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行(二)

李育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下文字和图片的安排是文上图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第一集,我们走在约克的街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这时,我们继续走在约克的街道上,这里路过一个城门口,目标:约克大教堂。</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到约克大教堂。</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在这里分散活动,11点在这棵大树下集合。</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约克大教堂。</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约克大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后被战火摧毁,1220年重建,1470年完工。建成的教堂属哥特式建筑,主要用石材建造,气势恢宏、工艺精美,500多年过去,现依然坚实挺拔。</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约克大教堂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拍这张照片时仅从外观上看,感觉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建造工艺复杂。再从建造年代上看,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开始进行海外扩张和掠夺,建造这样的建筑应该是举国之力,很不容易(这是从教堂侧面拍的照片,只拍下了教堂侧面长度的二分之一)。</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约克大教堂旁的雕像。</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用手机翻译雕像基座上的文字。</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正在教堂内左侧通道的入口处排队购票,准备进入。</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教堂的右侧通道。</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堂左右两侧通道的墙上记录着一些名人的生平。</span></h3> <h1>  这是其中一个人的记录。</h1> <h1>  用手机翻译出来。</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堂的中央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内的一个大窗子,面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由100多个图案组成。</span></p> <h1>  教堂内</h1> <h1>  教堂内</h1> <h1>  教堂内</h1> <h1>  教堂内</h1> <h1>  教堂内</h1> <h1>  教堂内</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堂内一处正在维修的地方。</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乍一看挺像英国议会的会场。</span></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堂的地下室</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堂左侧通道的一个消防水龙头,黄铜材料制作的水龙头被过去的时光打磨得锃光发亮,一眼看去就能看出这是一件在这里服务了许多许多年的器材。</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管这东西现在还能不能用,看见它就看见了这里曾经经历过的一段历史。</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消防水龙头突出墙面,似乎已经有些碍事,但还是这样留下好,因为它已经与教堂的建筑融为了一体。</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大教堂旁的一个三岔路口,韩导告诉我们:这条街道曾经拍摄过电影“哈利波特”,我不知道哈利波特,想找找周围有什么介绍说明的文字。&nbsp;&nbsp;&nbsp;&nbsp;</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我发现我们背后的墙上有一段文字。</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进教堂附近的市场,与我们的农贸市场很相似。</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市场上色彩鲜艳的蛋糕</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市场旁古老的小房子。</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还有市场旁古朴的路面。</span></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开约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午来到剑桥大学</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剑桥大学。</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剑桥大学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始建于公元1209年,由31个学院组成,是联邦制的一所大学,各学院有高度的自治权,半独立于剑桥大学。剑桥与牛津在办学理念和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查了一下公元1209年时我国的情况,是南宋时期,1206年蒙古在草原上崛起,然后蒙古灭金、灭西夏;之后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前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1276年南宋灭亡,那个时期的我国战争频繁,黎民涂炭。</span></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剑桥大学国王学院</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剑桥大学国王学院。</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看到的每个学院都没时间进去看看,没到学院内感受一下世界名校的氛围,还是有些遗憾。</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剑桥大学</span></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剑桥大学国王学院</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说,背景的苹果树就是当年那棵掉苹果的树的种子,后来又长成的苹果树,是从牛顿的家乡移来。</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以前在书上看到的插图是:在一棵大苹果树下,牛顿坐在地上捧着书,注视着从树上掉下来的一个苹果,后来就提出了有关引力的理论——万有引力。</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有历史意义地方照相,不允许近前拍照,这个小苹果怎样使用更好一点,拿在手上?顶在头上?还是放在地上?</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3> <h1>  放在头上的苹果</h1> <h1>  我也在牛顿的苹果树前留个影,可看着是不是像个推销苹果的?</h1><h1> </h1><h1> </h1> <h1>  在剑河桥上。</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康河和剑河是一条河,康河在上游,剑河在下游,并流经剑桥。</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剑桥人说:没有康河便没有剑桥。古时的人们都是依水而居,剑桥也同样。先是英国的祖先在康河上建渡口;然后在公元之初,罗马人入侵不列颠,军队在康河两岸驻扎,筑路架桥,渐成小镇;11世纪,诺曼底人入侵,剑桥逐步发展,欧洲传教士接踵而至,开始兴土木、建教堂,再后来,1284年,剑桥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创建。</h1><p><br></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剑河。</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条看上去很普通的小河因贯穿了剑桥大学,小河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剑河”。</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这条河,我们又知道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许多年前我单位的一位领导即将退休,在他参加的最后一次会上,他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前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引经据典,不需多言,该表达的都表达了。</span></h3> <h1>  上船,我们马上就要在剑桥大学的剑河上泛舟了。</h1> <h1>  我上了船。</h1><h1> 发现这船吃水很浅(相比较于我们国内公园里的游船),这种船便于撑篙,省力。</h1> <h1>  在船上</h1> <h1>  还是第三人拍的好</h1> <h1>  年轻真好</h1> <h1>  下图,大家都说这个撑篙人最帅,确实很帅,像电影明星。</h1><h1> 剑河上游船挺多,掌篙人多是在校的学生。</h1> <h1> 有帅的,也有威武的。</h1> <h1>  小船悠悠,经过三一学院。</h1> <h1>  再经过克莱尔学院。</h1> <h1>  下图:剑河边的楼房。剑桥大学的外景游览达此为止,今天见到了闻名于世的剑桥大学,也大概了解了大学的历史,但未见到剑桥大学的内涵,想想还是有点遗憾。</h1> <h1>  晚上入住酒店,房间内。</h1><h1> 影集写到这里发现:这房间内各种物品的色彩搭配得挺好,但由于我审美能力有限,我一时也说不清楚这色彩搭配具体好在什么地方,是显得庄重?还是显得协调?</h1><h1> 感觉到英国人比较重视细节。</h1> <h1>  9月22日上午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h1><h1> 我们怕路上堵车早早就来了,等一会儿才开门,这时前来参观的游客还不多,等我们参观完出来时,等候参观的游客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h1> <h1>  旅游团全团合影。</h1><h1> 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h1> <h1>  博物馆原是图书馆,后来改、扩建为博物馆。博物馆有800多万件藏品,看完需一、二年的时间,是世界上藏品最多的博物馆。</h1><p><br></p> <h1>  馆内可以照相。要参观了,讲解员说:“不允许录音,谁想要解说词可以找我”。可她讲解完我问她如何获得讲解词,她又说讲解词不能向外提供。</h1><h1> 眼前这黑石头是什么,忘了。</h1> <h1>  先进入埃及馆。</h1><h1> 两尊陈列在一起的大型雕像,这是其中的一尊。讲解员在讲解。</h1> <h1>  下图:用手机扫描翻译上面两尊大型雕像的英文说明(手机的翻译不十分准确去)。</h1> <h1>  两个门神各有5条腿,动静结合,三维表现。</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是在这次旅游后的第三年(2020年),我在手机上发现了部分大英博物馆讲解员的视频解说,感觉有必要保留下来,遂将这些解说词整理摘录如下:世界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两河文化,两河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们冲刷出了一个叫做美索不达米亚的平原,这个平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在两河漫长的历史中曾有过一个亚述王朝,在那个时期亚述王朝为我们人类树立起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第一座丰碑,下面的照片是公元前850年,亚述帝国尼姆路德宫的两座门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亚述王朝时期,塑像带着帽子,头上有角,这是神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头上牛角的层数越多代表神的级别越高,这位不错,三品大员了。这张脸是中东人的样子,整个门神还长着鹰的翅膀、马的身子、有着与狮子和牛不同的蹄子。这种四不像的形象有着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影子,也确实是,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的形象,是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传到两河流域,就变成了两河下面这样的门神。这种形象再传到希腊,变成了希腊神话中的人头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 这个门神从正面看是直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塑像从侧面看有五条腿,目的是想在展示门神在行走,当时的艺术水平也只能这样表现了。这种展示在视觉效果上打破了二维的表现,表现出了三维的视觉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浮雕中部横着的、长长的、从头至尾的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这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200年的苏梅尔时期,是楔形文字,这种文字已经消失,19世纪曾经重新破译。这种文字比我们的甲骨文早了两千年,属于两河流域的文化。两河文明有我们人类社会的70个第一,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市,最早有名字的墓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浮雕上展示了最早的轮盘制陶,这个小轮盘后来演变出了车轮,车轮的出现又使得长途贸易成为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有两个骑兵,那时骑兵没有马鞍和马蹬,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牵着两匹马的缰绳,另一人就可以手持兵器向前进攻。那时两河流域已有了强大的骑兵,以至当时两河流域的国王说,我不仅是两河之王,我还是世界之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到了我国的汉代时期,我国发明了马鞍和马蹬,并建立起了强大的骑兵,将匈奴赶到了欧洲,同时也将马蹬传到了欧洲,这样便有了欧洲的骑士文化,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现在整个西方仍将马蹬称为中国靴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的帕台农神庙。我们说,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第一座丰碑,那第二座丰碑就是在欧洲的希腊,希腊的克里克岛。公元前449年,希腊抵御波斯帝国的的入侵,爆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在战争期间出现了斯巴达300勇士,马拉松长跑运动的起源也与这次战争有直接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希腊在战争胜利后,在奥林匹斯山上建造了这座恢宏的神殿,这是我们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可现在看到的是神庙的断壁残垣。成为断壁残垣是因为在1687年,奥斯曼土耳其与威尼斯联邦在这里打仗,神殿被炮弹炸毁,而希腊人也不知保护。直到1816年来了一个年轻有爵位的英国人,这个人后来成为了驻希腊大使,他变卖家产,凑了两万一千英镑,用这笔钱获得希腊政府的收集令,把这些可以移动的石头雕塑运到了英国,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些残存的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1816年,每个英国人一年平均的年薪只有5英镑。</span></p> <h1> 英国人将石屋和雕刻切割后运到大英博物馆,石雕上切割的痕迹还清晰可见。</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大英博物馆的正门。大英博物馆的正门完全就是致敬和仿效了帕台农神庙的造型,博物馆正门上三角楣内的雕塑向我们讲述的,其实就是大英博物馆的主题、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一组石雕,照片只取了中间的部分,两头没有拍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这是上面照片中,面对雕塑右边的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2500年前的希腊人太善于用冰冷坚硬的石头来向我们表达鲜活柔软的艺术主题了,设计师的这组雕塑对后世的雕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下面的雕塑中间原来有3个人,但都找不到了,这3个人是宙斯、雅典娜和火神,这3个人在整个雕塑的中央,支立起群雕的最高点,整组雕塑是一个三角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他,两个马头昂扬而起,马头后面是一个男性的手臂,这是太阳神正驾驭他的马车从地平线跃然而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群雕的最后(最右边)也是一个马头。但这马头是朝下的,这是奔跑一天后月亮女神的坐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石雕群最右边的马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整理的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到此结束。</span></p> <h1>  下图:浮雕,戴帽子的就是国王。</h1> <h1>  长长一面墙的石刻雕像。</h1> <h1>  长长的另一面墙上的石刻雕像, 石刻雕像已经残破,但都有故事。</h1> <h1>  维纳斯洗澡的雕像,发现心爱的人在看她。</h1> <h1> 巨大的石雕像,善于“搬运”的英国人将其炸成几块,运来后再组合在一起。法国人曾在石雕胸前的打洞,想带走但没成功。</h1><p class="ql-block"><br></p> <h1>  埃及法老的石棺椁。</h1> <h1>  埃及法老的石棺椁。</h1> <h1>  石雕</h1> <h1> 到中国馆了。这对大青花瓷瓶上的文字证明了这是元代的产品。元青花很少,这对花瓶是无价之宝。</h1> <h1>  元青花瓷瓶上的文字。</h1> <h1>  明青花。明青花的瓷器就比较多了。</h1> <h1>  青铜器</h1> <h1>  用手机翻译的上图展品的文字。</h1> <h1>  宋代的汝窑瓷器。</h1> <h1>  宋代留下的汝瓷存世极少,全世界不足70件,现在世界各地收藏,这里的展品件件都是稀世珍品。</h1><h1> 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个洗笔的小碟就拍出了2.9亿港币的价格。</h1> <h1>  明代成华朝的斗彩小罐,具体是什么用途不知道。</h1> <h1>  凑齐的一套茶杯,可以看出茶杯的颜色不一致(解说员说的),不是原配。左4右5是后配的。</h1> <h1>  粉彩大盘,应该是清代的。</h1> <h1>  几件体积较大的唐三彩。</h1><h1> </h1> <h1>  </h1> <h1>  唐三彩的人头都不上彩,因为那时的技术不过关,上彩容易上成花脸。</h1> <h1>  哼哈二将。</h1> <h1>  马。有人在一旁作参照物,这马是不是挺大。</h1> <h1>  陶人,表情严肃,辽代的,这时的上彩技术提高,脸部可以上彩了。</h1><h1> 唐三彩当时是作为冥器,是用来陪葬的。</h1> <h1>  这幅大型彩色石质壁画,是河北省清凉寺的。五台山的和尚到清凉寺,用了44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1926年,3个英国贩子花钱买通当地官绅,在寺庙中一点一点地将石制壁画扣下,然后运来拼成。</h1><h1> 日本侵华时期,寺庙毁于战火,片瓦无存。</h1> <h1>  清代的盔甲。听介绍,感觉阻挡威力不强的鸟铳火枪还行,阻挡后来西方国家的来复枪子弹就没什么作用了。这套盔甲的重量有四、五十斤。</h1><h1> 中国馆到这里就看完了,据说还有不少来自中国的藏品由于我们都知道的原因不对外展出。</h1><h1> 等我们强大了,把我们的宝物要回来。</h1> <h1>  展品中还有商代煮肉的鼎。</h1><h1>还有一些字画,不知是因为英国人不识货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展出的字画不但没有精品,甚至还有赝品。</h1> <h1> 第二集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