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军医76同学

童子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的芳华,虽已逝去。</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青春,心底长驻。</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四十三年前的初夏,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的206名年轻军人,汇聚于黄浦江畔五角场。一身戎装的我们,向第二军医大学报到!</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曾经遗憾,文革中断了大学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何等幸运,重拾书本,回到校园。</b></p> <h3><b>八一大道</b></h3><h3><b> 一头连着我们的校门,一头通向我们的校园。这里张贴过迎接新生的标语,回响过起床号、熄灯号,留下过我们列队行进的脚步……</b></h3> <h3><b>图书馆</b></h3><h3><b> 曾是民国时期的博物馆。当时我们来自基层医院,阅读量少,有机会扎进书本知识的海洋,汲取前人智慧的结晶,眼界为之大开。</b></h3><h3><b> 读书,让我们终生受益。</b></h3> <h3><b>军体馆</b></h3><h3><b> 当年上体育课的灯光球场。 </b></h3><h3><b> 一次练俯卧撑,老师下令,女生齐刷刷地臥倒,但没一个能撑起来,笑坏了旁边的男生。另一次练跳木马,有位女同学太紧张,冲跑的瞬间偏离高高的木马,一头撞到男教员身上……</b></h3><h3><b> 最狼狈的瞬间,回顾也觉得开心。</b></h3> <h3><b>长海一角</b></h3> <h3><b>飞机楼</b></h3><h3><b> 它是解放前国军航空协会,也是当年宋美龄组织舞会的行宫。后来,它成为学校的校史馆,記载着国民党医学院旧址上,创建我军医学高校的奋斗历程。</b></h3><h3><b> 二军大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之求、砥砺前行的行列中,也有着我们76年级学员的年轻身影!</b></h3> <h3><b>长海医院。</b></h3><h3><b> 二军大的附属医院,如今高楼耸立,但我们依然怀念当初的模样,那些民国风格的建筑群,那些临床课上一丝不苟的老医生、老教授,那些严格细致的医德医风。</b></h3><h3><b> 一所优质的医院,有形的和无形的影响,铭记至今。</b></h3><h3><b> (长海医院原病房大楼)</b></h3> <h3><b>  学校最初的记忆,就是学员奉命下连当兵。</b></h3><h3><b> 在镇江石头岗60军炮兵团,我们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白天在战士们带领下一对一操练。上炮!炮长一声令下,女炮手们嗖地飞跑,迅速到位……</b></h3><h3><b> 一个月的摸爬滚打结束前,炊事班长拿着大秤给我们磅体重,发现都胖了。记得轮到十班小李双手吊在绳子上秤重时,啪的一声绳子折断,小李重重摔倒在地,两个战士扛着大秤吓傻了,我们笑的蹲在了地上!</b></h3> <h3><b>  1976年,不平凡的一年。 </b></h3><h3><b> 我们下连当兵不久,经历了毛泽东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帮"等重大历史事件。</b></h3><h3><b> 渴望读书的我们,赶上了历史的转折。</b></h3> <h3><b>  理想之光,终于照亮了现实。</b></h3><h3><b> 在校攻读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b></h3><h3><b> 那时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是在容纳200 多人的梯型教室上的。冬天不放寒假,数九寒天没有空调,裹着棉衣棉裤,再加军大衣。而到夏天蚊虫飞舞,不塗防蚊油就被叮得满身是包。然而,大家仍听课专注,习以为常。</b></h3><h3><b> 学员生活的管理, 大队要求以连队为准绳。早晨6点起床,周一、三、五出操,周二、四整理内务,军被叠的要像豆腐块,晚上9点必须熄灯,不少同学只好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b></h3><h3><br></h3> <h3><b>  十班同学在宿舍阅读《解放军画报》。</b></h3> <h3><b>  1977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通读原著,书写笔记。九班长夏晓宁这张照片,也具有年代感的真实记录。</b></h3> <h3><b>  下课回到宿舍轻松一下,九班同学来个摆拍,瞧!她们神态也很专注呦!</b></h3> <h3><b>  炊事班帮厨留影(一中队)</b></h3><h3><b> 集体伙食简单,夏天最多的是冬瓜,茄子,还有"咽而不易,吐而不忍"长长的鸡毛菜,冬天的大白菜就是家常菜了。每个班还要轮流帮厨,哪天蒸肉包子,就是改善伙食的大餐了。</b></h3> <h3><b>  那时的我们,热情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紧张学习之余,学校的文艺活动,时常看到我们的身影。</b></h3><h3><b> 庆祝粉碎"四人帮",学校组织全校文艺会演,大队同学踊跃参与,排练演出《欢庆锣鼓》。</b></h3><h3><b>一中队男生:</b></h3><h3><b>后排左起:石虹、丛文明、赵伟、凌华浓、汪庆林</b></h3><h3><b>二中队女生:左起</b></h3><h3><b>中排:张军荣、石海燕、吴青、张惠敏</b></h3><h3><b>前排:于新东、徐爱芬、夏晓宁、兰涓</b></h3> <h3><b>学校大礼堂表演《采茶舞》</b></h3><h3><b> 从左起,后排:吴青 石海燕 张惠敏 张军荣</b></h3><h3><b> 前排:徐爱芬 夏晓宁 于新东 兰涓</b></h3> <h3><b>  </b></h3> <h3><b> 演出结束,大幕落下,大家摆了个Pose留影。咔嚓一声,却是永久的留念。</b></h3><h3><b> 那样的造型,那样的笑容,只有在那样的年龄。</b></h3> <h3><b>  理论学习之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我们分别到浙江嘉兴;江苏无锡、常州;上海第七、杨浦、普陀、宝山、江湾、长征、长海等医院进行实习。</b></h3> <h3><b>  三年学校同窗就读,</b></h3><h3><b> 三年兄弟姐妹情深!</b></h3><h3><b> 当年不经意拍下的照片,回头再看有不一样的感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大约也是最纯真美好的时光!</b></h3> <h3><b>  白衬衫,绿军裤。原本可爱臭美的年纪,却素面朝天,不施粉黛。最年轻的时候,最灿烂的笑容……。</b></h3> <h3><b>  亲切的校园留影,满满的都是生活的印记。</b></h3> <h3><b>  平时遵守纪律,不出校园半步。偶尔,一周紧张的课堂学习结束,九班女生相约,周日漫步在美丽的外滩,谈笑风声,放松心情。</b></h3> <h3><b>  </b></h3><h3><b> 冬季的假日,九班的女生们游览外滩公园。</b></h3><h3><b> 她们倚栏而立,英姿飒爽,一样的姿式哟。</b></h3><h3><b> 左起: 张丽江 张军荣 吴青 夏晓宁 麻丽丽 徐爱芬</b></h3> <h3><b>  拉手风琴的徐爱芬,为同学们的舞蹈与歌咏比赛,曾在学校礼堂、大队会议室、宿舍门前马路边作过伴奏,欢快的手风琴声,留在大家记忆里。 </b></h3> <h1><b> 毕业照</b></h1><h1><b> 1979年军医系七六年级全体毕业照。 </b></h1><h1><b> 有学校的领导和大队、中队领导及队部工作人员!</b></h1> <h3><b>  临别前一中队"合家欢"。</b></h3> <h3><b>  临别前二中队"合家欢"。</b></h3><h3><b> 与我们合影的有我们二中队的沈如明队长和<font color="#010101">韩佩林副队长</font>、大队长伍济、政委于春、副大队长郭玉贡、副政委赵世焕等领导。</b></h3><h3><b> </b></h3><h3><b> 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在母校度过!在这里曾留下我们太多的美好愿望、憧憬和梦想。</b></h3><h3><b>  我们的芳华,朝气蓬勃。</b></h3><h3><b> 我们的青春,不曾褪色。</b></h3><h3><b> 感念母校。所有的领导、老师、工作人员,给我们以知识,给我们以理想,也给我们以鼓励。无论走多远,我们都铭刻在心!</b></h3><h3><b> 感念同学。年轻的美好、年轻的向往、年轻的形象,有三年军校生涯为证。即使我们年年增岁,老同学,永远是我们共同的称谓!</b></h3><h3><b> 时光的亮点,温暖的回望。</b></h3><h3><b> 带着青春记忆,带着年轻心态</b><b>一一让我们并肩携手,重新出发……</b></h3><h1><b> 学海无涯</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