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涟滨樵夫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谨以此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过三湘四水的山峦河流,看过遍布全省的纪念场所,听过穿越历史的真实故事。今天,我们来到茶陵这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一起去重温那段铁血征程和壮怀激烈的历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大家自然会想起井冈山。其实,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却是在井冈山隔壁的茶陵县建立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粉墙黛瓦,圆柱方檩,画栋飞檐,马头墙高耸,一座威仪的徽派风格院落屹立于洣水河畔城关镇的前进村。这里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也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占地面积1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州(县)署衙门,始建于绍定四年(1231年),1928年毁于战火,2006年当地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复并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内有头门、仪门、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等依次排列,两厢房舍一一对应,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1月28日,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克茶陵县城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此创建了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茶陵,也因此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头门至仪门,它是进入衙门的第一道礼仪之门。凡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中间这道门只有迎接圣旨、新官上任、重大庆典礼仪活动、审理大要案才开。两侧设有便门,东侧门常开,西侧门只有处决死刑犯才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仪门,石坊正面“公生明”,柱联“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官无私谒,举头即见九重天”。背面“清慎勤”,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堂现已辟为红色陈列馆序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序厅正中的毛泽东、谭震林、宛希先、李炳荣、陈士榘塑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写道:“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序厅两边“打土豪、分田地”和“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时的浮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古称茶乡。夏商属荆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属长沙郡,南宋升为军 ,元至清代为州,因居“茶山之阴”和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山之尾”而得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位于湖南东部,处在贯通湘赣粤交通线上的要津,素有“三路襟喉”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井冈山西边的门户和屏障,也是井冈山信息来源和物资供给的主要通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代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古农商发达、文脉深厚的茶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茶陵人民以百折不绕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茶陵境内传播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茶陵县尧水乡农民自卫军用过的农运袖章;1924年,尹任、陈应炳等创办的进步刋物《自卫周刋》;1927年5月2日,《茶陵农民运动讲习所周刋》创刋,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制定了党的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8月,共产党员杨孔万、李炳荣、李芬等在小东乡成立了茶陵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试点并取得了胜利。</span></h1> <h1>  茶陵县农民运动示意图与农民协会经济及政治的十六项要求。</h1> <h1>  1926年7月,茶陵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滕王阁召开,宣告成立茶陵女界联合会,谭道瑛(女,1904年出生于茶陵下车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筹办了茶陵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并任校长。1929年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任会长。女界联合会号召全县劳动妇女积极投入到农民运动,倡导妇女解放。</h1><h1> 1926年10月,茶陵县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茶陵县总工会,王友德任委员长。</h1><h1> 1926年10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茶陵支部和茶陵县学生联合会在县城关帝庙相继成立。</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日事变前,茶陵工人赤卫队、农民自卫军拥有枪支350支,居湘赣边界各县之首。</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10月18日,茶陵召开县农民代表大会,会场悬挂了世界革命“马、恩、列”三大领袖像,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实行工农政策,巩固革命根基”的标语,并正式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推选陈应炳、李芬、陈位文为主席,组成主席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与革命群众。5月21日,国民革命军独立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三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茶陵特别支部失去了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由于对反革命势力估计不足,缺乏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应变准备,茶陵人民遭受了大的灾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日事变”后,茶陵农民革命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共108人惨遭杀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尹宁万,1907年出生于茶陵舲舫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茶陵早期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领袖。1928年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一段,后负责茶陵、攸县、安仁、酃县等四县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被敌人杀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范桂嵘,1909年出生于茶陵桃坑乡。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农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4月17日,被当地土豪劣绅杀害,年仅18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图:尹宁万烈士在茶陵汇文中学求学时用过的笔筒;范桂嵘烈士用过的佩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茶陵县特别支部失去了中共湖南区委的领导,区委又与特委失去了联系,革命者纷纷外出找党。王德友、陈位文等先后到长沙、武汉等地找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县农协委员长陈应炳、谭劲琛被迫外逃南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形势的变化,茶陵县共产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也不得不转变斗争方式,纷纷转下地下工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7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组建中共茶陵特委,辖茶陵、攸县、酃县、安仁四县。8月,中共茶陵特委成立,谭天民任特委书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8月,茶陵组建游击队,陈韶任队长,谭趋新任党代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场景人物,左起:谭趋新、谭天民、陈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茶陵游击队战术:敌人来的多,我们便在茅里坐;敌人来的少,我们便跟他搞;敌人走远了,我们就打土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天民(1907~1927),湘潭韶山人,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韶山亲自培养的农民运动骨干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湘乡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湘乡地方执行委员委员、中共茶陵特委书记等职。1927年9月,因叛徒告密被捕。10月,在茶陵土桥惨遭杀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在给谭天民胞弟谭天佑的信中说:“天民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生命,深为怀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部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和山区进军。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茶陵逐渐进入毛泽东视野,并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湖南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在工农革命军遭受严重挫折后,他毅然放弃攻打长沙计划,率部沿湘赣边界游击期间,在酃县水口决定分兵两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8月16日,中共湖南省委改组,成立新省委,毛泽东为省委委员。18日,毛泽东出席在长沙近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会议制定了秋收暴动的纲领和计划,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任务是去湘赣边界统率工农武装,组织前敌委员会,领导秋收起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9月初,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和中共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动计划,组建了包括工农为主的革命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卢德铭任总指军,辖一至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9月19日,进攻长沙受挫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浏阳文家市,毛泽东在此召开前委会议,决定起义部队经萍乡退往湘南。29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10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在毛泽东率领下沿湘赣边界向井冈山进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日1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主为到达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在朱家祠、桥头江家分别听取当地党组织的情况报告,并从得到的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更坚定了在罗霄山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酃县水口村叶家祠主持陈士榘等6名新党员入党仪式,要求各连党代表回去后就组织连队党支部加紧发展新党员工作,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付诸实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第一、三团及第二团余部会师浏阳文家市。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提出放弃进攻长沙,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9月26日,秋收起义部队攻克莲花城。27日清晨,毛泽东在宾兴镇召开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与宁冈革命武装会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3日至4日,毛泽东在江西宁冈县城文昌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确定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采取团结、改造的方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脚下的茅坪设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留下伤病员和留守机关,部队沿湘赣边界活动,扩大政治影响,调查周围情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在酃县分兵两路:一路由他率领三营、特务连和一营的一连去遂川等地,另一路由前委委员、团政治部主任宛希先率领一营的二、三连经安仁攻打茶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打茶陵城,扩大了革命影响、鼓舞了革命群众、震慑了敌人,促使毛泽东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宛希先(1906-1930),湖北黄梅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重要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增补为前委委员,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党代表。1927年10月、11月两次率军攻克茶陵城。第二次攻克茶陵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30年2月24日,在江西永新县大湾牺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打茶陵路线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21日,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打下茶陵县城。宛希先带领部队化装成国民党士兵冲进茶陵城,守城国军还在行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革命军战士砸开监狱,救出80多名在押的工农运动骨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工农骨干的帮助下,革命家查抄了县衙内的卷房和财产保管处,收取了报纸资料和钱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照毛泽东的吩咐,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郭亮的名义张贴布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克茶陵县城后的场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后,决定带着部分被营救出狱的工农运动骨干李炳荣等,经铁牛潭渡口过洣水河,回师井岗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希林有关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打茶陵城的回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引兵井冈山后,毛泽东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茶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革命基础,很快成为毛泽东建立红色政权的“试验田”。他再次决策挥师茶陵,在古老的茶陵县城创建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22日,工农革命军抵达遂川大汾,遭到地方反动武装的突然袭击,部队截成两股,张子清率第三营迷路进入桂东区域;毛泽东率团部、特务连、军官队到达井冈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24日,秋收起义部队行至井冈山西南荆竹山下,毛泽东针对攻打茶陵等地发生的问题,向部队郑重宣布三项纪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茨坪。11月初,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宛希先从茶陵撤回的部队会合。 </span></h1><h5><br></h5><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1月上旬,毛泽东在茅坪召开宁冈、永新、莲花等县原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分析形势,要求大家在斗争中发展党的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巩固和发展农民自卫军。</span></h1> <h1>  1927年11月16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1898年-1927,湖南祁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随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团政治部主任宛希先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率部从宁冈大陇出发,由李炳荣当向导向茶陵进发。</h1><h1> 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在茶陵群众的配合下,第二次攻克茶陵,占领了县署衙门。</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1月19日,茶陵县人民委员会成立。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县长谭梓生仍按旧政府的规章升堂办案、纳税完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梓生(1898-1930),安徽旌德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27年11月,茶陵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后被指派为县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后,陈皓等人生活腐化,不做群众工作,宛希先苦劝无果后致信毛泽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立即给宛希先回信:……由部队派人当县长是不对的,不能按照国民党那一套办。要成立工农兵政府。要保护商店、保护邮局、保护学校、保护医院……宛希先迅速在部队进行了传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建政之路是一条求索之路,毛泽东对“新瓶装旧酒”式的人民委员会提出尖锐批评,号召彻底打碎旧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1月19日,谭震林召集茶陵县原有工会骨干恢复了茶陵县总工会,并被推选为主席。27日,县总工会、县农会和士兵委员会分别选出谭震林、李炳荣、陈世榘为工、农、兵的代表,共同签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布告》,并由他们组织工农兵代表大会。11月下旬,中国茶陵县委成立,陈韶任书记。11月28日,工农革命军在洣江书院召开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冬,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组织成立茶陵县工人纠察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纠察队员刘荣保当年用过的袖章(右1),茶陵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会印(右2),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印(右3),下十一都湖乡农民协会印鉴(右4)。</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下设四部,民政部部长杨绍震、财经部部长杨立山、青工部部长罗青山、妇女部部长陈淑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兵政府派工作队分赴全县各地发动群众,恢复了农民协会、妇代会、儿童团等组织,建立起区、乡工农兵政权,号召广大工人、农民紧密团结起来闹革命,巩固革命政权,惩治土豪劣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2月,茶陵县建立起13个区乡工农兵政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洣江瑶里村严惩豪绅龙司标等,没收财产分给农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妇女部长陈淑同创办识字班,为妇女争取学文化的权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水农民邓云山在马日事变后,保存了王友德出走时留下的一支枪,工农兵政府成立后上交给了政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界首花甲村农民将劣绅谭云林等抓住交工农兵政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任茶陵县总工会主席,被推选为工人代表,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炳荣(1903-1928),湖南茶陵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小车村组织了茶陵第一个农民协会。1927年11月被推选为农民代表,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士榘(1909-1995),湖北荆门人。1927年9月随军参加湘边秋收起义,后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教导队任区队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被推选为士兵委员会代表,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1955年授予上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时场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生的红色政权遭到反动派的极端仇恨,面对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的进攻,中国共产党率领茶陵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奏响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悲壮凯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2月6日,国民党第八军吴尚的独立团伙同攸县、安仁、醴陵三县的“挨户团”大举进攻茶陵城,前来增援的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营正面阻击敌人,茶陵游击队、纠察队、赤卫队紧密配合,力挫敌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实力,工农革命军于1927年12月26日晚撤出茶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革命军撤至湖口墟后,陈皓等人以南下“扩大队伍再回井冈山”为由,不顾宛希先等人直接东进“回师井冈”的意见,以团长身份命令部队继续南进。宛希先提醒各营、连党代表“警惕陈皓一伙的叛变阴谋”。在到达铁甲山后,宛希先、张子清等与陈皓一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2月25日,毛泽东率毛泽覃、陈伯钧等向茶陵进发。26日,夜宿中瑶村陈韶家。27日,追赶上陈皓南进的部队并重新带回湖口。当晚,毛泽东召开了连以上干部紧急会议。揭发了陈皓等人的叛变投敌行为,决定把部队带回宁冈砻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在砻市召开前敌委员会议,撤销了陈皓等人的职务,任命张子清为团长,朱云卿为参谋长,将200名茶陵工人纠察队员、赤卫队员、游击队员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砻市召开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大会,指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是:一、打仗,消灭敌人;二、打土豪,筹款子;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来茶陵路线示意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因其民主建政的经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经验、政治建军的经验,成为了后来全国红色政权的典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进驻时用过的印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抗争时用过的松树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撤出县城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同反动派敌对武装展开殊死战斗,红色政权的旗帜始终屹立未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2月,前敌委员会任命谭思聪为中共茶陵县委书记、谭普祥为工农兵政府主席、谭家述为游击队长,率部再次进驻茶陵、安仁、酃县三县交界的潭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5月,茶陵西、南两地革命工作基础均遭破坏。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被迫转移到茶陵、永新、宁冈交界的九陇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0年2月,茶陵县革委会迁回小田地区。6月初,茶陵县革委会更名为“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并由冠子山迁到寨下坪。8月,寨下坪遭敌攻克。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3月迁驻尧水南岸。</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1年4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迁驻严塘湾里。10月,在此召开了第二届茶陵县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谭余保为主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标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苏维埃执行主席陈德发颁布的“红军家属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茶陵县委机关刋物《茶陵实话》(1932)。</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茶陵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茶陵历任红色政权负责人一览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共产党组织根本原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历届红色政权迁移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创建,是毛泽东建政思想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开创了红色根据地民主建政先河,为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权建设提供了示范,其宝贵经验,有着不可磨灭的实践意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底的诞生,为随后逐川、宁冈、永新等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成为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肇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左: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相关记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右:毛泽东题词:“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与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修改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章(左),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印章(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陕甘宁边区政府印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华北人民政府印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左: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右: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代以来,茶陵遭受了严重的危机,经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终于迎来了今日的辉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红色政权建政思想的指引下,坚贞不屈、百折不饶、艰苦风斗、不怕牺牲,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长期艰苦卓绝的的斗争中,一大批茶陵籍农家子弟经历血火洗礼与生死考验,在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征程中,留下了勋绩和雄风,涌现出谭余保等著名的党史人物,诞生了25位共和国开国将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谭余保(1899-1980),茶陵聆舫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任中国茶安酃特别区委书记、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湘赣省游击司令部政委、中共热河省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及中南局常委等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冬尧(1908-1945),茶陵严塘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茶陵独立团政委、红六军团四十九团团长兼政委、八路军359旅718团团长,南下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保卫延安战斗中,被党中央、毛主席表彰为“战斗英雄”“模范团长”。1945年,在岳阳黄安寺战斗中壮烈牺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彭柏山(1910-1968),笔名冰山,茶陵县秩塘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后转入党员,先后担任红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众教育委员会书记、新四军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六纵队48团政委、十六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二十四军副军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著有短篇小说集《崖边》、长篇小说《战争和人民》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5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途经茶陵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茶陵县。一个世纪伟人,一个偏远小县,却因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5月21日,72岁的毛泽东由张平化、汪东兴等陪同,上午11时从长沙乘专列,13时到达醴陵,再换乘汽车,经攸县渡过洣水河,16点40分到达茶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泽东来到茶陵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装上自带的简易木板床,吃了简单的晚餐,他和陪同人员在县委大院散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天刚好是农历小满,他一边散步一边低吟解缙的《夜泊茶陵》:“秋风淅沥秋江上,人自思乡月自明”,并对张平化说:“我们也是夜泊茶陵,不过,我们不‘思故乡’‘思井冈’!”散步回来,毛泽东提出要借茶陵方志看看。县档案馆找来一套线装清同治九年版、1933年重印的《茶陵州志》。这套州志,毛泽东读到凌晨3点才就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次日上午,毛泽东应约同茶陵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合影。之后,经永新重上井冈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百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星星之火到烈火燎原,从井岗山红色政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百折不回,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敌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走在站起来,富起来,強起来的大路上,终于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中国红色政权的光辉起点,是毛泽东红色政权建设思想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其坚持党的领导、民主建政、政治建军、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成为了中国红色政权的源头和典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10月5日 ,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中,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已录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讲话。他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湘东茶陵是中国革命政权建设的红色摇篮,英勇善战的茶陵人民曾为如火如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这块英雄荟集的热土上演绎过的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至今仍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永恒的丰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这是一段可钦可敬的革命情感,这是一曲余音绕梁的战斗壮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回顾历史,纪念先辈,是回归初心,是珍惜现在,更是为了开创未来。</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