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接见菏泽市领导干部座谈会上首先指出:“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都与这里有密切关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p> 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帝尧、帝舜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习主席把伏羲、尧舜定位在菏泽市,是有着系统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明来支撑的。伏羲是中华共祖,父亲的父亲称为祖,伏羲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第一个男性祖先。伏羲的诞生,标志着中华上古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伏羲就是第一位男性祖先。在考古学上,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距今约6400年—约6100年),正是伏羲所处的伟大时代,是由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的一个历史性转折。<br> 亘古相传“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汉代文献说“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于成,纪人首蛇身。”雷泽是伏羲这个氏族活动的主要地点。雷泽在哪里?根据《尚书》《禹贡》《史记》《汉书》和《水经注》,雷泽就在今天鄄城县东南、菏泽城东北胡集镇北部。<br> 对于汉代文献记有“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争议。甘肃天水成纪县,始建于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在这之前,此地没有成纪一说,只能称为河西走廊。古代没有标点,应该是“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从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五代、宋、金,在天水成纪下,从来没有记载有伏羲庙、伏羲陵、女娲之类的说法,真正有伏羲庙是元、明以后的事,诚属后起之说。<br> 在6400年前后,居住在定陶古陶丘、太昊族的女子华胥,来到了东北80里的雷泽岸边,遇到了居住在雷泽一带以龙为图腾的氏族男子——雷神,他们结合诞生了伏羲。自伏羲始,华夏人自称为龙的传人。200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阳故城的东北角地下5米,发掘出了距今7000年的北辛文化——石磨棒、陶片若干,为“伏羲生于雷泽”这一传说得到了考古学上的证明,坐实了伏羲故里就在古雷泽镇,今天的胡集镇。所以说,牡丹区胡集镇称为“伏羲桑梓”是最合适不过的。<br> 菏泽是个黄泛区,汉代地面大多在现在地下12米,而济宁多山区,所以女娲、伏羲文化就存在高山之上。菏泽只是一种文献记载和传说,即使有伏羲陵庙,也可能都淹没在黄沙之下。至于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陵庙,应该是舜的后裔陈胡公在3000年前封于淮阳为陈国带去的。“陈”这个地名,也在鲁西南一带,并且很可能是从胡集带走的地名。因为上古无字,口耳相传。据王献唐先生研究,“陈、成”在拼音上基本上相差无几,应该带走了“成”这个地名,后为“陈”地。顾颉刚先生说,开封东南有大陈留、小陈留,最后再往东南出现陈州,是舜的后裔陈姓迁徙到开封东南一路留下的标志。<br> 襄阳、天水的伏羲文化以及济宁微山的伏羲文化,都反映出我们对远古祖宗的一种景仰和尊崇。习近平主席为什么说菏泽还是尧舜故里呢?菏泽境内有近三百余处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这正是尧舜禹时代的聚落遗址。在文献中与尧舜联系最为紧密的,有牡丹区、定陶区、鄄城县、郓城县和单县;最集中的是牡丹区胡集镇和鄄城县。<br> 对帝尧陵的记载,先秦文献吕不韦《吕氏春秋》有载,说“尧葬穀林,通树之”。对于穀林是什么,汉代学者解释成阳山下有穀林。尧陵以东二里,就是汉代的成阳城。汉初学者伏生《尚书大传》说,尧葬成阳。西晋的《帝王世纪》皇甫谧说,成阳即穀林。尧葬穀林,就是指尧葬成阳。《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有载:“成阳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那么成阳县就在尧陵东边二里,禹贡雷泽在西北,尧陵的正北就是雷泽。北魏《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亲自来到这里,说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这样就把尧陵的确切位置就找到了。确定这个地点是不是尧陵,首先要找到成阳城。<br> 2008年先在胡集村东,考古专家找到了成阳城的东北角,并进行了发掘。在地下发掘出了北辛文化遗址,又在城东发现了龙山文化突出的东城墙。说明这里有尧舜时代的龙山文化。这样把成阳城的北、东、南三面城墙都找到了。习总书记视察菏泽后,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又用了两年时间,钻了近300个探孔。终于在胡集镇邮电所南侧,穿220国道,进入陈楼村,再向南,一个830米的西城墙出现了:墙顶在地下5.3米,墙底在地下14米。2017年11月5日,召开了全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专家论证会,现场在成阳故城之西城墙钻眼,大家无不信服。这样西城墙离尧陵正好900米,证实了《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这一记载。<br><br> 汉朝的皇帝为什么把这个地方,定为他的远祖帝尧的葬地。2008年对尧王寺遗址进行了解剖,在尧陵的中间挖了个探沟,两米半深就挖到商代的完整房基。山东省文物局认为这是省内保存最好的、3500年前的房基,不能破坏。这地下11米—12米的龙山乃至汉代的文化层,确定了尧陵就在这个4000多年前古遗址上,考古证明这里就是《汉书》《水经注》帝尧陵。<br>对于这里是尧陵,还有尧陵五碑为证。所谓尧陵五碑是宋朝宰相洪适编制的东汉古碑:为《尧庙碑》《尧母灵台碑》《帝尧碑》《仲定碑》《唐扶碑》。这五块碑,《隶释》上都有原文。这些碑直到乾隆年以后佚散了,幸亏有学者把碑文整理了出来,重刻了尧陵四碑。有幸的是,尧陵最大的一个佐证,《水经注》中说,成阳城西50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祠前有碑,自汉至晋,两千石官员无不在此题字。这个碑到底是什么内容不清楚,在文献中,只有《水经注》有这么一条记载,大家都将信将疑。2005年,尧王寺村村民王克春就发现了这块残碑,力证《水经注》记载的正确性,也说明郦道元确实来到尧陵进行了考察。碑首经过了汉碑专家、山东省石刻研究所所长杨爱国先生鉴定,这是带“穿”的汉代石碑。残存文字经过文字专家鉴定,为汉代的隶书,共有9个字:汉、郑、帝尧、中山夫、造、三。应该是汉济阴郡成阳县令郑真,为帝尧中山夫人造的一个三圣碑或者是三望碑。这一块碑就力证了《水经注》记载的尧陵以东、成阳城西50步,确实有尧妃中山夫人祠和这个碑,也证明汉代的尧陵确实在这个地方。 <br> 尧陵南一里、220国道以南的现在毛庄村是尧母庆都陵,尧陵正对尧母庆都陵,距尧陵700米。在毛庄村10余户民居之下,就是尧母庆都陵。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肇域志》记载,“尧母庆都陵其形犹在,近为河水所没。”因为毛庄村南边就是赵王河,也就是古沮水。顺治七年河决把尧母庆都陵彻底埋在地下。那么怎么找到它的踪迹呢?(一)在60年代生产队时期,在这里挖出十几方石头,认为是当时的建筑。(二)出土了数铢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根据这些线索,勘探发现在地下3米—10米之间,有7米厚的五花土夯土层,面积很大。大家对此是《汉书》中的尧母灵台和《水经注》的尧母陵深信不疑。在这一点上,北大、南开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形成了《菏泽共识》:认为成阳故城是先秦城;尧王寺村的的帝尧陵遗址,就是《汉书》《水经注》中的帝尧陵;毛庄村地下的夯土层,就是尧母庆都陵。<br> 尧和他的母亲葬在这里,那么尧出生在哪里?帝尧碑说,尧之先出于炎帝魁隗,属于炎帝部落,这与《史记》的说法不一样,虽是后出之说,应该是汉代学者研究的结果。说尧生于常羊,炎帝也生于常羊,舜帝在常羊工作过,《尸子》说的“舜灰于常阳”。这说明炎帝、尧、舜都在这一带出生和活动过。在先秦,“羊、阳、唐、汤”这四个字是相通的,都念“唐”。常羊应该就在成阳周围。常羊离成阳城不会远。经过研究,鄄城城内王堌堆遗址是古羊水岸边的常羊。神农为西方人,炎帝为东方人,是两个氏族。这样炎帝在东方,生于羊里水。对此,王献唐、景以恩先生都有论述。2018年鄄城房改,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开始勘探,到地下5米时候,就出土了龙山文化。后经过20多天的工作,证明它是一个东西43米、南北71米、高8米的龙山时期的夯土台,当时应该是炎帝族的一个祭天遗址。根据这个台子规格,考虑到4500年前后生产工具极其落后,都是肩扛手抬,没有几万人是完不成的。在这个台子附近必然有大型的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承载着炎帝、尧帝的祖先以及后人的生活居地。尧的出生地在鄄城王堌堆遗址,这个报告已经反映到山东省文物局和鄄城县委政府。<br> 《史记》说“尧作于成阳”。作于就是兴起、发祥于,就是尧在成阳发展起来了,作为都城。《帝尧碑》说“尧受命于蜀鹿”。蜀鹿就是涿鹿。清代学者王夫之研究认为,《左传》中的鹿城就在尧陵正南,现在的安兴孔楼龙山文化遗址。历代文献中说,这里有鹿城乡、鹿城镇、有鹿邑,这里是帝尧受命的地方。受命做了天子以后,就在成阳这个地方,以成阳为都城。尧晚年把天下禅让给舜,移居到定陶古陶丘居住。所以出现了《竹书》说,尧89年游宫于陶,90年居于陶,100年陟于陶;东汉学者郑玄说,尧晚年“回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把尧葬在了自己的出生地姚墟。《尚书》说,舜生于姚墟。两千多年来对这一观点没有任何人进行驳斥。汉代学者应劭说“姚墟在济阴成阳”;唐朝的宰相姚崇说平阳屯西二里,姚墟是也。平阳屯是雷泽城和成阳、雷泽县的驻地,它西二里唯一的遗址就是尧陵。就是说舜就把他岳父帝尧葬在他自己的出生地“姚墟”。尧的都城、尧的葬地、尧母的葬地,再加上伏羲又生于此,所以这里是“伏羲桑梓、尧舜故里”当之无愧、不可动摇。 帝尧是龙为图腾的伏羲炎帝之后,帝舜是以凤为图腾的太昊颛顼之后,龙凤文化是中国具有几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舜的出生地、尧的葬地姚墟遗址,每年春秋举行祭祀帝尧帝舜仪式,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展现的最大平台,使之成为全世界华人祭祀先王圣祖的中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