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民公安报》2018年1月8日刊</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公安部禁毒局权威解答相关吸毒案件认定和处理:</strong></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对于甲基苯丙胺的尿液检测和毛发检测属于科学实证</strong></h3><br><h3><strong> 编者按:</strong>基层公安机关在办理吸毒案件时,对于案件的认定和办理,特别是被检测人生物样本被检出甲基苯丙胺时如何认定和处理,执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认识模糊问题。为便于实践中更为准确地认定和办理此类吸毒案件,本刊专访公安部禁毒局有关部门,就相关问题给出权威答疑。本期同时选登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基层民警来稿,以飨读者。</h3><br><h3> 核心提示对于甲基苯丙胺的尿液检测和毛发检测,其可靠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大量法庭科学实验室的验证,属于科学实证。<strong><font color="#ed2308">实践中,如果通过实验室尿液或毛发检测出甲基苯丙胺,即可认定被检测人体内摄入了毒品,在排除被检测人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处方药</font><font color="#167efb">司来吉兰</font><font color="#ed2308">,以及受到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情况下,即可认定吸毒行为成立。</font></strong></h3><br><h3> 公安部禁毒局有关部门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就执法办案过程中如何认定和处理被检测人生物样本检出甲基苯丙胺的吸毒案件进行了权威解答,强调民警禁毒执法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h3><br><h3><strong> <font color="#167efb"> 对于甲基苯丙胺的尿液检测和毛发检测属科学实证</font></strong></h3><br><h3> 《吸毒检测程序规定》中明确,吸毒检测包括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尿液、毛发等生物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属于鉴定意见,是认定吸毒行为的有力证据。基于甲基苯丙胺不同于其他毒品的代谢方式、使用情况以及危害程度,<font color="#ff8a00">公安部2015年专门通过《关于根据实验室检测结论认定吸食甲基苯丙胺违法行为有关意见的批复》明确规定,通过实验室检测特定目标物认定吸食甲基苯丙胺是科学的、可行的,在排除被检测人服用药物以及被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的情况下,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直接作为认定吸毒行为的依据。</font>该结论已经过国内20多位法律、医学、药学和毒品检验领域的专家论证。实践中,如果有实验室检测被检测人体内含有甲基苯丙胺成分,且未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处方药司来吉兰,以及没有受到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情况,即可认定吸毒行为成立。</h3><br><h3><strong> <font color="#167efb">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不相符时,应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准</font></strong></h3><br><h3> 吸毒现场检测一般为尿液检测,实验室检测目标物除尿液外,还有毛发、血液等生物样本。<font color="#167efb">尿液检测一般能检测出一周内是否存在吸毒行为。</font>如在尿液中未检出甲基苯丙胺成分,除未吸食外,还有可能是嫌疑人刚刚吸食未代谢到尿液中,或者吸食一段时间后已在尿液中代谢完毕。<font color="#167efb">而实验室毛发检测则将检测出吸毒的时间延长至1个月至半年,</font>甚至更长时间,毛发检测呈阳性还能进一步说明嫌疑人并不是近期一次摄入毒品。</h3><br><h3><strong> <font color="#167efb">对嫌疑人进行吸毒检测是依法开展的执法行为</font></strong></h3><br><h3> 根据禁毒法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对涉嫌吸毒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测,被检测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吸毒者受毒品的毒性影响会造成生理变化,形成精神依赖,进而表现出多种失常行为,比如幻觉幻想、兴奋好斗、语言障碍、活动过度、情感冲动、偏执妄想和暴力倾向等。实践中,执法办案人员有时会根据经验,从嫌疑人的不正常表现中产生其可能吸毒的怀疑,进而依法通过吸毒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等客观科学的检测手段去验证,检测结果是认定吸毒行为的有效证据之一。</h3><br><h3><strong> <font color="#167efb">确认吸食甲基苯丙胺行为应排除两个例外</font></strong></h3><br><h3> 实践中,通过实验室检测在尿液样本中检测出甲基苯丙胺成分的,可能存在两种可能:<strong>一种为服用了治疗帕金森的药物<font color="#167efb">司来吉兰</font></strong>,<strong>另外也可能存在被动摄入毒品的情形,即可能<font color="#167efb">被诱骗、强迫</font>等</strong>。司来吉兰为处方药,帕金森病症的表现也非常突出,执法人员应当予以查实。对于被诱骗、强迫等情形,涉嫌吸毒的人员应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线索进行核查。对经核查发现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存在的,应仍认定被检测人吸毒行为成立。</h3><br><h3>附:<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Q4NjgzMg==&mid=2247483788&idx=1&sn=c170bc8cdc2f60a507c60ca1f51642e9&chksm=eac05b93ddb7d285fa1501c7e59b87c0f63d977b30165bd63e7cf295bc690234bd0e47462dad&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吸毒检测程序规定</a></h3><br><h3><strong> 公安部《关于根据实验室检测结论认定吸食甲基苯丙胺违法行为有关意见的批复》</strong></h3><br><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公复字<b>[2015]1</b>号</h3><br><h3> 江苏省公安厅:</h3><br><h3> 你厅《关于以人体生物样本实验室检测结论作为认定吸毒违法行为直接证据的请示》(苏公通<b>〔2015〕8</b>号)收悉。经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批复如下:</h3><br><h3><strong> 一、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未批准甲基苯丙胺作为药品上市,通过实验室检测特定目标物认定吸食甲基苯丙胺是科学的、可行的。</strong></h3> <br><h3><strong> 二、甲基苯丙胺摄入人体后,部分以原体形式从尿液中排出,吸食甲基苯丙胺的人员尿液中可检出甲基苯丙胺,但由于个别药物在人体中代谢也可产生甲基苯丙胺,因此,在排除被检测人服用相关药物(如治疗帕金森病的处方药司来吉兰)的前提下,方可认定其摄入甲基苯丙胺。</strong></h3><br><h3><strong> 三、实验室检测结果只能确认被检测人体内摄入了毒品,其主动吸食行为是否成立,还应当结合实际查处情况,排除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现象。</strong></h3><br><h3> 四、实验室检测机构和人员应具备相关鉴定资质,其机构和人员均应当在公安或司法机关核准登记,同时其机构登记开展的鉴定项目应当包括对人体生物样本(如尿液、血液、唾液、毛发或其它体液中至少一种)中甲基苯丙胺的定性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在对特定目标物甲基苯丙胺进行检测时,应当严格遵守行业或部门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或者已获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安部</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5月12日 </h3><br><h3> <font color="#167efb">案例分析:</font></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特定情况下,实验室检测结论可直接认定吸毒</strong></h3><br><h3> 核心提示: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认被检测人体内摄入了毒品,其主动吸食行为是否成立,还应当结合实际查处情况,排除服用相关药物(如治疗帕金森病的处方药司来吉兰)以及受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情况。而反过来,如果可以排除这些情况,即使吸毒嫌疑人拒不承认吸毒,若实验室检测出其尿液或毛发等人体生物样本中有甲基苯丙胺成分,公安机关就应对吸毒嫌疑人员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禁毒法予以处理。</h3><br><h3> 案情简介▲▲▲</h3><br><h3> 肖某是一名小学教师,曾两次因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处罚,且正在社区戒毒期间。<b>2017</b>年<b>9</b>月,肖某所在学校给予肖某开除党籍的处分并调离教师岗位。学校还决定,若发现肖某再次吸毒,将开除其公职。</h3><br><h3> <b> 2017</b>年<b>10</b>月,肖某因再次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抓获。经尿样现场检测,结果呈甲基苯丙胺阳性。肖某因害怕被学校开除,拒不承认吸食毒品。公安机关询问其如何解释现场检测呈阳性时,肖某无法提出合理解释。在僵持<b>12</b>小时后,公安机关将肖某带至某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尿样毒品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肖某尿样中检出甲基苯丙胺成分。</h3><br><h3> 公安机关根据现场尿样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其无法提出合理解释的情况,对肖某处以行政拘留<b>15</b>日的处罚,并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作出处罚决定当天,肖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安机关将肖某的尿样<b>B</b>样本送到省公安厅指定的医院进行实验室复检,检测结果仍为肖某尿样中检出甲基苯丙胺成分。</h3><br><h3> <b> 2017</b>年<b>10</b>月底,法院审理后驳回肖某的诉讼请求。目前,法院判决已生效。</h3><br><h3> 案例分析▲▲▲</h3><br><h3> 公安机关在办理吸食毒品案件时,常适用“本人交代<b>+</b>尿液现场检测呈阳性”的证据规则。但因吸毒具有隐秘性,吸毒人员反侦查意识在不断增强,在其本人拒不交代等情形下,若简单僵化地执行“本人交代<b>+</b>尿液现场检测呈阳性”的证据规则,极易放纵吸毒违法行为,导致法律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危害公共安全。</h3><br><h3> 为此,公安部出台《吸毒检测程序规定》,规定“检测样本为采集的被检测人员的尿液、血液、唾液或者毛发等生物样本”,并规定了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b>3</b>种检测方式。其中,现场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或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实验室复检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的取得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复检不得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h3><br><h3> 在公安机关办理的吸食毒品案件中,被检测人的尿液或毛发检测出甲基苯丙胺的案件占有相当部分。在这类案件中,如果当事人不承认吸毒,公安机关该怎么办呢?</h3><br><h3> 根据公安部<b>2015</b>年作出的《关于根据实验室检测结论认定吸食甲基苯丙胺违法行为有关意见的批复》的相关规定,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未批准甲基苯丙胺作为药品上市,通过实验室检测特定目标物认定吸食甲基苯丙胺是科学的、可行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认被检测人体内摄入了毒品,其主动吸食行为是否成立,还应当结合实际查处情况,排除服用相关药物(如治疗帕金森病的处方药司来吉兰)以及受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情况。而反过来,如果可以排除这些情况,即使吸毒嫌疑人拒不承认吸毒,若实验室检测出其尿液或毛发等人体生物样本中有甲基苯丙胺,公安机关就应对吸毒嫌疑人员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禁毒法予以处理。</h3> <p> 当然,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应严格依照《吸毒检测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规定要求进行,特别是在吸毒嫌疑人员可能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情况下,更应规范吸毒检测工作,注重保护吸毒嫌疑人员的合法权益。<br><br> 本案中,公安机关严格依照《吸毒检测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当场将肖某尿液分别保存在<b>A、B</b>两个样本专用器材中并编号;指定某精神卫生中心对肖某尿液作出实验室检测,并将结果当场告知肖某。当肖某提起行政诉讼时,公安机关当即将肖某的尿样<b>B</b>样本提交给省公安厅指定的医院进行了复检,并将复检结果告知肖某。肖某的尿样经过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复检,操作规范、准确,程序合法合规。公安机关禁毒执法的严格公正文明规范,做到了事实认定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处罚公正,既实现了对吸毒违法行为的依法有力打击,又充分保障了吸毒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淄川分局李永杰)</p><p><br></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排除“合理怀疑”,毛发检测可以做到定性</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核心提示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毛发检测,其科学性已经过专家论证,并已由规范性文件予以明确。相比较而言,实验室检测结果比现场检测效力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在排除嫌疑人有其他可能涉毒的“合理怀疑”后,认定嫌疑人吸毒符合客观事实。在嫌疑人尿液或者毛发被检测出甲基苯丙胺的情况下,需要排除的“合理怀疑”就是其服用相关药物以及受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的情形。<br><br> 重视科学的鉴定,从尿液等体液检测延伸为毛发等检材检测<br><p></p> 目前,我们常用的吸毒检测试纸主要针对的是尿液和唾液检测。尿液和唾液的检测试纸的优点是检测灵敏度高,且检测时间短,一般为<b>3</b>分钟至<b>5</b>分钟;缺点是随着人体的代谢,其检测的对象为吸毒一周左右或一周以内的吸毒人员,超过一周难以检测出毒品成分。<br><br> 与之相比,毛发检测更加科学。检测对象吸毒一个月左右后,在未剪过头发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检测出毒品成分。距离毛发发根越远的检材部位检测出毒品成分,说明吸毒的时间越久。同时,虽然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均能对检材进行定性分析,但实验室检测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必定远高于现场检测。现场检测针对的一般是尿液和唾液,实验室检测除了针对尿液和唾液外,通常还包括血液、毛发等。<br><br> 人体生物样本中检测出甲基苯丙胺成分,是基层民警办案中时常遇到的情况。如果通过毛发实验室检测出甲基苯丙胺,而尿液中未检出甲基苯丙胺或者其他毒品成分,且可以排除吸毒嫌疑人服用相关药物以及受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的情形,即使嫌疑人矢口否认,根据毛发检测结果也完全可以认定嫌疑人吸食过毒品。<br><br> 观察异样的举止,生理病变与吸毒生理反应存在本质区别<br><br> 面对公安机关查获处置时,不少嫌疑人都会选择否认。此时,科学的鉴定就应该发挥强大的作用。<br><br> 相对于尿液、唾液检测,毛发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度更高,认定吸毒的违法事实更充分。加之,吸食不同种类的毒品后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和其他生理病变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不同的,吸毒嫌疑人的吸毒违法行为是可以查证和判断的。 实验室检测的科学性已经过专家论证,并已由规范性文件予以明确。相比较而言,实验室检测结果比现场检测效力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在排除嫌疑人有其他可能涉毒的“合理怀疑”后,认定嫌疑人吸毒符合客观事实。在嫌疑人尿液或者毛发被实验室检测出甲基苯丙胺的情况下,需要排除的“合理怀疑”就是其服用相关药物以及受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的情形。<br><br> 排除“合理怀疑”,毛发检测可以做到定性<br><br> 最后,笔者探讨一种嫌疑人可能涉毒的“合理怀疑”。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中可能添加含有毒品成分的物质,最常见的是用罂粟壳、罂粟籽熬制或者炮制调料,从而导致当事人食用后体内存在毒品成分。<br><br> 但是,这种毒品成分不是甲基苯丙胺。实践中,极少有在贩卖的食物中添加甲基苯丙胺的行为,如果在食物中添加甲基苯丙胺就属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毒品了。在嫌疑人的尿液或毛发被检测出甲基苯丙胺的前提下,哪怕是尿液未检出而只有毛发检出的情况下,只要排除服用相关药物以及受诱骗、强迫等被动摄入的“合理怀疑”,根据毛发检测结果即可认定吸毒。不过,如果检测出的是其他毒品成分,仍需要收集到其他相关证据予以佐证。(作者单位:陕西省永寿县公安局 张博)。<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THE END</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昌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醒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div><br>来源:金昌禁毒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br>欢迎广大市民和关心禁毒工作的朋友提供素材和稿件。<br>投稿邮箱:3354605231@qq.com<br>0935-5835061(咨询热线) <!----><!----><!---->