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荣耀

雨辰

<h3>老父亲出生在胶东半岛海阳县路疃村,村庄背靠大山,面朝大海。抗战期间,与日寇展开地雷战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h3> <h3>父亲十六岁加入县大队组织的游击队,参加埋地雷,拔据点,除汉奸等抗日活动。十七岁转入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即二十七军前身。在解放战争中,随大部队一路转战南下,直到全国解放。</h3>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莱芜战役、潍县战役、孟良崮战役、黄岩山战役、三户山战役、仙子湾战役、周村战役、二龙山战役、南麻战役、临朐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碾庄战斗、桥庄战斗、宣城外围遭遇战、渡江战役等大小几十场战斗和战役。其中济南战役中,他所在的235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的光荣称号。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阅兵式上,济南第一团的旗帜出现在一百面英雄战旗的方阵中。</p><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中,他所在的船被授予宣城地段渡江第一船的称号。</p><p class="ql-block">建国后,两次赴朝参战,第一次参加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负伤回国,伤愈后再次带一批山东兵赴朝,参加了惨烈的第五次战役。</p> <h3>父亲自传中记录的部分战斗经历。</h3> <p class="ql-block">原国防部长迟浩田赠予老父亲的题字,解放战争期间,迟浩田曾和老父亲是光荣的235团(济南第一团)的战友。</p> <h3>建国初期,父亲参加速成中学和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h3> <p class="ql-block">父亲因一块弹片嵌在左手臂上,致使手掌始终无法伸直,吃饭、洗脸手指都只能蜷曲着。直到六十年代,手术后才将弹片取出。父亲因多次负伤,被评为八级残疾军人。</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父亲先后在大厂区、浦口区武装部担任政委工作。</p> <p class="ql-block">父亲身后留下的功劳簿,虽已残缺不全,但依稀能看到他当年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不怕流血牺牲的身影。</p> <h3>父亲的笔迹</h3> <h3>父亲在参加的几十场战役和战斗中,因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多次荣立战功。其中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九次,四等功四次。(解放战争期间,唯有华东野战军有四等功)</h3> <h3>父母膝下育有两儿一女。</h3> <h3>在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下,我们兄妹三人子承父业,都先后参军,投身于报效祖国的国防事业。</h3> <h3>我和弟弟、妹婿分别转入公安、检察、法院工作。</h3> <p class="ql-block">随父母亲回胶东老家省亲。</p> <h3>胶东老家的热炕头。</h3> <h3>父亲和母亲来到海阳开展地雷战的教育基地,回顾当年的战斗经历。</h3> <h3>09年,父亲与济南第一团钢八连的老战友合影留念。当年的铁七、钢八、锥子九是235团特别能打的三个连队。照片中左一是华东军区战斗英雄辛天良,著名军旅作家艾奇也是他们一个连队的。相隔十年,照片上的几个老战友都先后离世了。听父亲说,打仗那会,一个连队共有一百七八十号人,一场战斗下来,能有一二十个人拿背包就不错了,所以父亲说,他能活到全国解放,那是老天对他的眷顾。每次回胶东老家,老父亲都会专门去给战友的坟上烧点纸钱,寄托哀思,缅怀战友。</h3> <p class="ql-block">说到军中作家艾奇,曾记得父亲说起过,他和艾奇都是一个连队的老战友。另外一个老战友在渡江战役中一条腿被打断了,儿子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父子俩在夫子庙开了一爿不大的饺子店,惨淡经营。有一天适逢艾奇光顾,吃完饺子后欣然提笔,写下:“南征北战卧钟山,父子身残志不残。夫子庙下开餐馆,胶东饺子神仙餐”这首诗。父亲说,打那以后,老战友的饺子店生意开始红火了。</p> <p class="ql-block">2019年,政府发给已故老父亲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勋章。这是党、国家和人民对共和国一代老军人的最高的荣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