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林生</h3> <h3>我是50后,比祖国小8岁,出生在大跃进时期,从小经历了大办食堂和三年自然灾害。住的是茅草屋,点的是煤油灯,睡的是土坯炕,糠菜半年粮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如此,在忆苦思甜的大会上,听着老人们诉说解放前的穷苦生活,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歌曲,我们这一代孩童仿佛掉进了蜜罐里,我们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而暗暗庆幸着。
从我记事开始,社会上就流传着“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童年的我们实在想像不出来这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过懵懵懂懂地感觉到那样的光景肯定是美好的。<br></h3> <h3>60年代,山里的孩子很少走出大山,活动的场所多半是小学堂,其余就是到山间、田野和小河边拾柴、捡粪、打猪草,还有扭鱼和捉螃蟹。汽车是在电影儿里看到的,而楼房只有去过县城的才晓得,那时县城也不过几栋公家办公楼罢了,可是到过县城的孩子则寥寥无几。
记得我们10岁左右就参加了生产队里的劳动,五月拾麦穗,秋天跟犁。瞅着牛耕的场面,我们纳闷:犁地不用牛那咋犁地呀?自从学了小学课本上《“铁牛”来到咱们社》一课,我们晓得了“铁牛”就是拖拉机,以后会让拖拉机耕地的。然而,这毕竟是写于课本上的“纸上谈兵”,至于“铁牛”何时会来到自己的村里耕地,难道真如有人所说的“那是驴年马月的事”吗?<br></h3> <h3>那时,大队部里有了一部手摇式电话机,平时都是公务用的,不过,若要打一个电话,不知要费多少周折。至于普通百姓要和远方亲人们说事、谈心,依然靠的是传统的“鸿雁传书”进行书信往来,尽管需要十天半月的期盼或等待。
至于电灯,人们只是在村里放电影的时候见过。随着一旁的发电机的隆隆声响,看着电灯照射着熙熙攘攘的人们的笑脸,如同白昼,我们深感蹊跷和神奇。调皮的孩子往往跑到镜头前,借着光线做些萌萌哒的动作,投到银幕上,感觉很是得意。
那时,家家户户已经安装了一个像碗口大小的舌簧喇叭,每日三顿饭的时刻,都能听到县广播站转播的党中央的声音,除此之外,每日还能听到广播员用纯正的林县方言预报天气。建国20周年,我们亲自聆听了从北京传来的庆典实况,好振奋人心啊!<br></h3> <h3>进入70年代,随着乡村人口的迅速增长,人们纷纷从几十口的老四合院的狭窄屋子里搬了出来,盖上了新房,住上了独家院落,这比以前的老屋宽敞明亮多了,不过多数新建的住宅依然是土坯茅草房。
70年代中期,政府将高压电线架设到村口,家家户户接通了照明线路。通电那天晚上,人们见证着“点灯不用油”的时刻到了。小孩们奔走相告,各家挂着的5瓦灯泡,就足够使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久寐难寝。
70年代后期,队里有了手扶拖拉机,它不仅替代了牲口拉着的小排车搞农用运输,还可以在山区河畔大的地块耕地了。小孩们尾随着“突突突”的小拖拉机,齐声朗诵着:“今年铁牛到咱社,来年一定多打粮!”当然,大山外面,也时或看到了在田间耕作的大拖拉机的身影,犁地不用牛的时代终于来了。
生长在土坯茅草房里的我们这一代,冬暖夏凉的舒适使我们至今留恋。可是一遇狂风肆虐,整个房顶片甲不留;或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屋里便摆满了盆盆罐罐。所以,每年需要在炎热的五月天扳几捆麦秆,或繁忙的秋天跑到山上割几挑茅草,然后抽空爬到房坡上,插插补补,修葺一番。可茅草房容易引发火灾的隐患依然防不胜防。<br></h3> <h3>80年代初期,“三转一拧”(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成了一个普通家庭儿女结婚时追求的时髦目标。为满足这个条件,男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到城里打工,“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肩负起种田和家务的双重负担。父母挣钱糊口,养儿育女,为的是攒钱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因为他们懂得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进入90年代,家庭的黑白电器电视机换成了彩电,洗衣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村里的土坯茅草房陆陆续续翻新成了砖混结构的瓦房,有的手头紧的暂时盖成了现浇顶棚,铁制床和木制床也替代了土坯炕,有的甚至盖成了两层小楼房,“楼上楼下”终于在偏僻的山村出现了,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居住茅草屋的历史。
90年代后期,随着乡村固话的普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装上了电话。这下,在自家的床头就可以接打电话,一有事,再也不用大老远的往村支书家跑了。<br></h3> <h3>走进了新时代,从少数人使用的BB机、大哥大,迅速发展到普通人也可以拥有一部手机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和年轻人一样,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不过他们多半是只接不打,生怕浪费半毛钱。年轻人则不然,一年之中,不知要更新换代几部手机;打起电话来,一打就是几十分钟,甚至更长。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沟通、交际的方便,节省了更多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社会进程,父母给儿子娶媳妇又有了新的标准:城里要有房子、家里要有车子。所以偏僻的乡村已经停止了房子的建造和修缮。大部分家庭即使砸锅卖铁,东挪西借,也要在县城买套楼房,为的让晚辈受到良好的教育。随之,乡下的年轻人和孩子涌入了县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跟随着住进了花园式的社区,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空调、暖气和冰箱等家用电器不再是稀罕的物儿了。<br></h3> <h3>走出大山的农村娃,大学毕业后多数留在了大中城市,继而成家立业了。当然,看护孙子的使命落在了乡下我们这一代祖父母的肩上。我们也随之暂居于都市,住上了电梯楼房,过上了城市生活。现在我们享受到真正意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生活。虽然看护孙子委实有些忙碌,有些辛苦,但同时享受到的那份天伦之乐,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家里接通了宽带,很多老人们们也“鸟枪换炮”,丢掉了老年手机,拥有了智能手机,玩起了微信,随心所欲的进行视频聊天,并且尝试着支付宝到超市买东西和快递购物的便利。忙里偷闲看看新闻,跳跳广场舞,欣赏欣赏戏曲。假日一家人出游,享受了高速、高铁、地铁或自驾私车出行的快捷和便利,从建国初期到如今祖国70华诞,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我们共享着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的同时,5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h3><h3><br></h3><h3>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2019年国庆期间于郑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