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读《京华烟云》开始,我就喜欢上林语堂先生的写作风格,文字亲切易懂,里面却包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林语堂推崇的是道家思想,当然他所取的是其中对人生积极的成分,如《京华烟云》里他创造出的姚老先生,他年轻时是一位纨绔子弟,沉沦于红尘之中,由于少不更事,闯下了不少祸端。为了赎清年轻时的犯下的罪孽,他洗心革面,钻研道家思想,每天打坐吃斋,清心寡欲。后来顿悟,云游四海,济世救贫。林语堂赋予人物的思想正是他自己所认同的。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占大部分的是封建社会,道家所倡导的思想也沾染了许多封建迷信的色彩,林语堂本人对于这些糟粕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京华烟云》中,姚老先生不是一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虽然他出身于清朝没落的官宦世家,但他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反对女儿木兰缠足,教木兰识字,自己也研读西方传入的各类书籍,在当时,这些都是与人们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h3><h3>后来,我又读了林语堂另一部长篇小说《风声鹤唳》。它是《京华烟云》的续集,主要写了一位行为不羁的女子在抗日战争的磨难中苦苦挣扎的悲惨命运。女主人公叫崔梅玲,是民国时期军阀的女儿,父亲在战乱中被杀,只剩下幼小的梅玲跟母亲相依为命。在她十七岁的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她只能靠写稿勉强维持生活。她青春美貌,思想单纯,深受男人的爱慕。梅玲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内心十分痛苦,由此她也看到世俗黑暗的一面。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了,她逃亡来到北平,认识了姚博雅,他就是《京华烟云》中姚老先生的孙子,王府花园的继承人。博雅与梅玲一见钟情,可博雅是有家室的,梅玲也曾是汉奸的姘妇。两人为了能够在一起,付出了很多代价,中途也充满了种种艰难,误会,意外。梅玲还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比她大二十多岁的老彭,她陷入极大的痛苦,她不知应如何面对这两份本不该发生的感情。博雅了解梅玲的内心世界,他仍一如既往地爱着梅玲,最后为了保护她,死于日本人的马蹄下。老彭发现自己也喜欢了梅玲,但他清楚的知道他必须忠于他的挚友,死去的博雅,他把梅玲当成女儿看待,给了梅玲很多精神上的安慰。梅玲在老彭的安慰下,决定跟已死去的博雅完婚,并用心抚养博雅的孩子。小说以梅玲为博雅所选的墓志铭,一句佛教名言结尾:“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结束。</h3><h3> 这篇小说的时间背景是复杂的,所展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复杂的。先说梅玲这个人物,开始她单纯幼稚,以为跟一个男人结了婚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殊不知对方的父母跟她当军阀的父亲有深仇大恨,反对儿子娶父亲是军阀、汉奸的梅玲,最终,使梅玲被迫离开丈夫,沦落为一名舞女。失败的婚姻使她心灰意冷,为了生活,她甘愿当别人的姘妇,忍受社会的辱骂。这些经历使她看清了这个黑暗的世界,她生活得没有尊严,像行尸走肉一般。直到姚博雅和老彭的出现,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博雅给了她爱情,这是支撑她生活下去的信念。老彭在她遇到困难时帮助她,他不仅帮她逃难,而且还告诉她佛理,抚慰她受伤的心灵。所以梅玲把老彭看作她内心世界的知音,她觉得老彭对自己的理解比博雅更深,直至发展成对老彭的倾慕和依恋。“她打量房间。这是一间很小的长方形斗室,只有一床一几,桌上放一个盖子缺了口的旧茶壶和两个小茶杯,摆在茶迹斑斑的托盘里。一张旧木椅堆着老彭那一件她所熟悉的旧蓝袍和那个他看她上街带过许多回的手提袋,以及一小堆干净的衣裳。由北平一路陪他们出来的那口熟悉的皮箱静立在新式搪瓷洗脸槽附近。床铺放在屋子中央,简直没有空间可走到屋子那头去开关窗子,墙上的光圈映出他脸上优美的轮廓,随着呼吸一起一伏。她没有看过他卧病在床的样子,如今他静静安睡,她看出他瘦削的面孔是多么高贵,起伏的胸膛里含有一颗伟大的心。……她确信博雅说要来以后,他完全变了,变成一个伤心的人。如果博雅不来呢?这个人会成为她的丈夫。她确信他爱自己,他睡梦中呼吸很平静,醒来会有什么想法呢?她弯下身子,看到他大前额闪亮的线条,汗淋淋的。她想去摸摸他的额头看看有没有发烧,但是不敢去摸。她能为他做些什么?……”从书中的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梅玲很喜欢老彭,她先是感激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她不知如何报答他,感情从感激逐步上升为爱慕。当梅玲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两份感情时,博雅为她牺牲了,梅玲在心灵受到沉重的打击同时,终于发现她最爱的还是博雅。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后,梅玲觉悟了,她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找到了幸福的支点。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老彭,他是林语堂先生表达人生观的载体。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他安慰梅玲时所讲的:“悟道的基础就在看清楚生命。但是要看清生命,必须先除我见,除去自己和别人——‘你’和‘我’——之间愚笨的差别。这种觉悟能使我们解脱一切悲哀和罪恶的情绪。我们活在现象界里,一切全是感官和有限智慧所生出来的错觉。殊相与共相的差别只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一切人类的激情、贪念、愤怒、迷惑、憎恨与挣扎,空虚的欢乐与失望都是由这种愚蠢的幻象产生的。只有智慧者怀着高超的天赋,能看出这种差别的谬误。我们出生、生子、死亡的现象只是幻影罢了。……”</h3><h3> 老彭说的这番话应该是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看法。老彭这位佛教徒十分厌恶战争,他一直在思考人们为什么要互相残杀;他清心寡欲,理智地面对梅玲对他的爱慕,并用博大的胸怀和引人深思的佛理把梅玲引向幸福之岸。老彭还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特地买来一大筐馒头分发给上海那些缺衣少食的难民。总之老彭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他身上具有林语堂先生所赞赏的种种优点,是《京华烟云》中姚老先生的缩影。</h3><h3> 《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使我深深的喜欢上林语堂写作风格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它们教会了我洞察世事的本领。</h3><h3> 最后,我想引用《京华烟云》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个学年来我读书的收获:</h3><h3> 世事洞明皆学问</h3><h3> 人情练达即文章</h3><h3> 后记</h3><h3>能参加(2)班一年来的书宴,我觉得很荣幸,也深深体会到语文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因为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在一定的限期内必须归还,同学们都十分捉紧时间看书。如果是自己在书店买来的书,回到家里没翻几页就扔到一边,因为心里总想着以后有的是时间。结果,新书被放在书架上,过了几年,仍然是“新书”。</h3><h3>上图书馆读书的另一个好处是,给你营造一个清静的环境,让人脑海里除了出现书中的画面之外,就无任何其他杂念了。尤其是现在的娱乐工具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图书馆的宁静氛围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在家里,就很容易被电视和电脑吸引,以至于不能专心读书。</h3><h3>在这一年里,我读了不少书,有《毛泽东诗词点评》,《沈从文全集》,林语堂的三部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红牡丹》等等。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京华烟云》,上学期我研究的就是这部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著名的一本小说,他是用英文写成的,里面以清末几个大家族内部发生的事情,展现了近代民族斗争的历史画卷,气势恢弘,内涵丰富。本书在上世纪30年代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h3><h3>不管下学期还开不开设阅读课,我自己都会坚持多读课外名著,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h3><h3> 写于2004年6月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