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逻辑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第84期 2019年(总期285期)【昆仑诗词】

昆仑lsm(文学领域优质作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浅谈逻辑对诗词创作的影响</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昆仑lsm</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序言</b></h3><h3><b> 在传统的诗词创作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形象思维,研究物象的运用,而忽略了逻辑的影响,认为逻辑只是研究理科人的事,诗歌创作无须讲究逻辑。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狭隘的,说明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懂逻辑。那么,逻辑是什么?</b></h3><h3><b> 词典给逻辑的定义是: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包括思维的规律性和</b><b>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换言之,逻辑是帮助人们正确思维和正确认识世界的科学。</b></h3><h3><b> 在诗词创作中,正确的组词造句、正确地使用物象、合理组织物象与合理布局谋篇都需要正确的逻辑思维和正确的逻辑认知。否则,就会错误百出,写出笑话。</b></h3> <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逻辑错误举例</b></h1><p><b>诗词创作,组词造句要符合语法逻辑,选择使用词语要懂得词语的内含和外延,选取物象要符合特定的时空背景逻辑,布局谋篇要符合谋篇逻辑。否则,就会出错。现举例如下:</b></p><p><b>1.搭配不当</b></p><p><b>搭配不当,就是不符合汉语逻辑搭配习惯,从而出错。例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袖清风犹似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身正气宛如钢。</b></p><p><b>这是网络上一幅对联。初看,两袖清风对一身正气,非常工稳。但是,再往后看,就发现问题了:风似水对气如钢。把比喻本体“风”比作喻体“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成比。风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其中含有一定水的成分。水是液体,通常比作柔性物体。例如,柔情似水,滴水穿石。“两袖清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可是,接着说“犹似水”,岂不矛盾!同样,把比喻本体“气”比作喻体“钢”,也不符合汉语常见逻辑搭配习惯。我们通常说,气如虹,气冲天。因为“气”是气体,热胀冷缩,只会膨胀、扩大或缩小,不会固化。“钢”是固体,表示坚定不移。例如,志如钢。</b></p><p><b>2.逻辑概念偷换</b></p><p><b>偷换逻辑概念,即作者写作过程中,错误地把甲换成乙。语法逻辑混乱,即不符合语法逻辑。</b></p><p><b>例如:有人发表一首小令。结尾写到:日子火红如碳。</b></p><p><b>碳是黑色的,燃起来的火,才是红色的。这位作者误把碳,看做火,犯了偷换概念错误。又如,有位作者写一首小令,感叹人生短促,说:鬓落地。鬓怎么会落地呢?落地的应该是头发。原来是作者错把“鬓”理解成“发”。</b></p> <p><br></p><p><b>3.逻辑思维和逻辑认知错误</b></p><p><b>请看,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山四方方,寂寞逐天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耳边闻鸣鸟,谁言寂寞长。</b></p><p><b>逻辑错误:1).山不可能“四方方”,这是不合客观事实,不符合真实性。2).作者到底是想说“寂寞”还是想说“不寂寞”?有违逻辑同一律以及矛盾律规则。</b></p><p><br></p><p><b>4.逻辑概念混乱错误</b></p><p><b>请看这首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片山青红色正,山僧四个坐三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花开了山花谢,和尚眼中只闻香。</b></p><p><b>逻辑错误表现:1).既然肯定一片山青,怎么会出现“红色正”?2).四个和尚三方坐,除了逻辑的错还有方位上数量上的搭配错。3).眼观,是视觉;闻,是嗅觉或听觉。显然,“眼闻香”,是语言逻辑搭配不当,古人叫“不稳”。</b></p><p><b>5.物象和词语逻辑迁移错误</b></p><p><b>有人写了一首七绝,歌颂祖国七十华诞。第一句是这样写的:同庆古稀唱凯歌。</b></p><p><b>“古稀”物象常用于描述老者。如,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把祖国七十华诞正年轻,说成“古稀”显然失当。</b></p><p><b>这样错误迁移的例子很多。再如,有人写诗把中朝界河鸭绿江称为“母亲河”。什么是“母亲河”?“母亲河”是对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如长江、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b></p> <p><b>6.闭门造诗,远离主题</b></p><p><b>有人去大漠旅游,写了一首《缅怀王维》的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孤烟落日骚人唱,塞上江南绽丽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道驼铃鸣翠柳,祁连雪月伴胡笳。</b></p><p><b>诗人完全堆砌古人描述大漠的辞藻,不管逻辑是否合理,描写的情境是否存在,展开想象力畅写:孤烟落日,塞上江南,古道驼铃,祁连雪月。这样的诗貌似优美,但仔细品来与王维毫无逻辑联系。</b></p><p><b>这首诗的立意是缅怀王维,根据立意,逻辑思维应该是作者站在大漠看到什么物象,与王维有何关系,从而达到缅怀目的。</b></p><p><br></p><p><b>7.概念混乱,物象选取脱离客观实际</b></p><p><b> 有人写了一首《夏至抒怀》的诗:</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涯无处不烟霞,尽把豪情付酒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把酒今宵狂醉饮,诗魂托梦寄梅花。</b></p><p><br></p><p><b>这首诗刚一读,词汇古香,意境优美:天涯,烟霞,酒家,诗魂,梅花。但仔细品来,就会发现逻辑问题:夏至的天空“无处不烟霞”对吗?我国夏至南方进入梅雨季节,雨后某些地方可见到烟霞,而北方进入暑热季节,很少能见到烟霞。所以“无处”显然概念太大,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再看,诗人也学着古人“借酒抒怀”,不可厚非。但是“醉饮”之后把“诗魂”“托梦”“寄梅花”,显然作者“醉”啦。“夏至”哪里有梅花?应该是“荷花”,因为荷花夏至正开。显然,作者在“闭门造诗”,导致逻辑思维混乱。</b></p><p><b>8·脱离诗词时空逻辑背景造诗</b></p><p><b>有人写了一首题目为《夏》的五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晴云悬碧穹,林静闹飞鸿。</b></p><p><b>这是诗的首联。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夏至怎么能看到“飞鸿”呢?这个季节“飞鸿”早就“飞”到西伯利亚的贝尔加湖去游泳啦。</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篇章结构逻辑混乱</b></h1><p><b>写一首诗词,如果没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和逻辑认知,就会出现“诗脉不通”、“意隔”、或“凑韵”等闭门造诗,违背客观规律现象。现在,我们来分析一首《鹊桥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风摇叶,朝霞吻露,笑对繁华几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荷塘月色醉君心,且看那游人无数。</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波涛汹涌,烟花灿烂,浪子江边念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痴心只待燕归来,也不枉人生一度。</b></p><p><br></p><p><b>咋一看,这首词很美。上阕物象,清风、朝霞、朝露、荷塘月色、游人;下阕物象,波涛、烟花、江边。然而,仔细分析,作者没有明显交代写作的时空背景。读者只能通过物象进行逻辑分析:“朝霞朝露”暗示的时间是清晨,“荷塘”是告诉读者的地点。那么“月色”,是晚上。问题出现了:“朝霞吻露”的时候怎么会出现“荷塘月色”呢?时间空间出现了逻辑矛盾。</b></p><p><b>再看,下阕“波涛汹涌”,显然是大海的景象。可是又出现了“浪子江边”。那么,作者的写作空间背景到底是湖边、荷塘、江边还是海边呢?可见作者创作时忽略了时空背景的真实性,物象选取缺乏客观依据,混乱,从而导致逻辑混乱,诗脉不畅。用传统评诗的术语说,这首词有“意隔”、有“凑韵”之嫌。</b></p><p><b>创作这首词,如果时间是夏季清晨,空间是湖边,那么就根据“夏季清晨”和“湖”背景特点去逻辑思维,去选取物象,去写所见所思,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逻辑混乱现象了。</b></p><p><b>由此可见,作者确定创作时空逻辑背景,仔细观察研究所确定的时空背景下客观存在的物象,然后进行逻辑安排铺叙,是十分必要的。</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 专家谈逻辑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体会</b></h1><p><br></p><p><b>下面转发一位对联大家谈自己创作的时空背景逻辑,以飨读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挽霍松林先生(抱犊散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知大化茫茫,春气方回,哲人遽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敢问骚坛哕哕,唐音谁嗣?诗运奚扶?</b></p><p><br></p><p><b>作者自述:霍松林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德高望重,蜚声四海。幼承家学,有“神童”之誉。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51年赴陕执教,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2月1日中午,先生溘然辞世。我是从兰州王家安处闻知噩讯的。当即作联悼挽。</b></p><p><b>我与先生素无交集,只是很早就从书上知道先生是诗词大家,对先生倾慕已久。因无交集,故也无私谊可言。先生之逝,当立春前三日,按易学的说法,正是阳气上升、春气方回、万物生机勃然欲发的时候。而先生却于此时逝去。由先生之逝,我感到大自然的变化太茫然难解了。缘此,上联起句从“大化茫茫”着笔,并以之而痛先生之“遽逝”。下联中的“唐音”源出先生书斋“唐音阁”。先生是研究唐诗的大家,其诗词创作更是深为国内外所推重。因此,下联将先生放到整个传承古典诗词的“骚坛”来评量,问先生去后“唐音谁嗣?诗运奚扶?”同时也是对先生在当代诗坛的重要性的肯定。</b></p><p><b>之所以有此下联,因先生逝时,恰值所谓先生弟子某公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即兴诗作遭国人吐槽。所以“唐音谁嗣?诗运奚扶”,又非凭空而发也。</b></p><p><br></p><p><b>可见,这幅对联字字有据,笔笔有依,符合特定的逻辑思维。</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结束语</b></h1><p><b>我国古人做诗词不用“逻辑”一词,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逻辑”这一词语。逻辑学是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之后汉语才有“逻辑”这一词汇。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人不懂逻辑,只是不系统。古人做诗提出的诗病,如意隔、坏境、用字不稳、诗脉不畅等等,实际就是逻辑问题。意隔,就是语义搭配出了问题,是语言逻辑问题。坏境,就是所选取物象与整首诗词格调不一致,是物象选取逻辑问题。用字不稳,是用字不恰当,不能准确表意,是语言逻辑问题。诗脉,就是凝结一首诗词的逻辑线索。</b></p><p><b>其实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互相排斥的。形象是有形的,逻辑是无形的。合理的形象思维一定具有合理的逻辑思维做支撑,就如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一定有一条暗线连起一样,没有暗线串联,珍珠就是一盘散沙。同样,没有正确的逻辑思维,一首诗词中的物象就是一盘散沙。如果我们学会用逻辑思维来组词造句、布局谋篇、选取物象和立意,会少犯或不犯诗病。</b></p><p><b>逻辑并不神秘。逻辑是指导科学思维和科学认知客观世界的科学。换言之,逻辑是帮助人们打开正确思维和正确认识世界的钥匙。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创作和评价古典格律诗词也应该具有现代人的思维。</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朋友光临寒舍做客品茶聊天!</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