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记得首次回老家还是在2008年的国庆节,今天,时光老人的脚步,已经来到了2019年的国庆节。弹指一挥间,11年过去了,虽然这期间没有再回过老家,但至少保持着跟老家的联系,耳闻了老家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得知老家的乡亲也一天天走向富裕。今年的上半年,就收到老家堂弟康宁发来的消息,说我们李氏家族正在修谱,让我把家里的每个成员的信息发过去。没多久康宁又来了消息,说10月6日老家要举办修谱的庆祝活动,邀请我们前去参加。5号、6号这两天正好夫人休息,于是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定在10月5日让夫人陪我回老家参加修谱庆典,并看看老家的新气象。如果说第一次回老家是临时起意,还显得有些仓促的话,那这次重回老家,应该是成竹在胸,淡定从容了许多,甚至还有些翘首以盼了。</h1> <h1> 老家地址的全称是: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坊乡下李村,好长一串地名哦,一般人记不住。我虽然很少回老家,可从小就记得老家的地名,小时候穿着奶奶纳的布鞋,吃着从老家捎来的米粉,看着从老家过来的亲戚,就铭记了自己是下李村的人。早就在微信中收到了康宁发过来的定位,有了卫星导航,就相当于看到了浩瀚宇宙里的星座,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两眼一抹黑,下车问路,尘土飞扬,车速像蜗牛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10月5日一早从南昌出发,先上福银高速,再转到大广高速,最后再弯到抚金高速,车子像旋风一样,纵横驰骋,一路狂奔,200余公里的路程,二个半小时的车程,下李村的村口就已近在眼前,赫然在目了。</h1> <h1> 正当我们要拐向下李村的口路,一座门形架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门形架上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还挂着大红的灯笼,上面还写着金色的大字呢。即便是从此经过的路人,也能一眼看出村中有喜,还有那份急切向外界昭示的喜悦,而我们长途跋涉,远道而来,也正是冲着这个庆典呢。不由自主将车停在路边,仔细端详着这个喜庆的门形架,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在心中升起,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愁在心中弥漫,一种情不自禁的自豪感从心中掠过。</h1><h1> 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来,旁边又一个盆景造型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一个大篮子里装着玉米、芋头、稻穗、南瓜、辣椒,还有一棵大白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代表着我们老家在希望的田野里收获的累累硕果,这是我们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展示,也寓意着我们下李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h1><h1> 再看看拐向下李村的那条路吧,路是笔直笔直的,好像是用直尺画出来一样;路面是沥青铺就,平整得像风平浪静时的一条河面,至少人们在上面滑旱冰是没有什么问题了;道路的两边是高大整齐的树木,雨天它们为小道遮风避雨,晴天它们又为小路遮阳蔽日,平日里它们更像热情的村民,夹道欢迎前来游览的客人;道路的左边是5000亩的大棚,右边是即将凋零的花海,只是我们没有在这条道上驻足,没有留下照片。</h1> <h1> 正当我们拍照完毕准备进村之时,只见一辆小车突然停在我们前面,下车的正是我的堂弟康宁,他应该是刚从外面办事回来和我们偶遇,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什么也不用说了,前方带路,一路跟随,直抵下李村。</h1> <h1> 看到眼前这一排房子了吧?它就是在我曾祖父手上建造的。青砖黛瓦,飞阁流丹,虽已历经百年的风雨和沧桑,依旧巍然屹立,气度不凡。这一组建筑虽然是平房,但看起来还是那么高大雄伟,气宇轩昂;虽然建成的年代已经久远,但却非常精致,门窗有雕花,屋内有天井,房后有果园;虽然有很多古代建筑得以保存,可在下李村的古建筑群中,它可是鹤立鸡群,独占鳌头。站在祖先留下的产业前,听着村民们对我们李家祖辈的赞赏,作为李氏家族的后代,心中装的是满满的敬仰。</h1> <h1> 如今老家留下的房子已不再住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县政府保护起来,再通过修缮和整治,当作宝贵的旅游资源供游客参观。走进祖先的房子,康宁指着其中的一间告诉我们这就是父亲和叔叔曾经住过的。凝视着这间小屋,浮想联翩,心潮起伏。襁褓之中的父亲是不会知道这间屋子对他的重要性,因为那时他还太小;后来父亲在这个房间里睡觉、打鼾说梦话,读书、背书学文化,甚至在外面闯了祸,这里也成了他避难的天堂;后来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这间屋子走进了县中学的宿舍,后来越走越远,终于鲤鱼跳龙门,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以前只知道伟人毛泽东的故居得以保存,父亲虽不是什么名人,但小时候曾居住过的房间还能保存下来,估计连父亲自己都没有想到。</h1> <h1> 沿着房子边缘的小道,绕到房子的后面,那里有一间小房子,里面装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那都是从大房子里整理过来的。从这一大堆凌乱不堪的物什中,我发现了以前用来储存粮食的木质容器,有手摇式的打谷机,还有很多的坛坛罐罐。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虽然都不用了,但它们见证了多年来农村的发展和变迁,见证了中国农民劳动工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见证了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的传承和进步。</h1> <h1> 随着康宁的脚步来到李氏祠堂,从祠堂外墙被风雨侵蚀的程度,祠堂内部已斑驳陆离的墙面,还有那文革时期留下的特有的标语,都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了我,这座祠堂年代的久远,所经历过的历史和沧桑,它至少比我父亲的年龄还要大上一些吧?这在当年也算是很了不起的建筑了。看到刻在墙上的修谱赞助名单了吧?找到我的大名了吧?在左下角。没想到捐了1000元还把我的名字永久性的留在了这里,早知道会这么重视就多捐一点了,争取来个头名状元多风光呀?到时候我人没了,名字却流芳千古,若是能把我的照片也挂在这里就更好了,呵呵,这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啊!</h1><h3><br></h3> <h1> 在康宁的带领下,沿着村庄旁的青田河走走。看见前面的建筑了吗?是谁家那么阔绰,建了那么豪华的别墅,那么漂亮的草坪,周围还有栅栏环绕?当康宁告诉我,这是村里投资数百万,建造的一个污水处理厂时,真让我大跌眼镜,大呼意外。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一个村庄能那么注重环保,能像城市一样建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可我的家乡下李村做到了。村里家家户户都喝着清洁的水,排出去的生活用水通过污水处理流向青田河,回归自然,形成良性循环,保持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态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种理念在我的家乡已深入人心。</h1> <h1> 看看饭点还早,信步来到青田河。抬头望去,三个巨大的桥墩已浇灌完毕,牢牢的盘踞在水中。虽然施工场面还很凌乱,虽然整座桥梁还未竣工,但已经可以想像得出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崭新的桥梁将在水面凌空跨越,两岸变通途;成群结伙的游客,他们乘坐着旅游大巴,兴高采烈的从桥面驶过,大把的向下李树撒钱;下李村的村民也通过这座桥梁,在城乡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通天大道。</h1> <h1> 随意走在河边的小道上,小道像一条分界线,将村庄与河流划分开来。小道的一边有排水沟;另一边围栏成线,柳树成荫;小道中间一尘不染,笔直笔直,非常平整。类似这样的河边小道平时所见无数,再普通不过了,可像老家这条收拾得如此干净,如此精致的小道,一看就知道下了不少功夫,堪称经典。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整治一条小道是如此,干别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h1><h1> 青田河是下李村的母亲河,下李村是有千年历史的村庄,青田河也围绕着下李村静静流淌了千年。青田河有时像个羞涩的少女,长长的枊枝也遮掩不住她美丽的脸庞;有时她又像是一位老者,千年的古树根在岸边,可已将躯干伸向了河心;有时她还是一面柔情万种的镜子,从中我不但看到了蓝天白云,还看到了周边的树林和远方的群山。</h1><h1> 恬静秀美的村庄,疑视画中的小道,弯弯曲曲的小河,古朴典雅的小桥,还有那连绵起伏的青山,便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小桥流水,具有诗情画意,让人爽心悦目的壮美山水画。平时总是不远千里满世界去游玩,把有山有水的地方当成是自已远方的家,可今天来到了下李村,来到了这山青水秀的地方,这回是真的回家了。</h1> <h1> 来到下李村的中心位子,高楼林立,别墅成群,城市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家家用上抽水马桶,人人穿戴体面得体,这和我们城市里的生活毫无二致。如果非要找出下李村和城市建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村庄里还保留了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池塘,它们将整个村庄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更加具有田园风情,更加别具一格,让人满目欢喜。现在村里的旧房子已不再住人,村民们都已迁入楼房,原来的旧房子要么被保护起来,通过修膳供人参观,要么拆除后进行整体规划,总体布局。现在我眼中的下李村早已今非昔比,至少和我11年前来到老家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它变高了,变干净了,也变得更美了。</h1> <h1> 看到这家“水乡人家”了吗?康宁建议我们到里面参观一下。这栋建筑也是清朝就有的民居,也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它现在的功能可不仅仅是供游客参观,也是供游人用餐的场所。走进房子,哇塞,非常高大,非常宽敞,非常明亮,两位师傅正在里面装修,将每个套间都配上大圆桌子,配上仿古的椅子,再配上木雕的吊灯。客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品的就不仅仅是饭菜的味道了,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清朝,回到了老祖宗的老宅,回到了梦幻中的老家,这种感觉,心驰神往,妙不可言啊。其实,不仅是这个建筑,而是整个下李村,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把下李村规划成一个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把下李村打造成一个特色村庄,通过旅游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把下李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典范,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h1> <h1> 这里是下李村的文化广场,前面的屋子上还挂了一个巨大的电子显示屏。这个文化广场可不是摆摆样子,浪得虚名。每逢重大节日,村民就是在这里载歌载舞,欢天喜地,抒发心中的豪情。每天晚上吃过饭,大家也纷纷走出家门,向广扬聚集,跳起多姿多彩的广场舞。我发现在一大群翩翩起舞的人群当中,总能发现几个长得特别水灵的美女,她们的舞步总是那么轻盈自如,她们的动作总是那么韵味十足,她们的笑容总是那么意味深长,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美女还是家乡的好啊;广场中跳着广扬舞,外围挤满了观看的村民,其中不乏一些老人,他们有些坐在石墩上,有些搬一张小凳子坐在旁边,看到高兴时会开怀大笑,虽然满嘴没有一颗牙,笑起来像个弥勒佛,但快乐和满足都写在他们的脸上;而孩子们就更热闹了,他们有他们娱乐的方式,他们喜欢在广场周围嘻闹,伙伴们之间互相追逐和奔跑,到了很晚都不愿意回家睡觉。一个文化广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其乐融融,得到了充分利用。</h1> <h1> 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公园,从公园里的雕像可以看出,这个公园的主题是尊老爱幼,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园里环境优美,植被茂盛,闹中取静。公园内的小道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我还看见了公园里还有文化长廊,旁边还有荷花塘。虽然公园不是很大,但作为一个村庄的公园,浓缩的都是精华。虽然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但如果提前三个月过来,那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了。这个长廊我特别喜欢,不但造型别致,形态修长,还非常安静,能坐在这个长廊里修身养性,吟诗写作,品茶赏花,将是多么悠然自得,闲情逸致的事啊!</h1> <h1> 今天是10月6日,昨晚住在我另一个堂弟益宁家里,今天早上益宁说带我们到街上吃早饭,正合我意,也好体验一下老家的早餐。走上一段路,来到陆坊乡的马路边有家胖子土菜馆,就这里了。腌粉、油条、荷包蛋,都是我喜欢的。那碗腌粉由海带肉汤配制,面上还撒了一些肉丝,凭我的经验,这碗腌粉的心理价钱在7元。特地问益宁腌粉多少钱一碗?4元。瞠目结舌,呆若木鸡,老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同样是江西的土地,地区之间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h1> <h1> 吃过早饭,在益宁的带领下拐过一个弯,再走上一小段路,便来到了陆坊乡的菜市场。听益宁说下李村正被打造成一个旅游村,村里不准养鸡,也不准养猪,那么村民要吃肉吃蛋怎么办?那就要像城里人一样拎着篮子来到这个菜市场赶集了。一条街道笔直到顶,大小摊位分摆两边,各种菜品琳琅满目,我们也是一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看个大概。感觉像这样的菜场一条街规模虽然不是很大,如果家里临时来了客人,要说满汉全席的材料不一定能采购齐全,可对一般食材的需求也是应有尽有,举办一般的酒席,即便是临时抱佛脚,只要来到了这个菜场,时间上也是绰绰有余,可以应对自如了。</h1> <h1> 昨天驱车从大道上驶入通往老家的小道时,看见右边是一望无尽的花海,而左边是一望无边的大棚,当时我就纳闷了,难道大棚里种植的是反季节蔬菜?今天谜底终于揭晓了,因为益宁就在这个大棚里做事,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并熟门熟路,带领我们参观了这里。这里的大棚占地5000亩,乖乖,我虽然不记得亩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公式,但我知道就是登高远望,那也是一望无垠!每一个独立的大棚也有17亩,大棚之间都留下合理间隙,以便车辆可以左右穿行,畅通无阻。从高空俯瞰,整个大棚应该像一个庞大的矩阵,陈兵百万,蓄势待发,真是大手笔啊。大棚里种植的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而是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花卉。从育种、种植、生长到成熟,科学的管理贯穿了整个过程,这就是一个规模浩大的鲜花工厂。那么多的鲜花如果卖不出去咋办?这里的花圃都面向全国,客商都是先开好每年的订货会,再凭订单给全国各地发货,同时也接受散客的网上订购,美丽的环境需要鲜花来装扮,海量的需求也催生了花卉规模化种植,很开眼界,也很长见识。现在已经过了鲜花盛开的季节,如果再早来几个月,眼前这一片花的海洋,还不把人乐得手舞足蹈,欢呼雀跃?</h1> <h1> 现在已经是接近中午时间了,我们也慢慢向祠堂走来,一路上看到从各家各户走出来的村民,他们喜气洋洋,满面春风,成群结伙,像潮水一样涌向祠堂,形成万人空巷。我也不失时机,站在被鞭炮的纸屑染红的祠堂门口,将自已的身影来定格,留下这历史的瞬间。大碗的肉啊,整条的鱼啊,整只的鸡啊,让人垂涎欲滴,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香味,估计几公里之外都能闻到,让人陶醉。其实像这样的李氏祠堂就有三座,还有上李村和中李村各一座,到时候三座祠堂的修谱庆典将同时展开,三座祠堂的宴会将同时开席,三座祠堂的李氏子孙将同时举杯,这将是多么极为罕见,规模空前的场面啊!只可惜不能同时看到庆典的盛况,留下了少许的遗憾。</h1> <h1> 走进李氏祠堂,里面已经是高朋满座,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满目的中国红象征着喜庆、幸福和欢乐,它是我们每个特邀嘉宾醒目的标志,它将我们李氏子孙的心紧密相连,它将整个祠堂点缀得分外妖娆。相同的姓氏,相同的祖宗,相同的血脉,代代相传的子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拢在一起,这种团结一心,情深义重,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是我们李氏家族的自豪,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想像一下,三座这样的李氏祠堂,上万人的规模,汇聚在一起那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作为他们之中的一员,顿觉血脉贲张,豪情满怀,使人荡气回肠。</h1> <h1> 开饭了开饭了,菜像走马灯似的端上来,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敬酒的人群一拨走了,一拨又来了。有时感觉开心的笑容不能持续得太久,太久了脸上的肌肉会变得僵硬;欢乐的气氛也不能来得太猛,太猛了心脏会承受不了;只能将幸福的时刻永驻心间,在日后平淡的日子里,再拿出来细细咀嚼。虽然上的菜都不怎么精致,但却非常入味,夫人自始至终对今天的菜品都大加赞赏,她是见过世面的人,她说好吃那应该没有错,我只对那份牛肉感兴趣,真的好吃到舔盘。祠堂中间的桌子上放着精制的木盒,里面装的就是李氏族谱了,虽然我只了解从我这一辈再向上倒三代的情况,可再往上我就不清楚了。可我知道那个木盒里装着我们李家的列祖列宗,记载着我们李家不断繁衍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进程,就像一棵大树,越往上就越是枝繁叶茂,直到今天终于变成了参天大树。它让我明白了我出自何处?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明白了这些道理,心里就敞亮了,踏实了,坦然了,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即便面对死亡,也能泰然自若,视死如归,人生的自然规律嘛。</h1> <h1>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分别的时刻终于来临。饭后,大家依依惜别,互道珍惜,相约来日再见。当我们退休在家享受清闲,听惯了城市的喧嚣,看惯了城市的高楼,过惯了城市的生活,并为城市生活的优越性自鸣得意时,没想到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带来的变化,正如汹涌的浪潮席卷大地,大有后来者居上赶超城市之势,让我们猝不及防,也给我带来许多的惊喜,我的家乡下李村就是这样。重回老家,受益匪浅,血浓于水,此情可待,来日可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