎,在幼仔出生的头5年里,母象一直守在幼象的身边。</h3><h3>这致使大象数量急剧下降,频临灭绝。联合国和各国政府都签署了保护大象,禁止捕猎和买卖象牙的公约,当地国家亦订立了禁猎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区,安博塞利就是其中一个。</h3><h3>正如投身保护野生动物的姚明在非洲草原上看到大象,犀牛惨遭偷猎者杀害的悲惨状况后,所说的“没有卖买,就没有杀戮”,只要大家都不买象牙和其制作工艺品,那么明天我们还可以看大象。</h3> <h3>象群在沼泽地里自由觅食,享用丰美的水草。</h3> <h3>在这一片非洲象的天堂里,还有河马,它吃饱了,懒洋洋地泡在沼泽地里,一动不动。不是它身上的白鹭在不停地替它清理寄生虫,引起注意,还以为是一堆土墩呢。</h3> <h3>成群的非洲水牛也在沼泽地一带觅食。</h3><h3>非洲水牛被誉为“非洲五霸”之一,身长2.1一3.4米,身高1一1.7米,体重300一900公斤,将近一吨。</h3><h3>非洲水牛和非洲狮是冤家,非洲狮的捕猎对象除了角马,斑马,甚至长颈鹿,还会冒险猎食水牛,但水牛凭着强健的体格和一身蛮力以及一股“牛脾气”,加上一双尖锐的牛角这强大武器,两强相遇,一方为食物,一方为保命,经常会发生为生存而激烈的殊死搏斗,有时几头狮子己难敌一头健硕的公牛,如果面对一群水牛奋力反击,就只有落荒而去了,甚至丧命。</h3><h3>这种情景在BBC的纪录片有关动物世界的《蓝色星球》里能看得见。故被称为非洲五霸之一是实至名归。</h3> <h3>沼泽地里亦生活着许多鸟类,它们和这些宠然大物们和平相处,各取其需,互不干涉,这里生机勃勃,一片和谐的自然世界。</h3> <h3>沼泽地里有丰富的食物,鸟儿在地里叼食昆虫。</h3> <h3>离开了沼泽地,继续游猎。</h3><h3>路上看到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狒狒。</h3> <h3>路过一个湖,一个营地的前方湖水,一群火烈鸟散落在湖里悠闲地觅食。</h3><h3>这个营地可能荒废了,无人居住,故火烈鸟不受惊扰。</h3> <h3>转到了一片棕榈树林,看见树林前面的草地上躺着一群非洲狮。</h3><h3>非洲狮是非洲草原上顶级猫科食肉动物,亦是最大的猫科动物,野生非洲狮平均体重240公斤,全长可达3.2米,有“草原之王”的称号,亦是《非洲五霸》之一。</h3><h3>这里看到的均是雌狮,成年雄狮头颈部还长有很长的鬃毛,这是唯一雌雄不同型态的猫科动物。</h3> <h3>非洲狮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撤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通常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也可能出现在灌木丛和旱林及半沙漠等地方。</h3> <h3>狮子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狮群约有8一30个成员组成,其中往往包含连续几代的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雌狮和一些成长中的幼狮。</h3> <h3>雌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2年左右,后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外来雄狮赶走,成为新的狮王。而刚成年的雄狮也会被狮群强制赶走,其实这也是避免近亲繁殖,种群劣化,留强汰弱,基因优化,更好生存的自然法则。</h3><h3>每一狮群的领把区域相当明确,在猎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公里,而猎物稀疏的地域,它们也许不得不建立大到400一1500平方公里的领地。</h3> <h3>狮群中,雌狮是主要的狩猎者,狮群狩猎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贴近目标,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地型和屏蔽物隐藏自己,慢慢逼近猎物,然后突然迅速向目标猛扑过去。在追逐中贴近猎物,然后一口咬住其颈部喉咙,直到它窒息而亡。</h3><h3>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享美歺,而群里雄狮是享有最先的享用权力,但它一般不参加捕猎,平常职责是睡觉,交配,巡视边界,保护领地,偶有强大的猎物,而帮忙猎杀。</h3><h3>非洲狮的猎物一般是角马,斑马,水牛,甚至是长颈鹿。饥饿时,有时还敢伺机捕猎象群里的小象。</h3><h3><br></h3> <h3>视频中,这母狮从丛林中走出来,在前引领,后面小狮远远不情愿地慢吞吞地跟随着,走了一段路,母狮回头招呼了小狮快跟上,就继续前行,而小狮追上来时,己不见母亲,可能是母亲发现了猎物而躲藏起来了。</h3> <h3>不觉己巡游到黄昏。</h3><h3>下午草原上云层遮掩的天空开始露出霞光。</h3><h3>在落日余晖映照的天穹下,一个非洲象家族在首领的带领下,在苍茫暮色中的荒野上缓缓前行。</h3> <h3>继续前行,此时高空强风拨开那厚重雲层,在前方天幕中撕开了一条缝。</h3><h3>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渐露真容,难得一见的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地处国境线以南坦桑尼亚一侧)似有一种魔力,吸引着茫茫草原上的生灵奔向它那雄伟的怀抱。</h3> <h3>夕阳下,一队斑马越过土路,奔向乞力马扎罗山。</h3> <h3>天幕拉开,雲遮雾绕的乞力马扎罗山,在夕照下,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h3><h3>草原上两匹斑马双双并肩地奔向乞力马扎罗,远处的斑马在安逸地食草,一个安逸祥和的世界。</h3><h3>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山顶常年积雪,这座雄伟的山发出的自然之光,庇佑着大草原上的生灵们,让它们安心地生活在这里,生生不息。</h3><h3>乞力马扎罗山区生长着热,温,寒三带的野生植物和动物,其中一些是频危物种。这里被称为“上帝的殿堂”。</h3><h3>平原上造型奇特的树木和偶尔经过的一群群野生动物与屹立的高山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壮阔油画,美不胜收,让人留恋,久久不愿离去。</h3><h3>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该山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如日本富士山)向下面的平原倾斜。海拔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既是火山亦是雪山,形成了赤道雪山奇观。</h3><h3>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消融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己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预测,其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消融,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的奇观将与人类告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细心观察照片,这雪山顶的积雪仅依稀可见。</h3><h3>乞力马扎罗山因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来到了这里,被它的美景所震撼并有感而发写地下了一本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一书,进而吸引了更多世人慕名前来旅行观光游览。</h3><h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己于1981年将它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目录》。</h3> <h3>乘着余晖,出了公园门口,下车休整,见门侧矮树丛中有一头公象正对着我们,难得有这么近距离观看的机会,赶紧走过去拍照留影。</h3><h3>大象见我走近,用眼瞪着,扇动两个大耳朵,好像要发怒,警告忽近。</h3><h3>慌忙中按下快门,扭头就跑,得了这有点对焦不准的大象标准相。</h3><h3>首次的游猎到始结束,趁着暮色,驱车扬尘而去,返回营地时己天黑了。</h3> <h3>第三天一早,迎着初升朝阳,离开安博塞利国家公园,驱车前往阿布岱尔国家公园。</h3><h3>这路途遥远,需要6个多小时的车程。</h3><h3>沿途风景优美。</h3> <h3>经长途跋涉,下午终于来到阿布岱尔国家公园里的,因现英女王的传奇故事而闻名世界的树顶酒店(Treetops)。</h3><h3>酒店地处赤道附近,周围森林环抱,旁边有一个湖,引来了动物保护区里的水牛,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不时地前来湖边喝水。</h3><h3>这里风景优美,蓝天白云,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湖水荡漾,鸟兽来往,花香乌语,美不胜收!</h3><h3>一个观兽游猎,休闲度假的绝佳地方。</h3> <h3>这座酒店是真的建在“树上”。</h3><h3>在二十世纪初,酒店就建在这里了,最初是由一位定居在肯尼亚的英国退伍军官埃里克为了观赏野生动物和狩猎而搭建的,据说当时的酒店还真的搭建在几棵高高的大树杈上,比较简单,只有三间卧室,一间歺厅和一间狩猎室,有点象常说的“吊脚楼”。</h3><h3>但慢慢名声远播,游客慕名而来,这里是夜晚观赏野生动物的极好场所。</h3><h3>如今的酒店规模更大了,原来的大树杈变了粗大的水坭柱子,墙外面裹着树皮,还有植物攀爬,一下子看好象“大树”,整个建筑高高吊空,搭建在这些“大树”上,上下三层楼,底部离地面10米吊空,既安全又能保证野生动物随意通行。还有一个螺旋梯子专供游客攀爬进出,整幢房子充满了野趣,和周围环境的自然和谐浑然一体。</h3> <h3>透过酒店窗户,远眺湖边森林旁草地上那些刚在湖边喝完水,正在吃草和憇息的野水牛群。而在湖边,一只小象正陷在坭泞里喝水。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画。</h3><h3>这酒店里所有的窗户和顶层露台都可以瞭望欣赏四周的风景和动物。</h3><h3>这里风景如画,传说是“上帝家园”之一。</h3> <h3>在露台观察那森林旁的草原上的非洲水牛。</h3> <h3>这是酒店的18号“公主伊丽莎白套房”。</h3><h3>由于英国伊丽莎白公主于1952年2月和菲利普王子大婚后,偕同夫婿的蜜月旅行,选择了肯尼亚这动物丰富多样的充满野性的地方,尤其是这里在房间都能夜观野兽的特色,来观赏野生动物。<br></h3><h3>晚上下塌树顶酒店,入住此房间,但夜里接到了其父英王乔治六世驾崩的噩耗,随即英王室宣告公主继位为英女王,第二天早下楼,赶回英国时己是英女王身份了,担任英国国王和英联邦元首一直到现在。</h3><h3>“上去是公主,下来是女王”,真是浪漫而悲情又惊喜的传奇故事。</h3><h3>30年后的1983年11月,英女王再一次重访并入住树顶酒店的18号房间,故地重游,分外亲切。于是这间沾了“王气”的女王房就更加炙手可热了。</h3><h3>被这传奇故事所吸引,抱着好奇和渴望的心情,想探究这房间的秘密,试着大胆敲了这房间,开门的刚好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士,是刚到,说明来意,她热情地让我们进去参观。</h3><h3>如願以偿,真是太感谢和太幸运了!</h3> <h3>一进房间,看到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双人床,床头墙上赫然掛着女王和王夫的合照。</h3> <h3>这是女王在此曾经度过浪漫之夜的双人床。墙上掛着女王和王夫的单人照片。</h3> <h3>对开,飘出落地窗的半圆小间,摆着一个小几和两张圈椅,方便在此处悠闲和观看窗外原野上的动物。</h3><h3>房间深棕色的地板是原木做的。</h3> <h3>床的对面就是摆着掛衣帽的架子,类似衣帽间,间隔旁边的是书桌和椅。</h3><h3>对于现在的中国酒店来说,这是最简单不过标准房间。</h3><h3>看后不胜感叹,女王住过的房间也不过如此简朴!而且一直没变。</h3><h3>但这是在荒野中,有着80多年丰富历史沉殿和女王度假遗跡的酒店。</h3><h3>这酒店一共仅有33个房间,预定订房需提前差不多一年时间,真的是一房难求啊!</h3> <h3>第四天,早上离开阿布戴尔前往奈瓦沙湖。</h3><h3>途中经过这东西横贯肯尼亚的赤道线的标志牌(黑色是非洲地图,其中浅灰色的地方就是肯尼亚,白色的地球赤道横贯非洲大陆和肯尼亚)。<br></h3><h3>印象里赤道地域是意味着地球离太阳距离最近,阳光猛烈,日照最长,一年四季炎热的地方,这里的人民都是被强烈的阳光烤黑的。但来到这里,这完全颠覆了个人认知。现时虽值炎夏,但温度宜人仅十来度(看我们阳光下的穿戴即可知晓),全没赤日炎炎的感觉,简直就是来避暑。</h3><h3>究其原因,就是这赤道之国大部分地处高原(海拔2000米左右)和气候干燥,一年平均温度是13~26度,早晚和中午温差大,故气候宜人。</h3> <h3>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了东非大裂谷底里的仅有的淡水湖,东非明珠一肯尼亚最美的湖一奈瓦沙湖,。</h3><h3>入住湖边的奈瓦沙湖乡村俱乐部后,下午转到湖边,乘机动小舢板游湖。</h3><h3>远山近水,蓝天白云,旖旎风光,气候凉爽,十分怡人的地方!</h3><h3><br></h3><h3><br></h3> <h3>岸边停泊着一些机动舢板,我们将乘坐这小艇去游览内奈瓦沙湖,去探索那鸟类的世界。</h3> <h3>这里绿树环绕,盛产鱼虾,湖四周有将近400多种的鸟类栖息,这里是飞禽的天堂。</h3><h3>湖边,一只白鹭贴湖掠过,一只鸬鹚站在枯木上瞭望,周围充满着美景和野趣。</h3> <h3>湖边有大片纸莎草沼泽,和枯萎的树木,湖中产鲈鱼和非洲鲫鱼。</h3><h3>当地体态健硕的渔夫,脱得精光仅穿紧身短裤衩,用简单的工具,迈着稳健的步伐,涉水拖网在湖里捕鱼,后面拖着的蓝色的塑料袋装满了渔获。</h3> <h3>湖中小岛是一个私人动物保护区,内里有各种动物。</h3> <h3>一只小小的“钓鱼郎”站在湖中枯木上,正紧盯水面,发现目标会随时准备出击,冲入水中捕鱼。</h3> <h3>一双鸬鹚站在湖中枯树枝头上休息。</h3> <h3>另一只鸬鹚捕到鱼后,冲出水面,奋力起飞。</h3> <h3>飞到湖中枯树墩上,展开双翅,晾干羽毛上的水,以便飞行。</h3> <h3>船在湖上游,突然前方一只水禽见我们的船靠近,在水面上扑腾而起,踏浪而去,展翅高飞。</h3> <h3>艇在湖里转悠,忽然看到远处岸边高枝头上站着一只鱼鹰(白头雕)正在张望,搜索湖面去寻找猎物。</h3> <h3>发现目标,飞离枝头,在湖面上空翱翔盘旋,伺机扑向猎物。</h3> <h3>附冲下来,接近湖面目标猎物。</h3> <h3>抓紧时机,冲向水面。</h3> <h3>直扑猎物。</h3> <h3>瞅准目标,伸出利爪。</h3> <h3>蜻蜓点水,抓捕鱼获,干净利落,腾空而去。</h3> <h3>两爪紧握美味,展开优雅鹰翅,飞回林中享受。</h3><h3>一个令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的鱼鹰完美的狩猎过程。</h3><h3>鹰姿涣发让人叹为观止!</h3><h3><br></h3> <h3>船划过湖面,船左舷外,平静的湖水里突然冒出了一群河马,瞪着眼,露出小耳朵,闭着大大的嘴,十分萌态。</h3><h3>这里是河马的家园,湖里生活着许多河马。</h3> <h3>广阔的湖面,到处都是水禽飞鸟。</h3><h3>远处一队鹈鹕在湖面上游弋,小艇荡漾在湖面上,一派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h3><h3>奈瓦沙湖由断层陷落而成,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3公里,最深处20米,湖面海拔1844米,是东非大裂谷内最高的湖。</h3><h3>这里是飞禽水鸟的天堂!</h3> <h3>湖边的鹈鹕和秃鹳正在忙于觅食。</h3> <h3>水中一只鹈鹕突然伸长脖子,,一头猛扎水中捕食。</h3> <h3>敏捷捕猎,水花四溅,美食到口。</h3> <h3>捕猎成功,吞入肚中。</h3> <h3>游湖完毕,返回入住的乡村俱乐部,所住的独幢房子的后花园里,有两只色彩缤纷的鹮乌在觅食。</h3><h3>这里是那么静谧安宁,休闲度假十分惬意。</h3> <h3>第5天的一早,离开奈瓦沙湖,前往纳库鲁湖。</h3><h3>途中,在纳库鲁附近的一个湖,里面有很多火烈鸟吸引着我们前往。</h3><h3>纳库鲁湖及其附近的几个小湖,地处东非大裂谷谷底,是地壳剧烈运动而形成。它的周围有大量流水注入,但却没有一个出口。长年累月,水流带来大量熔岩土,造成湖水中盐碱质沉积,再加上强烈阳光照射,湖水不断蒸发,湖水中的盐碱度越来越高。这种盐碱质和赤道线上强烈阳光,为藻类孶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几个湖的浅水区生长的一种暗绿色水藻是火烈鸟赖以为生的主要食物。</h3><h3>纳库鲁湖及其周围地区成为火烈鸟聚居地方,被称为火烈鸟的天堂。这一带生活的火烈鸟约有200多万只,占世界火烈鸟总数的三分之一。</h3> <h3>湖中的火烈鸟见我们靠近,就纷纷飞离到远处以避开人们。</h3><h3>它们性情温和,平时显得胆祛和机警,游泳技术也很出色。但只要有一只飞上天空,就会有一大群紧密跟随,边飞边鸣。火烈鸟与雁类相似,叫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十分壮观。</h3> <h3>在东非的小火烈鸟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群。火烈鸟喜欢结群生活,往往成千成万只。主要栖息在温热带盐水湖泊,沼泽的浅水地带,主要靠滤食藻类和浮游生物为生。</h3><h3>火烈鸟体型高约80一160厘米,体重2.5一3.5公斤。通身披着洁白泛红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覆羽深红,绪色相衬,全身的羽毛主要为粉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此叫火烈鸟,又名红鹤。</h3><h3>但红色并不是火烈鸟本来的羽色,而是来自其摄取的澡类和浮游生物等获取虾青素,而使原本洁白的羽毛透射出鲜艳的红色。同时红色越鲜艳,则火烈鸟的体格越健壮,越吸引异性火烈鸟,繁衍后代就更优秀。</h3> <h3>人所到之处,火烈鸟纷纷起飞,飞离原来的地方到没人的地方。</h3> <h3>我们只能驱车环湖追踪火烈鸟。循跡来到一处长有水草的湖边,远处一群火烈鸟在涉水觅食,只能悄悄地靠近,用远攝镜头拍照。</h3> <h3>继续沿湖岸搜寻,从周围树林,土丘兜兜转转,,转到另一边,发现了数以万计的一大群火烈鸟聚在一起,密密麻麻地布在大面积的湖面上,宛若铺就一大片红毯似的。</h3><h3>在远远的地方停车熄火,下车一步一步悄悄地靠近湖边,尽量靠近鸟群观赏。</h3> <h3>当人们靠得越来越近的时候,黑人兄弟一声惊哨,火烈鸟腾空而起,铺天盖湖,鹤鸣长空,埸面震撼,蔚为壮观。</h3> <h3>鹤舞飞扬。</h3> <h3>火烈鸟满天飞翔,来回穿梭,此飞彼降,宛若一大片天上飘逸的红云,越飘越远。</h3><h3>这一奇特的变幻,被誉为“世界禽鸟王国中的绝景” ,蔚为奇观,叹为观止!</h3><h3>为观赏这一奇景,每年都有大批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纳库鲁。</h3> <h3>这是当时现埸拍摄的,火烈鸟满天飞翔的震撼埸景的视频。</h3> <h3>观罢火烈鸟,下午,转到纳库鲁湖国家公园。</h3><h3>进入公园,这里风景优美,环境静谧,湖边的森林里各种动物在觅食和休憇。</h3><h3>沿湖前行,途中见一群非洲水牛在湖畔林中草丛阴凉处憇息。</h3> <h3>远处,蓝蓝的湖面近岸边,一队火烈鸟在觅食,湖畔林中草地上,一群斑马在悠闲地食草。</h3> <h3>再往深处,一群羚羊在另一处林中浓阴下,躲避中午猛烈的阳光在憇息。</h3> <h3>一群黑斑羚在林中草地上啃食青草,而2只雄黑斑羚正在为争夺繁殖权,为繁衍自己的后代而拼力竞争。</h3> <h3>在林中土路上行进,突然从树林中冲出一只长颈鹿,要越过土路到对面的树林。</h3><h3>我们的车都停下来,默默地放开一条路让它走过。</h3><h3>这里的黑人司机都很懂得保护动物,爱护动物。</h3> <h3>路左边的树林里,一对长颈鹿屁股顶屁股的在啃食树叶,十分有趣。</h3> <h3>另一只长颈鹿伸长脖子,吐出长长的舌头去卷食树上的嫩叶,形态就象一座高高的电视发射塔。</h3><h3>为了获得食物,长颈鹿的高度和长颈就是这样慢慢进化而来的,而金合欢树为了保护自己,不让众多小个子的食草动物的践踏催殘,也慢慢长成高大个树木,仅在树枝的顶端才长有叶子。但它的高度却难不倒长颈鹿,而长颈鹿编爱吃金和欢树的叶子,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叶子不被吃掉,树枝上都长有长而尖利的剌,还会分泌一种持殊的计液,使得举腹蚁爬到树上并定居,充当卫土的角色,保护金合欢树不被长颈鹿吃掉。</h3><h3>而长颈鹿为了吃到有剌树枝上的叶子,长有一条长长灵活的舌头,像手一样去摘树叶。为了生存,相互进化,真的是适者生存,这就是大自然法则。</h3><h3>这里生活的长颈鹿是和内罗毕长颈鹿中心里的濒危的罗斯柴尔德长颈鹿同属一品种,现仅存1千头,是长颈鹿家族中数量最少的一亚种,颇为珍贵。</h3> <h3>蓝天白云,群山之下,远处一队长颈鹿正穿越树林,列队徐徐而行。</h3><h3>一幅醉人的自然美景图</h3> <h3>继续在公司游猎,转到另一处,又见一群长颈鹿优雅地迈步列队前行。</h3><h3>肯尼亚的动物保护工作做得很好,这里己成为动物的天堂,尤其是濒危物种。</h3> <h3>在这视频里,拍摄了纳库鲁湖里的珍稀的罗斯柴尔德长颈鹿的优雅的进食,行进的生活动态。</h3> <h3>来到了一处稀树草原上,发现了极为珍贵,难得一见的一家大小三口白犀牛在攸然地啃食青草。</h3><h3>白犀牛是频危物种,现南部白犀牛主要分布于南非,纳米比亚,津它布韦等国,尚存两万头左右。而曾经分布于肯尼亚等东中非的北部白犀牛数量仅存五头。2015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幸存的雄性北部犀牛己经被切除犀牛角,被24小时由4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守护起来,这一做法是为了挽救这一亚种,但遗憾的是这头仅有雄犀牛也于2018年3月19日在肯尼亚去世,终年45岁。</h3><h3>野生的北部白犀牛现己不复存在,而且全球仅剩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都在捷克动物园里。专家们将对犀牛进行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及胚胎性别选择等实验,如果这项实验获得成功,将为此而能延续北部白犀牛的种群。</h3><h3>祈盼他们能试验成功。</h3><h3>但最终还是人类不要再偷猎和买卖犀牛角而灭绝犀牛。</h3><h3><br></h3> <h3>纳库鲁湖的犀牛。</h3> <h3>白犀牛体大威武雄壮,是陆上动物仅次于大象的庞大动物,比河马大。</h3><h3>不过它们脾气不太好,需要轻声观察,免得惹怒它们,犀牛虽然视力不好,但听觉灵敏,会循声而来,使出蛮力,用犀牛角洞穿你的座驾。</h3><h3>犀牛一般体长为3.40一4.20米,肩高1.65一2.05米,体重1300一3600公斤。</h3><h3>白犀牛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因其角在中医里有医疗作用,而且价格昂贵,而招致乱捕滥猎,尽管犀牛角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存在,导致北部白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最终在非洲陷于灭绝的境地。</h3><h3>能看到白犀牛己经很幸运了,希望它永远生活在非洲自己的家园里,而不会永远消失在世人面前。</h3><h3>还是告戒人们的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戳”。</h3><h3>愿人类能和动物和谐相处,让地球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h3> <h3>驱车来到了纳库鲁湖边一处空旷荒野处,远远见到一群火烈鸟迈着优雅的步伐在觅食。</h3> <h3>湖面上,一群塘鹅和水鸟排成一长队列,或飞或游地游弋前行。</h3><h3>纳库鲁湖国家公园面积有200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占52平方公里。</h3><h3>由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湖水平静,水草茂密,除了火烈鸟外,这里还栖息着400多种,数百万只珍禽。在湖边密林中,居住着褐鹰,长冠鹰等食肉鸟,还有杜鹃,翠鸟,太阳鸟等。</h3><h3>整个纳库鲁湖国家公园是各式各样鸟类的乐园和“观鸟天堂”,每年有许多鸟类专家从世界各国前来考察研究,因此这里也是“鸟类学家的天堂”。</h3><h3>这里己专门为保护禽鸟而建立了保护区。</h3> <h3>站在纳库鲁湖边的旷野,放眼望去,平静的湖面,水中的禽鸟,远处的群山,山上的民居,蓝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壮美的自然风光实在令人尝心悦目,心旷神怡,令人留恋!</h3><h3>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h3><h3><br></h3><h3>5天充满野性的游猎之旅令我大开眼界!期待更加狂野的马塞马拉的“天国之渡”将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