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响亮的名字:梁家河

王晓鹄

<p>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搭乘知青专列一天一夜后,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其中一人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的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他就是习近平。</p> <p>50年前的窑洞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样子,院门口的石碾子不知被多少人坐过。</p> <p>秋收后的棒子都囤成垛,囤不下的就挂满枝头,有的留种子,有的晾干后被碾成棒子面。</p> <p>这样的棒子囤在村里比比皆是。</p> <p>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争相绽放。</p> <p>磨棒子面的小筐和炊帚,每天去村口聊天用的小板凳,锄把子,还有自家种的西红柿,都是那么的亲切。</p> <p>腌菜腌蛋的小缸大罐,搪瓷脸盆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年代。</p> <p>一个仓库的窗棱上一对儿老家贼在晒着太阳,梳理着快赶粘的羽毛。</p> <p>当年的供销社的货架子上摆满了日常用品,有竹条暖壶,绿边带花的合面瓷盆,搪瓷茶盘子,把儿缸子,洋铁壶和蓝边碗,还有当年的棉花。</p> <p>吃不了的大南瓜小金瓜就放在窗台上,出来进去都能看见,不定哪天想起来就把它嚓了。</p> <p>捣蒜用的石臼,做土月饼的木头模子,扫炕苕帚跟50年前一样的放在那里。</p> <p>窑洞大炕上能睡六个知青,一到晚上一盏油灯还不能总着着,煤油是有指标的,差不多就吹灯睡觉。</p> <p>屋里大躺柜上放着的马灯,夜里谁上茅楼儿谁提拉着,黑灯瞎火的也给自己壮壮胆儿。</p> <p>村里家家户户门框边都挂着辣椒和各种菜干。</p> <p>现如今挂的棒子和辣椒都是装饰了。</p> <p>自家的园子种点儿蔬菜给饭桌上增加点儿颜色。</p> <p>满山的冬枣儿挂满枝头,熟透了的一阵风吹过噼里啪啦的掉了一地,噗噗噜噜的四下滚去,明亮的枣皮上沾满一圈黄土。</p> <p>窑洞外的土墙上、树桠上也都挂满了棒子。</p> <p>偶尔还能看到残破的窑洞已无人居住,也没有人去维护,在那里任凭风吹日晒,给人们带向遥远的从前。</p> <p>猫腰走进残破的窑洞,阳光依然明媚。</p> <p>村中一个很久没有维修过的小院里一个小伙儿在摆摊儿卖着日常的吃食和自产的山货,闲聊中得知吃喝还是没问题。</p> <p>一根树干挡住视线,远处又是一间没有了主人的窑洞,看那完整的门窗,当时这间窑洞应该还是算得上小小康吧?我想。</p> <p>夕阳打在破旧的窑洞墙上,红红的光,暖暖的当年。</p> <p>支离破碎的囤还努力的行驶着自己责任。</p> <p>从下往上望去,倚着一棵大树垒上几层石板就是院墙了。</p> <p>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年代。</p> <p>远处用苇席当顶的草棚子也是晾晒老玉米的地方。</p> <p>山沟沟里这样的草棚也是随处可见,想象一下,秋收后棚子里挂满了老玉米,那种一年收获后的喜悦看谁都是一脸的酒窝儿。</p> <p>窑洞的建造也是很有讲究的,背风朝阳应该是首选,高低错落也不能含糊,风水师估计也少赚不了。</p> <p>当年和知青一起劳作玩儿乐的伙伴儿如今也白发苍苍了。</p> <p>当年叫知青们大哥哥大姐姐的小朋友们现在都成了建设祖国的主力军。</p> <p>50年前的老村长你在哪里,祖国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年过百岁不是梦。</p> <p>当年习哥用过的玉米粉碎机还摆放在知青点儿的磨坊里,见到它好似听到隆隆的机器声。</p> <p>现如今的梁家河村今非昔比,它已经成为了红色旅游胜地,这不就是今天,旅游咨询中心正在建设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