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隔两年,今天看到小美发出的“父亲节献礼”话题邀请活动,又触及了我思绪。好巧不巧的是,正好采花乡人民政府网站推送的“茶乡党员领学党史系列”(第十一期)“勿忘艰难历程 牢记初心使命”的主人公刚好又是他,老骥伏枥,让我汗颜,也让我自豪。<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LKvMqao48zpomifPDlp7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p> <h3>他,叫褚帝义,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星岩坪村一组生活了七十年又十个月,他年长共和国十个月。他的党龄45年,如果算上他力所能及的幼年生活,那他也已经走过了风雨七十年。一路走来,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变故,党始终都在他心中。值祖国七十华诞之际,我想把我目睹或耳闻过得那些点滴记录一二,以慰我心,也一厢情愿地想以慰他心——尽管我知道他是不屑于我的这种做法的。但是,我依然固执的认为,这冰山一角应该能慰藉他对党的忠贞和他为他人着想的赤诚之心。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默默无闻,扎根底层的共产党人。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如此繁荣富强,多姿多彩。</h3> <h1><b><font color="#ed2308">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font></b></h1> <h3>1968年从五峰一中毕业,一回家就被时任采花区星岩坪公社的吴锡盛书记,一眼看中。几次到家里做工作,甚至不惜扣留了他的入学通知书。最终,他与1968年的华中师范学院擦肩而过。</h3> <h3>既然入不了知识的大学,那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这所社会大学里去吧。</h3> <h3>脱下学生装,换上对襟大褂,走在贫瘠的土地上,他在心底默默种下一个心愿。</h3><h3>在他的号召下,看着他长大的乡亲们一边跟他学习科学种田技术,一边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出工时,换场地,换工具,唯一不换的是人!科学种田,要深挖的坚决不掏浅沟,打青积肥也是有序规划,四季不断,粮食单产数量一年比一年高,1972年以后杂交苞谷单产超过了800斤/亩,杂交高粱单产达1500斤以上。他推广的红苕下蛋直播技术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单产8000斤,最大的单株重量就有20多斤。成功摘掉了“缺粮帽”,结束了靠供应粮食度日的历史,1973年首次上交爱国粮人平两公斤;农田水利建设,打梯田、筑水渠、挖蓄水池。家家户户凡是能动的都上工地!大家用锄头挖,用撮箕端,用背篓背,用双手搬,搬不动抡起钢仟撬、挥起大锤砸,两人抬,三人推……就这样利用春种秋收的间隙时间,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战,建起梯田300亩,石挡总长近万米;从匡家湾修明流引水渠1500米,挖水塘两口,总蓄水量达1000立方米,保证了农田灌溉,实现了父老乡亲们日思夜想的旱涝保收的夙愿。<br></h3> <h3>将近五十年的栉风沐雨,梯田还是那个梯田,由于全部栽种了茶树,风采更甚当年。</h3> <h3>水渠的痕迹也还依稀可见,水池历经几次翻修,早已是旧貌换新颜。</h3> <h1><b><font color="#ed230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font></b></h1> <h3>1974年,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查,初心未改的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这段誓词烙在了心上!</h3> <h3>从这一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他把公社当成了家,而把家当成旅店。记得我十一岁那年,已经上了寄宿学校,难得有一次和爸爸共进晚餐,我问他,为什么我们这里叫“星岩坪”。他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告诉我,星岩坪是采花的东大门,即使这里石头像星星一样多,我们也要把她建设好,为采花守好这座东大门……</h3> <h3>让星岩坪变得好些,再好些,就这样在他心中扎下了根。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接下来应该是推动经济发展,他将眼光瞄准了茶叶。从1974年到1976年,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组织原星岩坪公社高二大队一、二生产队(即现在的星岩坪村一、二组)的村民,在小河口、洪水包、公社湾、药铺包等地建起茶叶梯田300亩,播下3万斤茶种子。</h3><h3><br></h3> <h3>1975年元月,他正式受命“原星岩坪公社高二大队党支部书记。遂即组建一个30人的茶叶专班,丢掉锄头,拿起瓦刀,自建厂房,创办大队茶叶加工厂“星岩坪茶厂”。集中加工,严管生产质量,研发干茶品种,提高鲜叶收购价格为农民增收,从1976年茶叶鲜叶0.6元1斤,到1996年达120元一斤。干茶也由当初的一个品种,增加到好几个品种,十几个等级。价格也从当初统装2.6元一斤,到分品种分等级定价,极品毛尖售价达到1000元一斤。1991年生产的采花珍眉在五峰县畜牧局组织的全县茶叶评比中一举夺得第一名,受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嘉奖。同年生产的采花毛尖在宜昌市畜牧局参评,获达标产品称号。从1976年到1996年,累计创利润25余万元。</h3> <h3>1984年星岩坪撤公社,原高二大队改为星岩坪村。他作为星岩坪村的村委书记,又在星岩坪村多次发展茶叶种植。1989年,原大队专业茶园向农户铺开,并再一次发动村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1000亩。</h3> <h3>1997年又引进优质高产茶叶品种“福鼎大白”母本苗。为了保证成活率100%,也为了早收获,他要求人们深掏沟,上足底肥,掩土后再移栽。他专门制作了一根一米的杆子,在靠下端一尺五处做上记号,一块田一块田的跑,一条沟一条沟的量,差一寸都不发母本茶苗。人们因为太累,明里暗里不知道骂了他多少回,更有甚者,躺在被窝里先骂他一遍才能睡的着!(当人们握着120.00元一斤的鲜叶款,买着两毛五一根的茶苗时,他们数着钱大笑着说,挖槽子时恨死褚书记了,晚上睡觉前先骂他一顿才睡得着!现在终于知道,他是为我们好的啊,那时候,多亏他不留情面、不搞好就不发茶苗子——这样的话,我在不经意间听到不止一次两次!)在他“铁面无私”的监督下终于建成40亩五牛线星岩坪段茶叶母本观光园一个。</h3> <h3>1998年至2002年,又引进高效茶种,带领村民通过苗圃扦插技术繁殖,再一次扩充茶叶面积1000亩,自此,村民彻底告别肩挑背驼、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模式,星岩坪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公园。</h3> <h3>这些茶叶梯田 历经半个世纪依然岿然未动,承载的是人们的希望。</h3> <h3>2015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主要目标。但是,建国初期,还没有“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标!不过,乡亲们的身体疾痛和孩子的教育,却也是他心里的头等大事。1975年他便在原星岩坪公社高二大队二小队筹建了医疗室,并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现在被正式命名为“星岩坪村卫生室”;同时在二小队“王家铺子”和三小队“星寨”创办两所村级小学,那时候,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就达到了100%。</h3> <h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星岩坪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已现集镇规模雏形,饮水工程又成了他的心头之患。于是1996年秋冬之际,奔五的他“故技重演”,动员村民自立更生,而且亲自带队,再一次凭着手中的斧子、镰刀、锄头、钢仟、大锤,翻山越岭苦战六个月,共投入2500多个工时,架设直径50mm引水管道5000m,修建15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成功引入溪沟山水,并一直沿用至今。即保障了居民用水,也使星岩坪村集镇化建设得以稳步推进。期间,有一次在掀石头时,不小心撞到左胸,他竟然连续喝了两个月的“元胡止痛片”,并且天天坚持带队上工“打头阵”。2014年他觉得胸闷,我带他去拍胸片。医生看着片子,问他左胸是不是受过创伤,他第一时间斩钉截铁的否定,医生说你不要和我打马虎眼,这片子上的肋骨明明是受伤没有经过处理而形成的骨痂!你仔细想想,到底受伤没受伤?他这才陷入沉思,这才想起来,原来那两个月的“元胡止痛片”是冲着骨折去的!</h3> <h3>同是1996年,农电改造,因之前电损持高不下,星岩坪村竟无人应承,他又一力承担,自筹80条6m水泥电杆、电表250块、建起三个变压配电电室,总计投入10万余元,率先在采花乡实现了居民用电规范化管理,得到采花供电营业所的一致好评。由于新世纪以后,国家电网进行了彻底的电网整改,除了到户的部分电杆也许还是当年他筹建的,其余的已经荡然无存。</h3> <h1><b><font color="#ed230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font></b></h1> <h3>2001年,星岩坪村、枫竹园村、白果坪村、三渡水村合并为星岩坪村。那一年春季,他申报了坡改梯工程150亩,将原一、二小队最后几片零星的荒山岩缝、犄角旮旯,全部变为一层层梯田。</h3><h3>2001年,对我们家来说也是非同寻常,作为家人,我甚至还曾暗自欢喜!</h3><h3>如今想来,当初对他而言,应该就是心灵的挑战。</h3><h3>那一年,我从单位办理停薪留职回家决定拆旧房,盖新房,正月初八动工。在农村起房子是大事,堪比“人生三喜”。而“坡改梯”又是民生工程,更是千百年的好事,质量监管来不得半点马虎,他两头兼顾,却神清气爽,忙的不亦说乎。但是,好事多磨,5月份我们家房子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倒板装模之后。他拿着斧子蹲在地上清理现场。本家一位叔叔,却因为心里有怨,跑到屋场上去破口大骂。事关儿辈后福,他不敢大意,是可忍孰不可忍,站起来一抬手,斧头尖尖挨着叔叔的脸,在一侧的耳垂下擦出一粒米长一道划痕,才结束这场出言不逊的闹事。事后,他对我说:“我看着长大的兄弟,这样才能让他走,他会要医药费的,他要多少都给,但是必须通过法院,破财消灾,买的一世安宁,划算”。</h3><h3>后来,当庭审结束,书记官走下来对他说,您的经历,比我生平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精彩,您把他写成书,可以昭示后来人。</h3><h3>盖好房子后,我也回去上班了。但是,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事关党的的声誉,市公安局责成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公安局委派两人,驻星岩坪村三个月,走访了大量群众,查阅了他从事基层工作的所有账目。最终,得出一个村委会倒欠他17000.00元的垫资款的结论。临走,调查组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我就知道会无功而返滴”。</h3><h3>紧接着,他在村委的工作也由台前变为幕后。但是,党始终在他心中,他依然全心全意为星岩坪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献言献计。他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为人民服务了三十年,他知道农民的根在哪里。<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听党话跟党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font></b></h1> <h3>2017年古稀之年的他,参与采花乡“茶旅融合”项目,为再次改良茶叶品种和茶叶制作技术革新,他几次到鹤峰宣恩去实地考察。最辛苦的时候,凌晨三点都还在车上,八个小时才在路边摊吃一顿简餐,共引进鄂茶1号、10号120万株,利用苗圃繁殖技术扦插160万株,完成全乡茶叶品种改良600亩。</h3> <h3>赫尔岑说: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h3><h3>我想,他的内心是无比幸福的!</h3> <h3>后记:</h3><h3>1、从9.30号晚上着手编辑,到10.2号预览完成,再到今天的“后记”。可以说这是我最不满意的一次记录。30号晚上看国庆70周年晚会 ,便立感心潮澎湃,我爸也走过了风雨70年,立即有一种想把他坎坷多舛的经历也整理一下。但是经过两天的整理,却连发表的勇气都没有了,因为,我发现,心里明白的,和笔下记得,不能同步,简直叫词不达意!是的,那些起伏跌宕的岁月,曾经如火如荼的场面,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向党心,岂是我这点阅历这个文笔所能叙述清楚的?在又纠结了四天之后,才发表出来——就算仅慰我心罢。</h3><h3>3、本篇所有图片,除了第一张来自网络截频(当时也就是觉得我的家乡拍的太清晰了,所以便截频下来,完全没有想到会用在这里)、登记照为学生时代的照片、1974年的入党誓词来自百度、三张日常随拍、一张是公众号新闻截图、最后一张是楚天红茶叶专业合作社电脑里他的文件夹缩略图以外、其余图片均为10.1日下午拍摄,每一张图片都是他曾经的“主战场”。<br></h3><h3>3、其实,这个心结,在他70之寿时,就隐隐的有这个想法了,但是,因为内容太大,为我所不能承受之重。所以避重就轻,最后从我的心里感受为他和任劳任怨的妈妈编辑了一个篇子(附后)。</h3><h3><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a97lt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四十六年没说爱,达人知命到古稀</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