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写生创作体验

轻舟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悟 </b></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h3> 任何艺术的创作形式,如果没有新的形式与新的审美趣味出现,无疑将会逐渐走向没落,乃至消亡,新的创意形式,将产生在师造化的过程中。</h3><h3> “应物象形”是谢赫“六法”中的第三法, 可见物象呈现是中国画的最基本的原理性法则。但是对“应物象形”的理解不能简单认为是在画面中追求物象的形似,中国画是画家面对自然界整体的“观-感-应”过程,因此造化和心源合一才是创作的根本源泉。在中国画的理论讨论中,笔墨无疑处于一个中心位置的论题,它是传统绘画进入新时代表现艺术的必然研究课题,笔墨是在绘画“造型”再现与绘制表现中随心所欲时形成,也是中国画的“写象”须遵循中国画传统笔墨思维的要求。</h3><h3> 黄宾虹先生曾说“尝悟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显然是说“笔墨精神”是笔墨功能的核心,而“章法面目”是笔墨运用的形态变化。写生自然是表现物象的手段,是以中国画“写象”形成画面的途径,其笔墨具有造型手段的意义。只有通过写生物景,才会产生笔墨运用新的形式,才能形成自身独立抒情的表现方法,从而传递画家对自然界的感动点,以心取象去超越以形取象,才能达到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h3><h3><br></h3> <h3>春入太行,大道自然</h3> <h3>太行真境</h3> <h3>河南太行山石板岩高家台</h3> <h3>太行初秋</h3> <h3>太行深处有人家</h3> <h3>太行晨曦</h3> <h3>家住太行</h3> <h3>太行山大峡谷王相岩</h3> <h3>山西太行山张家凹</h3> <h3>太行山草庙</h3> <h3>太行山龙床口</h3> <h3>太行山漏子头</h3> <h3>太行山高家台又一景</h3> <h3><br></h3><h3><br></h3><h3>写生作品</h3> <h3>2019年10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