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h3><h3>为了来之不易的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h3><h3>“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这座庙是仿照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h3><h3>整个庙宇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这是一座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寺庙建筑。</h3><h3><br></h3><h3>“小布达拉宫”最大的特点就是藏式的风格,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是平顶白墙。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一座暗红色的方形建筑,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非常抢眼。</h3><h3>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顶部全部被鎏金铜瓦所覆盖,仅此一项造价即是黄金万两,万法归一殿也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h3><h3>走进“小布达拉宫”让人有一种置身与藏地的感觉,尤其是在大红台之上,遥望湛蓝的天空,那种空灵的感觉是在都市之中体会不到的。</h3><h3>雄伟高大的建筑、五彩的经幡在蓝天和白云的映衬下都会给人心灵上一种剧烈的震撼,对很多游客来说,也许到拉萨布达拉宫很遥远,但“小布达拉宫”却很近,这里也充满了丰富感和神秘感。</h3><h3><br></h3> <h3>须弥福寿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须弥福寿之庙山门。</h3> <h3>须弥福寿之庙门楼。</h3> <h3>须弥福寿之庙鼓楼。</h3> <h3>须弥福寿之庙上大红台。</h3> <h3>须弥福寿之庙的经筒转轮。</h3> <h3>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据《高宗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载,乾隆皇帝70岁生日时,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贺寿,乾隆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这座庙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气势雄伟。主体为3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条金龙。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顶鎏金瓦顶。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再北有八角七层琉璃万寿塔,塔周有围廊,底层正南辟门,余各面皆有浮雕菩萨像,二层有八角平座及石栏杆。塔周有九间楼、罡子殿、单塔白台等建筑。这座庙可算是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一个典范。</h3><h3>搜索发现</h3> <h3>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主殿。</h3> <h3>须弥福寿之庙金顶。</h3> <h3>须弥福寿之庙福寿彩带。</h3> <h3>须弥福寿之庙碑亭。</h3> <h3>须弥福寿之庙最高处。</h3> <h3>须弥福寿之庙琉璃万寿塔。</h3> <h3>远望须弥福寿之庙及普宁寺,普佑寺。</h3> <h3>普宁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的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现任主持是莫日根图金刚上师。</h3> <h3>普宁寺大乘阁(藏式寺庙)。</h3> <h3>普宁寺大雄宝殿。</h3> <h3>普宁寺正山门上方普宁寺用滿,汉,蒙三种文字而写。</h3> <h3>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乾隆仿照康熙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建立多伦汇宗寺先例,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寺。</h3><h3> </h3> <h3>普宁寺大乘阁主尊菩萨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h3> <h3>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h3><h3>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h3><h3>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h3><h3>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h3><h3>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br></h3> <h3>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h3> <h3>承德清朝皇帝在避暑山庄主理政务的澹泊敬诚殿。</h3> <h3>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休息寝殿。</h3> <h3>从清朝中前期康熙皇帝起就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每年农历四.五月来,七.八月后回去,避暑山庄实际成为清朝第二政治中心。</h3> <h3>慈禧太后画像。</h3> <h3>承德避暑山庄澄湖边。</h3> <h3>承德避暑山庄上下里湖。</h3> <h3>承德避暑山庄荷花池。</h3> <h3>承德避暑山庄万佛阁。</h3> <h3>承德避暑山庄湖山楼一色。</h3> <h3>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仿嘉兴烟雨楼)。</h3> <h3>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湖,对面四大名亭。</h3> <h3>承德避暑山庄游船上美女表演。</h3> <h3>承德避暑山庄澄湖。</h3> <h3>承德避暑山庄西湖。</h3> <h3>承德避暑山庄罗汉山上四方云亭。</h3> <h3>在承德避暑山庄古城墙上。</h3> <h3>站在承德避暑山庄古城墙上望须弥福寿之庙。</h3> <h3>坐在承德避暑山庄古城墙上。</h3> <h3>承德避暑山庄的蒙古包宾馆。</h3> <h3>承德避暑山庄舍利塔。</h3> <h3>承德避暑山庄花圃。</h3> <h3>承德避暑山庄花丛。</h3> <h3>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h3><h3>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h3><h3>清东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3>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h3><h3>1、清东陵的的起始</h3><h3>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h3><h3>2清东陵的组成和大小</h3><h3>占地有20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这无座帝王陵加上三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和和两座公主陵。</h3><h3> </h3> <h3>清东陵前神道,神道除皇宫里人及抬棺椁的人可以走,其它人不许走,老百姓称为鬼道。</h3> <h3>通向袷陵的白玉神桥。</h3> <h3>清东陵裕陵的大门。乾隆陵在1928年8月被军阀孙殿英所盗。</h3> <h3>清东陵裕陵二柱门。</h3> <h3>裕陵的功德楼。</h3> <h3>清朝乾隆所葬裕陵,往前面宫殿是隆恩殿,前面是石五供祭。</h3> <h3>进入裕陵地宫。</h3> <h3>裕陵地宫大门。</h3> <h3>乾隆棺椁。</h3> <h3>清东陵慈禧陵山门。1928年8月被军阀孙殿英所盗。</h3> <h3>慈禧陵隆恩殿的牌位。</h3> <h3>清东陵慈禧陵的地宫。</h3> <h3>清东陵慈禧陵的官椁。慈禧下葬时有无数金银财宝1928年8月被军阀孙殿英耗时七天七夜盜了22卡车金银财宝。</h3> <h3>参观慈禧陵所存金银财宝。</h3> <h3>英国女王赠送慈禧的自鸣钟。</h3> <h3>慈禧部分玉箸。</h3> <h3>慈禧的部分手镯等。</h3> <h3>清代的天津码头(天津海河上天津之眼)</h3><h3>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h3><h3>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h3><h3>天津所在地原来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h3><h3>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h3><h3>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h3><h3>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h3><h3>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h3><h3>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h3><h3>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h3><h3>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h3><h3>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h3><h3>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h3><h3>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h3><h3>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h3><h3>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h3><h3>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衙门迁津。同年中华民国成立,天津改为县,属直隶省。</h3><h3>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h3><h3>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同年7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会仍设天津,10月省会迁北平。</h3><h3>1930年6月,天津改为直辖市。同年10月,河北省会再迁天津,遂改为省辖市。</h3><h3>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h3><h3>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h3><h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天津仍为直辖市。</h3><h3>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h3><h3>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h3><h3>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h3><h3>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至今。 </h3> <h3>天津标志性建筑,天津广播电视塔。</h3> <h3>天津海河黄昏。</h3> <h3>天津营口道商业区夜景。</h3> <h3>天津营口道商业街夜景。</h3> <h3>天津南京路夜景。</h3> <h3>天津历史保护建筑一西开教堂。</h3> <h3>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北角东门外、海河西岸,系商业步行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h3><h3>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张家水铺、天津麻花等。旅游景点有天后宫、喜马拉雅、大清邮币、泥人张彩塑等。</h3> <h3>天津古城商业街。</h3> <h3>天津天后宫建于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历经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宗教建筑。建筑群坐西朝东,面向海河,由山门、牌坊、前殿、大殿等组成,属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每年天后诞辰,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沿河船户、周边信众亦纷纷到来,各地商贾云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荣。</h3><h3>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h3> <h3>天津古城商业街上各类老字号商店。</h3> <h3>天津古城胡同。</h3> <h3>天津古城戏台。</h3> <h3>天津著名的杨柳青画店。</h3> <h3>天津母亲河海河边。</h3> <h3>天津五大道意式住宅区。</h3> <h3>天津意式住宅区雕塑。</h3> <h3>天津意式住宅区风情。</h3> <h3>天津租界意式住宅。</h3> <h3>周恩来邓颍超展览馆。</h3> <h3>周恩来邓颖超展览大厅。</h3> <h3>参观周恩来邓颖超展览馆。</h3> <h3>仿建周恩来邓颖超曾住过中南海西花厅。</h3><h3><br></h3> <h3>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它是一幢举世无双的建筑,它的前身是历经百年的法式老洋楼,它的今生是极尽奢华的“瓷美楼奇”。</h3><h3>该建筑被人们称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这座“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由瓷房主人张连志亲自设计。瓷房子建在天津和平区赤峰道上。赤峰道东起海河,西到墙子河,横贯原来的法租界。</h3><h3><br></h3> <h3>瓷房子外景。</h3> <h3>瓷片装饰内景。</h3> <h3>装饰瓷房子房间墙面。</h3> <h3>瓷片装饰房间顶部。</h3> <h3>瓷房子内园景。</h3> <h3>瓷房子瓷门。</h3> <h3>天津食品街建成于1984年。高约数丈的灰色围墙,把食品街围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四方形,城内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街,把食品街均分为四个分区,沿街设有上下三层店铺。第二层由环绕全街的平台式回廊相贯通。底层多是经营各色地方风味的小吃。</h3> <h3>天津食品小吃街。</h3> <h3>天津标志性建筑和平路上著名商业大楼一劝业场。</h3> <h3>天津和平路商业街。</h3> <h3>天津和平路小吃集市。</h3> <h3>再见了天津西站,历时十一天河北,辽宁(盘锦)和内蒙乌兰布统大草原旅游结束了,意犹未尽,留住了美景,很是愉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