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禾田

<h3>——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观感 汤惠生<br></h3> <h3>电影《高楼万丈平地起》是一首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田园诗,是一曲乡贤文化的咏叹调。<br></h3> <h3>电影的人物很少,人物关系很简单,剧情的预设和发展平铺直叙,自然流畅、波澜不惊。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人:白振东、白振东女儿白静、长工石娃。白静看上了门不当户不对的石娃,其父白振东开始不同意,但最后在白静和石娃的争取下,同时也在各种事件交织作用下,白振东同意了二人的婚姻。</h3> <h3>白振东至少应该是一位地主小员外,有地,有些佃户,有些长工。不过他既仁且智,隆礼重法,立志希贤,“乡人翕然以为贤”,可以说是一位乡贤。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位宝贝女儿。女儿白静能识字断文,白振东想盖一所学校,让女儿教书。"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这是传统中国得以传家的耕读之风,也是一位员外乡绅必需的标配动作。虽然叶德辉德不配位的反面乡绅,但"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毕竟是传统的乡绅生活方式,元代陶宗仪田头辍耕,摘叶书记的耕读传统,也是乡绅乡贤的楷模。</h3> <h3>石娃一身好力气,干活踏实,抬石板、垦田,包括知恩图报的价值观都获得了白振东的肯定和欢喜,然而,当他获知女儿喜欢上石娃时,马上所有的好感和欢喜都归零了。并非石娃不好,而是石娃与白静门不当,户不对。这要成了白家女婿,白振东觉得很丢脸,没面子。这个面子是什么?影片里从来没说,但凡事都是用面子来衡量。石娃因救白静被巨石板压伤了,白振东说万一孩子从此残废了,我白振东养他一辈子,这是面子上的事。住了两天后石娃恢复了,要离开白家,白振东不敢,你这么一走了之,乡亲们会说我,我面子上过不去!即便是石娃参军当了兵,白振东也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同样不能做白家女婿,只要石娃答应远走高飞不再理睬白静,白振东甚至答应减租减息。最后在全村的议员选举中落败输给了石娃,让白振东感到非常的难过,因为太没面子了!<br></h3> <h3>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白振东最后接受石娃作为白家的女婿并非由于爱女白静的坚贞爱情,而同样也是因为面子。最后石娃竞选议员时,竟获票数第一,这在白振东没有面子的同时,又深感安慰:这位准女婿获最多票数,当选议员。石娃既然当选了议员,社会地位与他一样,白振东不仅不再以石娃感到没面子,而是恰恰相反,深深为白家有这样的女婿而自豪,而感到倍有面子!</h3> <h3>中国传统农村是秦汉两千年以来所形成的自治的、宗族化的、血缘社群的、伦理化的、乡绅作为组织核心及中介纽带的一个小共同体形态。在封建社会里,所谓“自古皇权不下县”,那么这种小共同体维系完全靠乡绅的管理,所谓“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秦晖语)。这种乡绅的伦理自治在很多方面就表现为白振东的“面子”。乡绅德高望重者,是为乡贤。“德高”意味着处事公平公正,“望重”则在村民中有号召力。所以在白振东心目中,“面子”的维护甚至就是生命的意义。</h3> <h3>在没有宗教文化的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中,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强制和道德标准,也是凝聚族群的行为指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说“面子”》,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鲁迅认为,找准了面子这个概念,也就找准了中国精神的纲领。进而他继续论述了各阶层的“脸”,有小瘪三的“脸”,车夫的“脸”,亦有富家姑爷的“脸”,绅商的“脸”,但是总而言之是一个有等级秩序的“脸”。用那时的人类学者胡先缙的表述,“脸”可以说是国人的道德品质,面子则是由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面子甚至是农耕文化社团的治理方式。<br></h3> <h3>其实关于乡贤文化的艺术表达,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他出生于乡土世界,熟悉农村生活,对于农耕文化的剖析鞭入辟里,从学术层面可以被认为是“乡贤”文化的研究者。他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地方“乡贤”在“公私观念(化私存公)”、“忠孝精神”、“仁义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肯定。乡贤文学一直是我们文艺创作中的主要对象。</h3> <h3>尽管乡贤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只要有乡村这一级社会单位,就会有乡亲和乡情,有乡情就会有乡贤,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诚所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br></h3> <h3>我之所以在前面形容这部电影是田园诗或咏叹调,主要由于电影中大量陕北音乐的改编与运用,既保留传统元素又不失现代韵味。而且音乐每每配以鲁本斯油画般的以冷暗色调为主的大光圈画面,声音反而衬托了山乡的空旷和静谧,秦时明月汉时关,似乎可以看到历史的久远与滞重。<br></h3> <h3>尽管构成整个影片的每个故事都有着传奇色彩,诸如推墙砸锅、群汉抬石、推石救美、碧血桃花、夜墾荒地、力战草寇、群雄打铁等,但若强调传奇,势必会影响叙事的流畅。正如崇山峻岭太多的话,虽跌宕起伏,但少了一马平川。引领观众的情感,有时需要骑马的酣畅。<br></h3> <h3>禾田是睡在我上铺的同学,在校期间我俩都爱看电影,经常共吐一个槽或共追一个星而沾沾自喜引为知己。最关键的是,我们俩都觉得自己选错了专业。他想当一名电影评论家,而我梦想能当一名导演。然而多少年以后,命运之神神出鬼没:他替我圆了导演梦,而我替他写影评。<br></h3> <h3>(汤惠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