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回忆重现眼前——回访原安徽劳动大学旧址 周金陵(2019.10.2)

自由人

<h3>  2019年10月2号的一大早,我在大女儿、大女婿的陪伴下,前往我梦魂萦绕、已离开40年的安徽劳动大学校园。</h3> <h3>  安徽劳动大学由中共安徽省委根据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报经国务院批准,于1965年1月1日在安徽宣城叶家湾创办的大学。 原属于高等师范院校性质。教师来自安徽农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学校。1989年撤销。</h3> <h3> 安徽劳动大学旧址位于宣城洪林镇叶家湾,离合肥200多公里。</h3><h3> 经过3个多小时的自驾,上午10点多,我们来到了叶家湾、原安徽劳动大学校园。</h3> <h3>  图为纪念碑正面,上面刻有“安徽劳动大学旧址”八个大字。</h3> <h3>  图片摘自网络。</h3><h3><br></h3><h3></h3><h3>  这是原劳动大学校友们集资兴建的“安徽劳动大学纪念碑旧址”。</h3><h3> 2018年10月18日上午,在原安徽劳动大学校园(宣城市麻姑山麓)举行了“安徽劳动大学旧址”纪念碑揭碑仪式。朱先发,陈强,余群,包先健等合肥、芜湖校友,宣城市人大、政府、政协负责同志,劳大研究会会员等出席揭碑仪式。图为揭牌仪式现场。</h3> <h3>  图片摘自网络。</h3> <h3>  图为纪念碑背面,碑文是“安徽劳动大学简介”。</h3> <h3>  在纪念碑前留影纪念。</h3><h3><br></h3><h3> 1968年,我们全家5口人包括老伴、3个女儿从省城合肥安徽大学来到这里,前后居住11年,直到1979年才回到合肥。</h3> <h3>  我和大女儿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h3> <h3>  我的大女儿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h3> <h3>  我们母女俩在当年劳动大学的教学楼前合影留念。</h3> <h3> 当年的教学楼,现在已成为安徽文源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楼。</h3> <h3>  教学楼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仍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h3> <h3>  纪念碑的旁边新建一栋楼房,是一个单位的产品研发中心。</h3> <h3>  这是当年的劳动大学餐厅。斑驳的半圆形墙面上繁体“餐廳”两字及拼音“CAN TING”依稀可见,这里也是举行大会和晚会的地方。</h3> <h3>  餐厅不远处的活动场地现已开辟成茶园。</h3> <h3>  沿着一条不太宽的砂石路,我们向着当年的小水库走去。</h3> <h3>  站在当年的小水库边,我思绪万千,这里曾经是劳动大学师生们唯一的水源地。</h3> <h3>  水还是那样的清澈,可水面却小了很多。</h3> <h3>  水库的下游部分现在已经开辟成良田。</h3> <h3>  远处是水库上游的栏水坝。</h3> <h3>  茶园</h3> <h3>  绿油油的茶叶园充满了生机,放眼望去,足足有好几百亩。</h3> <h3>  在与采茶的茶农交谈中,我们获知,这些茶园已被她们个人承包。</h3> <h3>  </h3> <h3>  在从水库返回的路上。</h3> <h3>  路的两旁都是绿油油的茶园,充满着生机。</h3> <h3>  我们在茶园流连忘返、聊天留影。</h3> <h3> </h3> <h3>  离开茶叶园,我们又去寻找校园历史的印记。</h3> <h3>  来到当年的篮球场,这是我们曾经打篮球、看电影的地方。</h3><h3> 破旧的篮球架,静立在这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期盼着未来的发展。</h3> <h3>  以篮球场为背景,我们母女俩再次合影留念。</h3> <h3>  昔日书香洋溢的校图书馆,现已改成为养老院。</h3> <h3>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在当年的图书馆楼前合影留念,把曾经的书香深藏心中。</h3> <h3>  再看一眼过去图书馆楼前的花草,闻一闻当年的书香。</h3> <h3>  这是当年的校园水塘,是师生们洗衣、玩耍的地方。</h3> <h3>  这是当年的校园之湖,是师生们看书、散步的好去处。</h3> <h3>  来到当年的教职工宿舍区,我们又开始寻找曾经的家。<br></h3> <h3>  经过七拐八弯,终于找到了曾经的家。</h3><h3> 两间小平房静静地待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曾经的房主。</h3> <h3>  家的外面基本模样没有大变,窗户还是原来的窗户,只是门的朝向被新来的主人改变了,门前的花草也被移走了,而悬挂的空调则告诉人们这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h3> <h3>  在过去的家前,我们回忆着过去的往事。</h3> <h3>  </h3><h3><h3>  在这里留个影,是对过去家的最好回忆和留念。</h3></h3> <h3>  在这我们还共同忆起曾经的左邻右舍和家长里短,一切还是那么记忆犹新。</h3> <h3>  离开了曾经的家,我们又开始寻找其他同事过去的家。</h3> <h3>  在这里,我们又和曾经劳大老职工的家属聊起了过去的老人和往事。</h3> <h3>  通过交谈、了解,原劳大的不动资产包括校舍等基础设施都已转交给了附近的国有农场。</h3> <h3>  这是当年的教职工食堂,还是老房子,还是吃饭的地方,只是房屋的主人换了。听说,原劳大的校友、教职工回访时,还是喜欢到这里来吃饭,找一找当年就餐的感觉。</h3> <h3>  路两旁停放着许多私家车,反映着这里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h3> <h3>  这里还是那样的静悄悄,我们多少能够寻找到当时校园宁静的感觉。</h3> <h3>  两个多小时的回访结束了,我们终于离开了曾经的安徽劳动大学校园。</h3><h3> 再见,叶家湾!</h3><h3> 再见,安徽劳动大学校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