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247]——泱泱华夏大国重器

杨永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铜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在信息不对称的学生时代,邮票和连环画是我认识世界的两大窗口。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我数十年期间自制极限明信片的重点内容之一。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大地留给后世最大的礼物,一是历史,二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中国再次崛起,离不开一个厚度极高的文化的支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非要我选择一种华夏器物或元素,以象征泱泱华夏5000年文明史,那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大国重器——青铜器。上配图为铜奔马,又叫马踏飞燕,马超龙雀。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东汉墓。此器形象生动,神采飞扬,精美绝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器已选为中国旅游标志。明信片为1975年文物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铜奔马)》,邮票编71,邮戳加盖甘肃武威市邮电局(733000)。下配图为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通体鎏金,精美绝伦。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明信片为1973年文物出版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鎏金铜灯)》,邮票编73,邮戳加盖河北满城县邮电局(072150)。</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何尊</b> 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治理天下,营建新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的重要史实。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明信片为1976年文物出版社《中国青铜器(一)“何尊”》,邮票为T75-1,邮戳加盖陕西宝鸡县贾村邮电支局。</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后母戊鼎</b> 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美,是商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标志。明信片为1977年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邮票为特63,邮戳加盖河南安阳市红旗路邮电支局。</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四羊方尊</b> 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在商代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无与伦比,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明信片为1964年文物出版社《四羊铜尊-商》,邮票为特63-5,邮票加盖湖南宁乡县黄材邮电支局(410627)。</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龙虎尊</b> 商代后期,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阜南县朱寨常白庄朱砦润河。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约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信片为1977年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龙虎尊)》,邮票特63-7,邮戳加盖安徽阜南县朱寨邮电支局(236306)。</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提梁卣</b> 商代后期。1970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乡王家坟村。高39厘米,口径15.4厘米,为扁圆体斜肩宽腹纵向提梁式。盖、腹及圈足均饰有鸟纹,腹上高浮雕鸟纹尤为醒目。器颈饰有鸟头兽纹一周。器型很特别,四条大棱脊随物赋形,庄严肃穆,沉稳而神奇。底部及盖铸有“戈”字,为贵族戈氏造器。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明信片为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出土文物(一)提梁卣》,邮票编76,邮戳加盖湖南宁乡县黄材邮电支局。</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乙觥</b> 商代晚期。高29.5厘米,全长31厘米, 底部纵长12厘米,横长16.7厘米,重4.8公斤。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是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这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艺术珍品,反映了当时工匠们旺盛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明信片为197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选辑(商父乙觥)》,邮票特63-3,邮戳加盖上海市九江路邮电支局(200002)。</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饕餮纹斝 </b> 商代早期 。1983年月12月在铜陵县西湖乡出土,这是铜陵,也是整个皖南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文物之一。斝为筒腹、口外侈,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上下对称,共三组,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这件商代酒器,无论是从铸造工艺到造型纹饰,与中原地区同一时期青铜器相比毫不逊色,说明铜陵青铜文化的成熟期和中原地区基本接近。明信片为198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安徽青铜器(饕餮纹斝)》,邮票为特63-4,邮戳加盖安徽阜南县朱寨邮电局(236306)。</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伯矩鬲</b> 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西周初期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顶部为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西周初期青铜器中的杰作。明信片为1976年文物出版社《中国青铜器(一)“伯矩鬲”》,邮票T75-2,邮戳加盖北京房山琉璃河邮电支局(102403)。</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蟠龙兽面纹盖罍</b> 西周。1979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喀左县北洞村。盖径12厘米,口径16.5厘米,通盖高44.5厘米。器物面隆起,盖子上铸造有立体蟠龙,前足蹲踞,四周饶三长尾夔龙纹盘绕,器身侈口短颈,圆肩,敛腹,高圈足,肩部及两侧附兽首环耳,上腹饰对变形卷体夔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处及圈足饰夔纹,又附牛首形象鼻,通体以雷纹衬地。造型玲珑,工艺精美,庄重沉稳中蕴含昂扬跃动之势,纹饰粗犷遒劲又不失细腻精美,为世所罕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明信片为197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出土文物(龙凤纹铜罍-坛状盛酒器)》,邮票T75-6,邮戳加盖辽宁喀左县平房子邮电局(122313)。</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牛首夔龙纹鼎 </b>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1979年出土于陕西省淳化县史家塬西周墓葬。炊器。器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 重226千克。这是已发现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器形颇为别致,在腹部有三个兽头錾,与鼎的三足对应,这种錾通常都用作簋耳。鼎口下的一圈纹饰由两条夔龙纹相向组成的饕餮纹,其中更有一个浮雕头。夔为传说中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足一角,口张开,尾上卷,流行于商和西周早期。饕餮为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猛兽。这类纹饰在铜器上象征奴隶主权势的威严。明信片为198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珍贵文物(兽首扳大鼎)》,邮票T75-4,邮戳加盖陕西淳化县邮电局(711200)。</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匽侯盂 </b> 1955年5月12日出土于时属热河省凌源县的海岛营子村(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匽侯盂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口内壁刻有“匽侯做饙(fēn)盂”5字铭文,表明匽侯盂为盛熟饭所用,证明了西周初年辽宁一带在燕国封地之内。盂体纹饰精美,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布满夔风纹,鸟头像龙首而凤冠逶迤下垂。匽侯盂所施的夔风纹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华丽长冠凤纹,显示了器主身份和地位的尊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信片为197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出土文物(匽侯铜盂-盛器)》,邮票T75-7,邮戳加盖辽宁喀左县山嘴子邮电支局。</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曾仲游父壶</b> 为盛酒器或盛水器,1966年7月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县坪坝乡苏家垅春秋早期墓葬。壶通高66.7厘米,上口长23.1厘米,口宽16.3厘米。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觞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铭文。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花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盖内壶内口内壁各有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明信片为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出土文物(一)-铜壶》,邮票编75,邮戳加盖湖北京山县坪坝邮电支局(431808)。</p><p><br></p> <p class="ql-block">图文结尾配图为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墓。砚盒作怪兽伏地状,兽首似龙,躯似蛙,背有一纽,通体鎏金并布满富丽变化的流云纹,器身镶嵌近百颗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信片为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出土文物(一)“鎏金首形铜盒砚”》,邮票编72,邮戳加盖江苏徐州市中山南路邮电所(18所)(22100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